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

“瓜子”,顾名思义就是各种瓜的种子,椭圆形,一头尖,另一头圆。但细细考证下还真实不简单:瓜有很多种:西瓜、冬瓜、南瓜、笋瓜、黄瓜、搅瓜、吊瓜、菜瓜、丝瓜、胡瓜、哈密瓜、香瓜、白兰瓜......这么多瓜能吃的瓜子的好像也不多,大家常见的不过是:西瓜子、南瓜子而已!套句古文里的话:瓜很多,能吃瓜籽的瓜不多啊!
想起小时候物资匮乏,每到夏天,在县城集镇等街上多有卖西瓜牙子的,就是把西瓜切分成很多的瓣,摆在街头卖,路人买来吃定然就会吐出瓜子,于是就有很多小孩争抢拿着脸盆收集瓜子的可笑场面!有时他们甚至还会为分地盘打架等,收集的瓜子回来家洗洗干净,再晒干,就是可以炒的西瓜子!也可以卖钱也可以是零食!......也许会有人觉得恶心,但在当时的情境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西瓜是张骞从西域传来的品种,以前的西瓜,籽很大,后来改良了,西瓜的籽就变小了。这么小的瓜子没什么嗑的意思了,但南方人还是有办法,弄了很多佐料,取名叫“小而香”。每到餐馆总会有一盘,很能消磨时间。
去年秋天自驾去新疆,看到人家在收大规模种植的瓜。不是小心翼翼而是朝车上带的狼牙棒一样的大轮子上扔,很是纳闷。走进一看才知道,这就是咱们在商店里买的西瓜子的瓜。据说瓜不好吃没有甜味,西瓜的一个品种叫打瓜。
除了西瓜子外,还有一款就是南瓜子,南瓜很高产。这玩意最早农村都叫“倭瓜”,看名字估计是日本传来的。但据说也不是日本原产。原产地在南美洲,确实很南。
不过,瓜子这说法不只是指瓜类的籽,有人将向日葵的葵花籽也叫瓜子。东北叫“毛嗑”一听就知道这名字是和苏联老毛子有关系。
有人考证说:晚清之前,“瓜子”主要是西瓜子,晚清以后南瓜子开始盛行,民国时期葵花子才异军突起,以此奠定了中国瓜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三位很有意思,西瓜南瓜的籽:一黑一白,黑白分明。葵花籽后来的,却多是黑白花,估计是融合来的。
论起吃瓜子,丰子恺先生写过一篇《吃瓜子》,里面一段形容嗑瓜子的很是精彩:“那嘴巴真象一具精巧灵敏的机器,不绝地塞进瓜子去,不绝地“格”,“呸”,“格”,“呸”,……全不费力,可以永无罢休。女人们、小姐们的咬瓜子,态度尤加来得美妙:她们用兰花似的手指摘住瓜子的圆端,把瓜子垂直地塞在门牙中间,而用门牙去咬它的尖端。“的,的”两响,两瓣壳的尖头便向左右绽裂。然后那手敏捷地转个方向,同时头也帮着了微微地一侧,使瓜子水平地放在门牙口,用上下两门牙把两瓣壳分别拨开,咬住了瓜子肉的尖端而抽它出来吃。这吃法不但“的,的”的声音清脆可听,那手和头的转侧的姿势窈窕得很,有些儿妩媚动人,连丢去的瓜子壳也模样姣好,有如朵朵兰花。由此看来,咬瓜子是中国少爷们的专长,而尤其是中国小姐、太太们的拿手戏。 ”
不知道外国人是否喜欢这项休闲。据说邻居日本韩国是不会嗑瓜子的。
嗑瓜子久了,就会有瓜子牙。看一个人是否爱嗑瓜子,看看他的门牙大概就能猜到。
现在的北京,电梯、电视、海报,到处都有一个叫瓜子的讨厌广告。但人家不卖瓜子。不过是卖二手车。估计创业这哥们肯定有瓜子牙。哪天要见着一定让他张嘴看看。卖车的不关注轮子和沙发的关系,却吆喝瓜子也是让人醉了。暂且放在这里且看他能坚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