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婚笔记 || 省去传统流程,成全一个“自己的婚礼”

2018年10月28日,我举办了自己的婚礼。而整个备婚过程,就像一次迷你版的小创业。
以往,询问过些朋友,你会办婚礼吗?50%以上的答案都是“如果不是因为长辈,我们绝对不会办婚礼”。谈起中国姑娘的婚礼,总会有些意难平。
从小到大,她们的周围不仅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刺耳评论,成长过程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妥协。包括从少女蜕变为人妻的成年礼,都是在妥协之中选择一家婚庆公司,举办一场与其他人相似,融合了上百桌社交圈的流水线套餐婚宴。
婚礼的真实样子,不该是千篇一律,也不应随波逐流,它可以有很多的可能性。不管婚礼在哪举办,预算高低,嘉宾多少,只要自己喜欢,请尽情选择。哪怕是一条头纱、一件小物、一块喜糖,都能成全一个“自己的婚礼”。

坐标:北京
场地:果园西餐厅
人数:80人
布置费:2.5w
婚礼vendor:
策划:@乐派
摄影:@给她
妆化:@ZFORX
主持:@铮霖
摄像:朋友
四重奏:@琴调
服饰:
婚纱:@LaMousse
西装:@木兰定制
旗袍:@罗三裁
晨袍:@野兽派
婚鞋:@Gucci
@Rupert Sanderson
——————————————
/关于婚礼前/
定日期-拍婚纱照-选场地-收集规划
6月至10月,前后筹备约150天
四月初,两个人,去了杭州。绿意开阔,空气温润,被一路的好风景惊艳。应景似的,连同张老师的求婚,也裹挟着鲜亮,透着可爱,是细水长流的样子。
回到北京,简单合计了一下,便决定在十月底选一个周末的日子举办小型婚礼。彼时,对婚礼的一切概念,虽然都是模糊且迷茫的,但有明确需要坚持的原则:
不喜欢灌酒的热闹、缺乏睡眠的赶场、无聊整人的接亲游戏。宾客范围仅限共同好友、亲密姐妹。除双方父母,其他长辈亲戚择日另请,无须出席。绝对要将仪式与晚宴区域分开。
很久前,看过一部电影。新娘一袭红裙,与新郎在雨中相拥大笑。宾客的衣服,旁边的甜品,漂亮的椅子,全被风雨淋湿打翻,伴着好听的音乐,每个人脸上依然有着最灿烂的笑容。
这是《时空恋旅人》里的画面,也是我对婚礼最初的设想:自然,简单,享受。
没有繁重的服装,没有吵闹的范围,没有只低头吃菜的宾客,也没有舞台上的表演。

婚纱照,类似婚礼前的一道“甜点”,也是布置场地时的必备摆设。不过么,我们没有去拍非常正经的婚纱照。摄影师是我们,造型师是我们,模特还是我们,全程1+1+三脚架模式,笨拙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我始终坚持,婚礼当天拍摄的照片,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婚纱照。影楼棚拍,仅仅是,一套写真而已。
如果你也厌弃影楼程式化、命令式的棚拍照片,自拍婚纱照是一个还不错的选择。我跟张老师都是内敛又晕镜头的人,实在忍不了被摆pose这件事折磨。
曾围观过不少拍照的新人,要么站在近海礁石一块局促的石头上,被海浪反复打湿无数次,要么保持同样的姿势一动不动,轮流咔嚓。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动起来的照片,喜欢轻松的嘻嘻哈哈氛围。
拍照当天,是北京的七月,燥热,烦闷。选择的地点,是人迹罕少的铁道博物馆。才拍了半小时,便开始汗涔涔。即便如此,依然心生欢喜。因为这个过程只属于我们,也只有我们明白它的特别。



前期的筹备工作,除了婚纱照,最要紧的,就是婚礼场地。
酒店,海滩,草坪,是比较常见的场地类型。对于我来说,酒店拘束、中规中矩,氛围不适合小型私人晚宴;海滩的天气不可预测;草坪很美却不符合婚期的时节。最后选定的果园西餐厅,来自好友的推荐。
这里有三面临水的木屋小礼堂,长长的栈桥,绿树环绕的小径,繁盛的藤蔓,一大片荷花池,还有很多亲人的猫,闲适安静,是在城市夹缝中敞开的园林的样子。
自带仪式区和用餐区,提供住宿服务,可燃放冷烟火与携带宠物,也都为果园增添了些美好。至少,在备餐和应付恶劣天气等方面,是不必过多操心了。
秋天的果园,也保持了标准的姿态,清静,色系饱和,可以为我们留下些美好的照片。



