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书笔记
“难道我不该与大地息息相通吗?难道我与绿叶、青菜与泥本就不是一体的吗?”在瓦尔登湖边上,梭罗远离了社会,融入了自然,不仅得以深入了解自然,更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觉察着社会。读得时候,常常被他笔下的大自然所打动,被他对大自然的爱所打动,也被他对人类社会敏锐的洞察所折服。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书里的洞见太多太多,我总觉得他在讲得是如何本真地生活,一开始我以为这个本真是指减少欲望、自在生活,后来我发现这个本真不如说是发现自己,寻找自己,成为自己。这个自我里有兽性,也有文明性;而文明的社会并不根基于人类建造的公路、高楼等围墙,相反,文明可能存在于围墙之外,存在于大自然之中。如果你不曾了解自己的兽性,你如何能爱上自然,如果你不爱上自然,爱上万物,你又如何能爱上同类,爱上文明。只是我们似乎毫无选择,从出生到死亡,都难以逃脱围墙,难以独立于围墙之外,更为可怕的是我们对此并无觉知,明明离自己很远,离自然很远,离文明很远,还总以为我们是身处其中并在参与构建文明的社会。
读的时候总会看到被异化的人和被异化的生活,为了咖啡,为了蛋糕,为了一个大一点的“箱子”(居所),我们绝大部分生命都陷在“工作”的泥沼之中;为了分工协作,为了抱团取暖,我们时时更换表层皮肤(服饰),我们“同意若干条所谓的礼节和礼貌规则”,“我们生活得过分拥挤,互相妨碍,彼此牵绊”,“我们因此已经丧失了对彼此的尊重”;我们播种土豆,却很少播种诚实、真理、纯朴、信心、天真等种子,我们“总是关心豆子的种子而丝毫也不关心人类的新一代”;我们从未真正热爱这片大地,却总向往着死后能到达天堂……
梭罗看到的自然很美,看到的社会有点绝望,而他又在一种被农业文明抛弃的野土豆上看到了希望,“它有一股甜味,像经过霜冻的土豆,我觉得煮熟了吃比烘来吃更好”,“耕耘差不多把它们全都消灭了”,可它们毕竟没有被消灭,在森林里悄悄地、顽强地生长着,梭罗说,“这种块茎似乎是大自然的一个承诺,将来会有一天它就要用这些养活自己的孩子,简单地生活”,大自然如此无所不容,真让人感动,不,或许应该是感激……
有人说梭罗是在摒弃工业革命后兴起的“个人主义”,甚至是推崇农业社会的“神秘主义”。可是在书里,梭罗不止一次说过,每个人都是一块新大陆,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更了解自我、体察自我,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生命脱离压抑的社会分工更本真更自在地生活,似乎矛盾,可是如果将人视为大自然的一部分,将人的野蛮性和文明性视为一体,或许矛盾并不存在?愿我们都是自己的哥伦布,在那之后,或许我们才能成为别人的哥伦布,也才能成为一个对大自然更好的哥伦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