战火中的永生不死
战争影视作品在影视艺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影视行业发达的现在。在和平的大环境下又显得战争离我们是如此遥远,但大量的影视作品又再一次拉进了我们广大观众与战争的距离。这期间有单纯的历史纪录片,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影视作品,也有针对战争之中人性的思考,也有对于发动战争的政客的讽刺和嘲弄。在各个国家、形式多样的战争影视作品之中,我们难免会看出差距和不同以及在国家意识与艺术手法的对抗,毕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一部战争片可以表达的,上到国家政治与意识形态,下到平民百姓底层士兵,都有可能在一部影视作品被体现出来。而这,也正是战争影视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但是现如今影视行业商业化现象日益显著,原本的战争影视所要表达的主题往往要屈服于商业。战争的主题思想往往被大众所热爱的影视特效、民族主义、武器历史的还原等等一系列因素所掩盖,但这仍然不能阻挡优秀导演编剧的努力创作。 如果要广泛地讨论世界的影视作品,我们会发现大多数的战争影视作品都是围绕着19、20世纪这两百年的历史事件所改编或是演绎。按照宏观的历史观可以分为四大类别:殖民战争影视作品、一战二战影视作品、冷战影视作品和冷战后战争影视作品。其中绝大多数又集中在二战、冷战和冷战后的历史事件。光是表现一战的影视作品就比较少,最为著名的便是斯皮尔伯格于2011年的《战马》。《战马》这部电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以往的战争影视是以人的视角来体现战争的残酷,而《战马》几乎是在用动物——马的视角来体现。有人说战争让一切都死掉了,而《战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只要是为了战争,一切都可以做出牺牲。英国人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死掉了一个时代的贵族和男人,一匹战马又算得了什么?《战马》的结局是一个大团圆,但这个结局却恰恰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战争的残酷,可以这么说,《战马》的结局冲淡了《战马》本来所要表达的东西。而早在1929年的《西线无战事》这部电影从生命的希望和爱国主义的角度狠狠地质问了战争。一战的堑壕、坦克、战马和毒气,正在吞噬着一个又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尽管如此,《西线无战事》的谴责根本阻挡不了二战的到来。 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而关于这场战争的影视作品也是数不胜数。美国的好莱坞梦工厂也针对二战拍摄了一系列战争商业大片,例如《珍珠港》、《狂怒》。但不得不说这些电影多多少少还是受到了商业元素的影响,对于战争的思考远远不够。1998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拯救大兵瑞恩》堪称美国国宝级影片,这部电影商业和战争片的主题达到了非常高的融合。斯皮尔伯格非常聪明,他没有在影片中过多地阐述战争的教条主义和思想,而是直接给观众最真实的视觉冲击。广大战争片影迷一提起《拯救大兵瑞恩》,就会想到影片一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战,斯皮尔伯格直接将镜头对准了飞舞的鲜血、内脏和尸体,用地狱般的画面控诉着战争的残忍。《拯救大兵瑞恩》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战争片,但这并不能让观众得到真正的满足,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历史还原和战争场面。2001年的菲尔.罗宾森执导的《兄弟连》可以说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这部电视剧一经上映就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部电视剧无论是对于战争的思考还是对于历史的还原,都是当今世界战争影视的里程碑之作。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美国式的主旋律和战友之情。这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美国的战争影视作品的创作,例如《父辈的旗帜》、《太平洋战争》、《硫磺岛来信》等经典之作。尤其是《父辈的旗帜》,这部电影既借鉴了前面提到的元素,又很大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大量的社会观察和思考。《父辈的旗帜》将主要的剧情放在了二战老兵在战争之后的生活。美国历史上将一战的老兵被称为“迷茫的一代”,但二战的老兵似乎仍然找不到真正的归宿。昔日的战友已经随风飘逝,荣耀和希望一同遭到毁灭。讽刺的是,在《父辈的旗帜》中,荣耀是一手编造的,英雄也是突然之间成为了英雄。许多人说打仗就是回家,可是老兵们回家了,但是生命也在一点一滴的流逝。当初热血沸腾报国之情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对战场的噩梦连连和对战友的愧疚和缅怀。《父辈的旗帜》在票房和战争特效中远远不如前作,甚至被评价为烂片。但是有人说每一个战争片影迷都必须看《父辈的旗帜》,其深刻的社会内涵和讽刺是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去探究。 