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如果你有了“非此场地不结婚的念头”,那么,请务必至少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去预定。
一些热门的、有很多成熟案例的场地,它们的优点很明显,满足了你对婚礼的幻想,各项服务措施完善,而缺点大多都是,贵,难定。尤其是结婚高峰日子,选场地,是很头疼的。什么都贵,什么都没有档期。
我很随缘的,当初场地看得其实并不多。选定果园,主要是眼缘、档期都刚好对上,过程没有太纠结,也不想过多折腾。
如果你的精力充足,完全可以错开热门,考虑一些很少接触的冷门场地。比如,路过的一间玻璃房子,或者一间你很爱的咖啡厅、书店,都可以主动询问是否可以举办婚礼。


前期的统筹,指望不上DIY能力基本为零的张老师,都是我独自规划。工作经历的缘故,以前参与策划过不少影视发布会,所以,婚礼这件事,也被我当成项目一样去执行了。
经过跟策划的沟通,以及一些素材的收集,我将婚礼进行了分类:
1、资源类,包括摄影,摄像,主持,化妆等vendor。
2、流程类,就是婚礼上要准备的环节和表现形式。
3、场布类,即现场布置的方案与所需道具。
4、预备类,如婚纱、请柬、喜糖、伴手礼等需要在婚礼前准备好的物品。
拖延症如我,婚礼前三个月,都是混着过,没有什么紧迫感。直至进入10月份,我的婚前焦虑症才开始发作,眼前的一切都是被“婚礼作业”支配的恐惧。

/关于布置/
把你喜欢的一切,摆上去
我算是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新娘。所以,在正式面见策划谈布置方案的时候,我特意将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个PPT。
不想要甜品台,改为水果摊。甜点看着美好,却会造成严重浪费,华而不实。见过太多次婚礼上,甜品或者蛋糕被糟蹋的样子,没有必要为了摆而摆。
水果的色彩,纯度和明度最契合秋天,是很好的点缀。婚礼结束,也能送给宾客带回家。



不需要繁复的花艺。鲜花与绿叶,个人更喜欢后者。大面积的鲜花拱桥,会让我感到拘束,也不适合果园的氛围。包括仪式背景、背椅和甬路部分,都以自然垂吊的绿叶为主。
减少花艺的铺排,也是控制预算的一种经济方式。
策划姑娘相对靠谱,她基本能get到我想要的元素,还帮忙额外添加了“芦苇“的设计。



用餐区的摆台,也不需要鲜花点缀。用水果和叶子,替代鲜花插瓶,既环保又经济。


拒绝彩色气球路引。不少婚礼,气球都是标配装饰。然而,打气、绑绳这一系列的操作,真心繁琐又败兴。气球元素,能弃则弃。
张老师也是能写几笔的人,文字能力较强,所以,便让他随手写了十句话,或改写诗句歌词,或自撰,誊抄在小黑板上,用作宾客路引。
附:张老师的十句话
1、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而我很幸运可以一直扮演爱你的那一个。
2、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珍惜了,所以今天大家都来了,谢谢。
3、生活不是电影,生活比电影苦,所以需要爱情加点糖。
4、太阳之下,并无新事,但是我和你每一天都像初见。
5、一个人吃的是饲料,两个人吃的是脂肪。
6、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当夏季的光阴已然流逝。请允许我成为你的音乐,当莎士比亚与李白扔掉骄傲的金笔。
7、我牵着你的手,地球在三十万尺高空下变得渺小,远处的山在夕阳下变得温柔。
8、我是豆腐西施至上主义者。
9、越过山丘,幸好有你在等候;喋喋不休,都是难忘的温柔。
10、故事平淡,但当中有你。



迎宾牌,拒绝大幅婚纱海报。总觉得,巨幅婚纱海报,不管是悬挂在家里的客厅或主卧,还是用作迎宾,都,很尴尬。为此,拜托了画师朋友,为我们专门手绘了一张图。


把电影打板卡搬到现场。与张老师结缘于电影宣传,也都是爱电影的人。所以,仪式区,添了一枚巨型场记板。
Prod(片名):一生所爱
Roll(卷号):13
Scene(场号):14
Take(次数):520
Director(导演):Z&W
Camera(摄影):Cupid
Date(日期):2018.10.28

