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奕迅《我们》
最近,陈奕迅的《我们》真的很红啊。林俊杰和吴青峰两个大咖都翻唱了。
《歌手》播出后,一夜之间,这首歌在网易云上的评论从10w+增加到25w+,可见这个节目和吴青峰的影响力之大。
我原本并不太喜欢这首歌。然而在看了林俊杰唱到哽咽的版本之后,很快又看到陈奕迅在金马奖的现场演唱,我回头第一时间就下载了原版。当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陈奕迅唱得真是高级。

林俊杰从一开始就唱得太满了,导致后面副歌部分只能越往高走下不来;相对而言,吴青峰的处理要好很多,他的感情也是满的,但他一开始是收着放的,到后面高潮部分彻底的释放反而帮助增加了情感浓度,让人心生共情。
他们俩都属于清亮的嗓音,唱这首歌本身就是个很大的挑战。高音容易起得太高,低音又低不下去。但音色是天生的,适合的歌路自然会有所不同。不过,通过不同的演唱处理和编曲方式,还是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的,更深一层的部分还是在于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

我注意到《歌手》现场有切换到刘欢和齐豫的镜头,可以看出他们是有被吴青峰的演唱所打动的。我个人也蛮喜欢他的版本,尤其他打了亲情牌,表达一种“子欲孝而亲不在”的遗憾,让人很有感情代入感。


一开始我是觉得这首歌的旋律不怎么好听,不流畅。不过陈奕迅依然能唱出一种深长的情感,实在是太厉害了。他的感情和情绪,完全是渗透式的:看似轻轻淡淡的,但彷佛在悄无声息地渗入人的五脏六腑,让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我觉得这首歌的情感特质和《不如不见》是有点相似的,所以他的演唱方式也有些相似:低吟,伤感,无可奈何,思念而不可得。

这首歌难度很大,要唱好不容易。听起来淡淡的,但分寸感很难把握,一不小心就容易煽情过火或淡而无味。你们可以注意下他唱歌的方式,他的咬字,语感,断句,都很能见其功力。哪个字轻一点,哪个字重一点,哪个音稍微停留久一点,非常有讲究,他不是仅仅在唱歌词的字面旋律而已。可以说于细微处见真章。借耳帝的一句评论:外在无力,内在有门道。
他的这种唱法不会马上吸引人,但好处是,听他唱歌耳朵不累,也不会容易有审美疲劳。反而是越听越耐听,越听越感觉余味深长。所以,听他唱歌真的很少会听到腻的。

回到歌词本身。吴青峰的改编让很多人意识到,它的歌词可以适用于多种感情类型。首先,它没有非常明确的情爱字眼;其次,它的主题是表达某种人生的遗憾;而歌名《我们》自然可以代指世间任何关系。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认同陈奕迅的版本是关于爱情;但当吴青峰预先设定了父子亲情的主调,他的版本听起来也是完全不违和的。
我觉得整首最重要的两句歌词是:“我最大的遗憾,是你的遗憾与我有关。” 每次听到这里,总是觉得心里被针扎了一下那般疼。
在我们的一生里,曾经被谁辜负,又辜负过谁?也许人与人之间的情缘,便是不断地互相给予和亏欠,才会有彼此长长久久的感情羁绊,才证明自己爱过也被别人爱过,才可以定义“我们”这样一段又一段的关系,也才有了值得怀念走过这人世一遭的意义吧。
结尾的歌词很简单,是对主题的呼应:曾经主动把时间变慢;可惜我们,没有等,我们”。两个人感情最深厚之时,总是期望着能让时间走得慢一点,更慢一点,留住当下的幸福片刻。但生活从来不等人,充满着各种变数。两个人最终还是走散了,没有机会完成“我们”关系的确定。

林俊杰和吴青峰的翻唱让我意识到,原来专业歌手对于好歌的标准,和我们普通乐迷的认识不太一样。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体的音乐性演唱性,而非只听旋律和节奏。他们会从一首歌的结构,制作和演唱的难度去定义音乐的优劣。
所以,很多歌手进入发展的成熟阶段之后,当他有了一些创作的自由,他会去尝试一些新的风格,更个性化,更纯粹,更注重表达自身的音乐类型,完全不在意市场的反应和主流需求。这是每个成熟型歌手的必然选择,是他们对于音乐疆域的探索,是对自我生命成长与完成的内在渴望。做为歌迷,我们需要学会去理解爱豆身上的这种转变,也需要有能力跟得上他们的音乐追寻。不会有止步不前的音乐人,也不会有喜欢一成不变的铁杆歌迷。每个人都需要由变化的经验去感受到生命的成长和进步。 欢迎关注公众号:HX-JRSW(简字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