除了美国人眼中的二战,导演编剧又将目光放到了更多的地方,例如美国战争电影《兵临城下》讲述了苏德战争时期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狙击手对决。但《兵临城下》在很多军事影迷看来是彻底的商业片,片中的狙击手对决并不是完完全全地符合历史,甚至带有极大的艺术夸张。然而在战争类型的商业片中,这种毛病数不胜数。绝大多数的战争商业电影电视剧很难做到艺术的加工处理与历史达到高度的统一。观众观看战争片的原因有很多:了解历史、战争特效、明星出演等等。但作为一部优秀的战争商业电影电视剧,应该做到艺术加工与历史的高度统一。2017年英国导演诺兰执导的战争商业电影《敦刻尔克》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这一点。例如剧中的英军喷火式战斗机的椭圆形机翼,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航空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战斗机的中弹面积。因为当时只有英国熟练掌握了这项技术,所以飞行员汤米在迫降之后会点燃飞机,以避免飞机落入德军手中。 很多关于二战的影视作品都带有还原历史的特点,例如英国大型纪录片《二战中的指挥官》,这部纪录片非常全面地纪录了二战著名战役中敌我双方的战术对抗和武器还原。不得不说这是一部及其精美的纪录片佳作。能够与其针锋相对的二战纪录片莫过于法国的《二次大战启示录》,后者讲述的更多,也更加全面,从政治家到平民百姓,从法国敦刻尔克到珍珠港,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现了二次大战中欧美国家的战争情况。虽然电影经过了比纪录片上百倍的艺术加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了解历史。1970年的《巴顿将军》、1976年的战争大片《中途岛》等等。在历史还原的方面,俄罗斯的战争影视作品做得要比西欧和美国要好得多。但俄罗斯过于注重历史的还原,其电影剧情是的的确确的硬伤。例如著名的2016年的《潘菲洛夫28勇士》,电影剧本就是直接来源于二战期间的苏联步兵的反坦克战例改编的。甚至很多的军事杂志和电视节目都直接引用《潘菲洛夫28勇士》的电影情节来推测苏德战场上的战斗。在这部电影中,演员的走位和动作完完全全是按照的苏德战争中的历史情节,丝毫没有艺术加工和再创造。不得不说《潘菲洛夫28勇士》堪称世界战争电影的经典战例之作。德国的战争电影电视剧在还原历史的方面也下足了功夫。2004年的历史传记片《帝国的毁灭》,2013年的《我们的父辈》,都极其真实地还原了历史。尤其是《帝国的毁灭》,对于希特勒本人的还原几乎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同时,德国人也在他们的战争影视当中深刻地反省了那场战争,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德国人的诚意。 在我们上面举例的影片中,全部都是欧美国家拍摄完成的。而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可以与欧美国家肩并肩的战争影视作品。而东亚地区文化输出无非只靠三个国家:中、日、韩。韩国的影视产业及其发达,但几乎没有体现二战的影视作品,绝大多数是关于朝鲜战争和古代战争的影片,以及一些冷战时期的现代战争。日本于2005年拍摄的《男人们的大和》2013年的《永远的0》,基本上是日本右翼势力控制下的影片。如果抛开历史问题,这两部电影还是有可点之处。但是这两部电影无疑是对于历史的曲解和背叛,因此这两部电影一经上映就遭到中国韩国等其他东亚国家的抵制,有人说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体现。也有人指出也许这两部电影是在想唤醒新一代的日本年轻人,为社会和国家作出贡献等等。而2007年的《吾为君亡》则是彻彻底底地为军国主义洗白。在《男人们的大和》的最后,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镜头:老兵、妇女和一位十五岁的少年对着大和号沉没的海域敬礼。而十五岁少年头戴毛巾,像极了当年的日本狂热的战争青年。这一场景令所有遭受过日本侵略的国家观众感到不适。不论如何,日本的战争影视在国际上根本得不到认可——因为日本始终没有正视历史。日本几乎所有的二战战争影视作品都在无视军国主义在东亚的滔天罪行,过分强调美国的战争破坏和原子弹下的平民。从这一点上,日本的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在自欺欺人。 中国的战争影视作品可以用低俗、恶劣等的词汇来形容。前有《地道战》、《地雷战》等臆想神剧,后有《抗日奇侠》、《向着火炮前进》、《敌后武工队传奇》等等的不堪入目。除了侮辱了观众,侮辱了抗日老兵和千千万万在战争中丧生的中国士兵。更重要的是,这一类低、俗、媚的影视剧让观众看不到真正的战争,几乎是在逼迫观众忘却历史,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和民族的魂魄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2005 年的《亮剑》在一系列抗日神剧中脱颖而出,这部电视剧得到了大量影视观众的认可。其中对于李云龙这一影视形象的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也达到了非常巧妙的融合,而且几年来长盛不衰。这部电视剧打破了观众心目中固定的英雄形象,“英雄”不再是威风凛凛、有勇有谋。“英雄”成为了一个意气用事、大大咧咧的形象。