各人都有各自的偏爱。色系,元素,道具,只要是你喜欢的,都可以跟策划沟通并实现。当然,所有的这一切,要在你的预算范围内。

/关于婚礼当天/
从焦虑不安,到咧嘴大笑
尽管自我感觉准备充足,但真正到了婚礼当天,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省去接亲、敬茶这些礼俗,的确腾出不少空闲。上午十一点左右,才晃晃悠悠地抵达现场。好友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一起完成琐碎物品的摆放与整理。


下午一点半,开始化妆。期间,我的焦虑症发作,一会儿担心摆桌问题,一会儿操心布置的事情,恨不得将自己撕成好几个分身,全部亲自上阵。
老实讲,这点很要命。赞成新娘参与布置,但真的不支持过度介入。好好享受,是当天最重要的事情。其他的,务必放手交给专业的人,以及你信任的朋友。焦虑,真的,很可怕。

要说当天最遗憾的事情,大概就是天气不体恤。
北京深秋的风,刮起来,也是很疼的。原本,怀着很大的期许,根据婚礼现场的配色,为参加婚礼的姑娘们定了dress code:轻复古的A字裙+细跟鞋。熟料,温度让人伤了心。
无论如何,保暖要紧。


没有婚车,没有堵门,仪式前,我们只有一个first look环节。这是我幻想中婚礼该有的模样。
坚持不拍婚纱照,坚持只让好友陪伴去试婚纱,就是为了婚礼这一天,让张老师第一次看到我穿婚纱的样子。
first look之前,还瞒着张老师偷偷写了一份信。我不是一个喜欢表达爱的人,平日里,俩人也是拌嘴吐槽居多,鲜少会吐露肉麻。而这一封信,一千五百多字,积攒了两年多的肺腑,字字坦诚真心。
张老师转身回头的那一个相视而笑,一个拥抱,以及一句“我快要哭了”,让人不禁感叹,这真是上天最甜蜜的恩赐。




我们婚礼的开场,是顾城的一首诗《门前》,由朋友亲自朗诵。
这首诗,是张老师挑选的,我很喜欢。
门前 /顾城
我多么希望,有一个门口
早晨,阳光照在草上
我们站着
扶着自己的门扇
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
草在结它的种子
风在摇它的叶子
我们站着,不说话
就十分美好
有门,不用开开
是我们的,就十分美好
早晨,黑夜还要流浪
我们把六弦琴交给他
我们不走了
我们需要土地
需要永不毁灭的土地
我们要乘着它
度过一生
土地是粗糙的,有时狭隘
然而,它有历史
有一份天空,一份月亮
一份露水和早晨
我们爱土地
我们站着
用木鞋挖着泥土
门也晒热了
我们轻轻靠着,十分美好
墙后的草
不会再长大了
它只用指尖,触了触阳光


宣誓,是我们保留的最后一个仪式。
彼此都不是喜欢煽情的人,平时也尽量避免肉麻。所以,我们的誓词都比较轻松。张老师写的要好些,全程难以抑制的搞笑,导致我的照片,咧嘴大笑,没有一张看起来是矜持的,也是无奈了。





仪式上除了誓词环节之外,没有设置其他复杂的考验游戏。抛捧花之后,就是新郎扔西兰花,以及封存红酒环节。
现场的朋友,超配合。看到大家开心大笑的样子,也是很满足了。





新郎扔西兰花,其实是西方的一个习惯。现场的所有人,都可以抢。砸到了的那个人,便可以得到一份小礼物。效果,很欢乐。



因为果园西餐厅可以免费提供冷烟火,所以,我们的退场,也特别增加了吹泡泡,以及集体燃放冷烟火的环节。
都,玩得很开心呀。



婚礼仪式的体验还是很棒的,完全就是预想中的样子。
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开怀大笑。