李云龙更加地接地气,兄弟死了老婆死了也会痛哭流涕,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亮剑》胜在他把所有人当做人来拍,从共产党的八路军到地方军阀的晋绥军,从中国人到日本人,从总司令到底层士兵,每一个人物都用或多或少的台词来表现其人物的特征。在《亮剑》中,日本人比中国人厉害,日本人也会思念自己的家乡和母亲,日本军官也会告诫自己的部下要努力活下去。这便是《亮剑》与其他抗日剧的一大区别。《亮剑》突破了中国战争影视剧的长期脸谱化,每一个角色都值得深入探究,但这还不是《亮剑》真正所表达的。《亮剑》的思想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影视剧。在李云龙的毕业论文答辩中,他很清晰的阐述了中国军人的“亮剑精神”,即使在最强大的敌人面前,也要用自己的气节去震慑敌人,去打击敌人。《亮剑》告诉了观众们一个及其深刻的道理:一个民族的伟大和富强的背后必然是衰败的曾经。 但《亮剑》之后,中国观众偏见地认为中国似乎拍不出比《亮剑》更加优秀的战争影视剧了。但2009年由康洪雷执导、兰晓龙编剧的《我的团长我的团》再一次将国产的战争影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次的国产战争电视剧完完全全可以与《兄弟连》、《太平洋战争》一较高下。如果说《亮剑》是在以战争的名义宣传中国军人的血性和军魂,那么《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以战争的名义去解剖人性和民族的虚弱。剧中的很多台词直击人心: “中国人死于听天由命和漫不经心。” “你骗我们有了不该有的的希望,明知不该有我们还在想胜利!明知会输我们还在想胜利,明知会死我们还在想胜利!想胜利!你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你拿我们当劈柴烧,你看我们像劈柴吗?我们都跟你一样两只眼睛一张嘴巴!” “你们只会说打仗,你们军人就只会说打仗。我说的是问题,问题不是流感菌,它不是日本人入侵带来的,问题它本来就在这儿。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出错了,错了就是不对,不对就要改。等日本人给咱们一个亡国灭族的答案,可问题还在啊,它不会跟日本人一起被你们打跑的,我们民族的创造力、智慧、勇敢,哪儿去了?我居然要看书才知道,我们曾经那么辉煌,无畏、开阔、包容世界、不拘一格。禅达人没有桥也修了和顺镇,我们祖先没有榜样可走了整整五千年。可我却要读书才知道,不是从你身上看到的,也不是从我身上看到的,这就是问题,有问题怎么办,要改!” “幸福的人,坚强的人,自由的人,宽广的人,活着的活人,为了不看见你们,我宁可挖掉自己的眼睛。” 《我的团长我的团》一经上映,相当多的人给予了差评,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真正的历史。看过《我的团长我的团》之后有人觉得我们和不承认历史的日本人没有什么不同,我们软弱,我们依然活在天朝迷梦,我们和一百年前的大清根本没有区别。《团长》太过于真实,谁都不愿意承认当年的中国就是我们脚下的土地。但事实是,我们脚下的土地既看见了正在富强的我们,也看见了我们成片成片烂在泥土里的情景。我们不愿意承认当年我们有多么惨,我们不愿意承认当年我们被欺凌得多么软弱,我们宁愿活在自己营造的温室,也不愿意探出脑袋出来看一眼。 “死都不怕,就怕不安逸!命都不要,就要安逸!” 这种直击人心的台词,可能再也不会再有第二部。《团长》体现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劣根性,也是中华民族的病态,而在这大前提下,《团长》又进一步深入刻画了人性。在战争中,人性已经变得扭曲:“你在24岁,就和别人比烂了?”《团长》的失败在于太过于深刻,而成功也在于太过于深刻。不论是25岁的孟烦了,还是31岁的龙文章,他们在那个生命如同蚂蚁的年代下,闪烁着自己最后的决心,维护着自己仅存的信念。 同样是2009 年孔笙执导、兰晓龙编剧的《生死线》要比《团长》淡化了许多刻画人性的细节,但这仍然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国产战争影视剧。也许看过《生死线》的观众会因为孔笙导演的慢节奏而叫苦不迭,但《生死线》这部剧的真正精华和主题在于结局。在《生死线》的结局中,四位主人公死去了两个,他们两个有一个共同点:为了战斗而生。战争终于结束了,但两个为了战争而战争的人却死去了,也许只有两个合理的解释:战争的无常;人民已经不需要战争英雄了,战争结束了,英雄也就被遗忘了。《生死线》的战争摧毁了一切,而政治家和军队却沉浸在虚假的胜利之中。城外的国民党官兵在欢庆胜利,城里平民百姓却在与日军交战。一名共产党员歇斯底里地在国民党官兵大喊大叫:“城里的鬼子还在杀人!城里的鬼子还在杀人!”《生死线》告诉了我们:战争让政治家军官得到了虚假的胜利和地位,让所有的平民百姓和底层士兵得到了真正的失去和死亡。 战争影视的主题可以是多种多样,但亘古不变的只有三样:一、正确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二、历史研究与探讨;三、反战思想。政治家们热衷于将第一种思想与个人意志相结合,虽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但是大多数作品是遗臭万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古今中外无论发生了多少次战争,都值得后人的借鉴和思考。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的和平才是永恒的真理。 2018.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