婚礼的音乐,也是我自己选的。多半选自喜爱的电影插曲,以下附注,仅供参考。
1、伴郎伴郎入场,选自电影《情书》背景音乐,《Childhood Days》。
2、新郎入场,选自日剧《东京爱情故事》主题曲,《突如其来的爱情》。
3、新娘入场,选自电影《情书》背景音乐,《A Winter Story》。
4、共同进场,选自电影《千与千寻》背景音,《ふたたひ》。
5、宣读誓词,选自电影《千与千寻》主题曲钢琴变调。
6、退场,选自日剧《虽然很突然,我明天要结婚》的主题曲纯音乐。
/关于婚礼Vendor/
策划-摄影-化妆-摄像-主持-四重奏
近几年,很时兴自己DIY婚礼。前期收集素材的时候,也看到不少动手能力很灵巧的新人,将自己的婚礼布置地很美好。
不过么,拖延+懒人,最好还是当甩手掌柜吧。选个靠谱的策划,是婚礼资源类的第一顺位。个人来说,不建议大家去找一条龙服务的婚庆公司,过于套路与程序化。
好的策划,有两种类型。一是统筹型,重在执行,控场能力比较好,能有条理地安排所有细节;二是设计型,擅长手绘画图PS,重在布置,可以很好地给予配色和图案效果方面的建议。
寻找婚礼独立策划师之前,最好先想想自己的需求,列一下“我能做的“,以及“我不能做的“。个人而言,我能做的,就是统筹、操心、素材与灵感整理,不能做的,肯定是布置搭建了。尤其是花艺部分,我很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忙。
而选择的这家策划,她们擅长布置+花艺,既可以帮忙实现设计效果,又能节约额外寻找花艺师的开支。

选择摄影团队时,会涉及一个概念:单机位/双机位/三机位。机位越多,价格越贵,成像效果也相对丰富。
大概看了两眼“给她“团队的作品,我就选用他们了。我很喜欢他们作品里的动态纪实感,抓取的更多是情感、细节,而不是所谓的大场景。

摄像剪辑,大同小异。加上张老师的朋友,本身从事视频剪辑类的工作,我们便邀请他来担任摄像师。不需要全程陪跑跟拍,只记录相关细节就很好。

化妆师,是比较早便确定下来了。一般来说,都可以先进行试妆。通过造型风格的对比,大致能判断自己的选择了。
至于主持人,我们原本没有打算邀请,也不太喜欢那种特别字正腔圆的主持人。他们的声音,用词,总有距离感。在参加过的婚礼中,更有些做的不到位的主持,成为了婚礼的主角,而新人仿佛只是在他的指挥下行动的道具。
但考虑到现场流程细节需要把控,最终,在策划的推荐下,启用了一位“小哥哥“。他的声音很轻柔,不是那种激昂的声线。沟通方面,也很顺畅,一致明确了主持的工作,仅仅是串场,而不是堆砌华丽辞藻。

我跟张老师都没有after party,也没有准备first dance,更不打算用餐时玩游戏,觉得闹腾。但用餐区有个小舞台,若空着,又觉得太寡淡了些。最后,我想到四重奏,邀请了四位小姐姐。她们的弦乐,很适合迎宾和晚宴环节。
耳边有现场伴奏的音乐,自然也会增添些浪漫的气场。

/关于定制细节/
多一点心思,添一份美好
父母没有给任何限制,所以在筹备婚礼的时候,几乎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做。
在意的事情,就多花心思。不在意的,便去繁就简。对我来说,布置的细节、伴手礼、誓词、纸品,这些才是最值得重视的点。
1、请柬。
不喜欢泛滥的电子请柬。邀请的宾客,也都是亲密的好友,我希望可以通过一份美好的请柬,表达诚意。
图稿是朋友的手绘,选用的是凸版印刷。虽然纸张单价贵一点,但有质感的东西,总是值得的。
请柬上,我还写了一段文字:
生活不是电影
生活比电影苦
每走一步都需要大刀阔斧
即便熬过这一年又一年的碾压
也不一定等得到人生的高山
能遇到一个旗鼓相当的人
已是上天最难得的恩赐
爱情既然好好开始了
就请不要烂尾呀

张老师选了折叠式的暖橙色信封。我们还特别定制了火漆印章,搭配金色和红色的印泥。

2、伴手礼
特别设计了一款专属帆布袋,灵感来自手帐本的页面。搭配一本我们挑选的情书精选,还有果园西餐厅手作的苹果酱。



了契合“情书”,以及帆布袋的感觉,选用了一款羽毛蘸水笔,送给了伴郎,以及小姐姐们。
另外,还单独给小姐姐们,挑了喜欢的许愿风铃胸针。有四个字样,良缘,开运,招财,健康。


3、姓名牌
金色的油漆笔,在叶子上,写下宾客的名字。

4、婚纱
风格,很明确。不爱大拖尾,也不爱公主一样的蓬蓬裙。简约、轻便的基础款轻婚纱,是首选。
试了好几家婚纱店,总没有看到特别合眼缘。转了一圈,最后在胡同里的一家买手店,一眼挑上了这件婚纱,是英国的品牌,JENNY PACKHAM。轻轻柔柔的蕾丝,耐看,质感好。风格偏美式森系,裙摆长度,也适合行走。
朋友说,这件婚纱写着你的名字。

婚纱究竟是租,还是买?这是很多新娘都会纠结的问题。个人来说,更倾向于买。理由有二。
一是租的婚纱,只能改宽度,不可改长度,没办法真正做到量身定制。尤其是欧美品牌婚纱,亚洲人的身材与欧美人相差很大,即便穿最小码,腰线以下,依然松垮下垂。
二是买来的婚纱,可以永久收藏。周年纪念日的时候,仍然可以穿着拍纪念照片。这类简约的轻婚纱,收纳也毫无压力。说长远一点,假若以后有了女儿,还可以当做特殊礼物送给她。西方婚俗里的something old便来源于此。
当然,也看你的预算和实际情况。

5、旗袍
来自罗三裁的量身定制。选的面料,是改良型蕾丝。星星刺绣图案,也添了些现代气息。即便是日常外穿,也不会显得太正式规矩。


白色旗袍,本来是想搭配复古面纱,作为迎宾时的服饰。可惜当天时间太赶,根本来不及换装。略拍了些照片,当做纪念吧。

6、婚鞋
最热门的婚鞋,大概就是Manolo Blahnik的麦穗跟鞋,Jimmy Choo的水晶鞋,还有Roger Vivier的红色钻扣。
说实话,这几款,也都试了一圈。MB对穿不惯跟鞋星人很不友好,JC款型很一般,RV美貌但贵得肉痛。
挑来挑去,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喜欢的。直至婚礼前一周,才在香港买到心仪的Rupert Sanderson银色金箔跟鞋。真的!太好穿!这对于一个穿任何鞋子都会磨脚的困难户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关键是,它既搭配得了主婚纱,日常通勤穿搭也毫无违和。相比一些华丽款的宴会跟鞋,RS真的实用,美貌,值得赞赏。

另外一双婚鞋,来自Gucci。当时是在日本买的,价格比国内实惠太多。主要用来搭配旗袍。竹节跟,日常穿也非常舒服。

张老师的鞋,买得比较顺利。在北京SKP逛了两次,就直接选了Louttse的牛津鞋。颜色是深棕,很适合搭配他的西装。

7、西服
这是张老师人生当中,第一件量身定制的西服三件套。为了穿上西装显瘦,张老师下了苦功夫减肥。第一次和第二次量身对比,他真的瘦了整整一大圈。

8、睡袍
很多新娘都会买晨袍,不过,我的婚礼是晚宴,也没有早起接亲的活动。所以,买来的睡袍,只是化妆的时候穿了一下。

9、对戒
关于戒指,不建议买大牌。比如卡地亚,太多人戴,外出分分钟有可能跟别人“撞老公“。
我们的戒指是在日本买的,一个比较小众的品牌,基本是第一眼,就喜欢了,没有犹豫。没有任何装饰,简单,菱形的切割面又很特别。

10、誓言卡

11、宠物
这只小泰迪,是朋友的“闺女“,叫做豆豆。她负责给我们“递送“封存红酒的道具箱子。白色纱裙,是特意为她搭配的。
有宠物出席的婚礼,总是会可爱些。


12、花童
朋友的两个孩子,负责给我们送誓言卡。其中,姐姐跟我很投缘。

13、定制衣架
选了复古色与原木色衣架,分别定制了姓名与日期。

为了这场婚礼,前前后后,筹备了很多东西。不知不觉,竟梳理了一篇这么长的私人备婚笔记。
现在回过头来看,有一种“原来我们也可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最大的收获,应该是充分享受了两个人一心一意为一件事共同努力的过程。
遗憾也是有的。
天气比较冷,不够美好。时间匆忙,跟朋友的互动合影很少,也冷落了他们。因为焦虑,脑子空白,顾不上好好看一看花费了心思布置起来的现场。一些细节,出现疏漏,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
无论如何,还是要赞赏当天的一切。包括张老师的誓词,“我这个人有个毛病,喜欢说到做到。我说我们一直走下去,那就是永远“。
但愿共同浇灌细水长流,相顾无言两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