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回忆之墨西哥
应三少爷之邀开写这篇墨西哥游记。
碎碎念:
最近在公司和同事们摆龙门阵,不知怎的就说起之前到墨西哥出差的经历,一通添油加醋,部分细节娓娓道来引得三少爷迷妹起来。
敌不过三少爷的热情,也想来这些年就没按自己的意思写过啥东西,想想就打开电脑先谢了篇减肥攻略,虽然三少爷全然不为所动。。
作为一资深品质客服,这么些年写的文字不少,但对外的报告但求严谨,往往是字斟句酌生怕有所闪失。但写这些闲碎的文字却分外啰嗦。。
这么些年的工作习惯重视喜欢先整理思路,理清脉络。事情已经过去那么多年,好些事情已经记不清了,还好手机上还有些单年的照片,那么就努力的不至于太零散吧。
背景:
2013年8月,大叔任某车载部品品质经理,当时出给客户的产品在墨西哥出了些问题,要去客户端处理。之前虽然也经常跑海外,一般也是和业务或者代理同行,行程安排啥的基本都不用自己操心。但当时事出紧急,代理先行去了客户端,然后就只能自己一个人摸索过去了。。
叔的土味英语虽然一直以来自认为够用,但那点底子自己还是清楚了。自己熟悉的事项提前做些准备倒还能叨逼叨几句和人吵架也不怕,但基本属于和老外交流先要让人忍我个半小时努力找语感。。且这次是到墨西哥,完全陌生的语系一下就感觉懵逼了。。还好代理提前把地址给到我,中间的飞机中转也提前做好了安排。
出发前看了下行李,手抄了一堆备忘录,本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也就上路了。
行程:
到现在还是说不清目的地的名字,西班牙语那个小舌音实在学不来,还好手机整理照片自动搜出地址是 阿瓜斯卡连特斯。。
记忆中应该是一个高原城市,位置应该也比较偏。飞机从香港先飞三藩市,在从三藩市转机到休斯顿,再从休斯顿转机到墨西哥城,再从墨西哥城转机到这个瓜市。于是一路从大飞机换小飞机,小飞机换更小的飞机,最后一架飞机是这个样子。

看着这比例巨大的外露螺旋桨,当时还小兴奋了一把,这趟算把飞机展览馆都体验了一遍。。
一路上也是状况不断,到了三藩市突然接到通知,前往休斯顿的飞机坏了,要改签。眼瞅着要耽误事了,和机场做了协调,改换了一个航空公司的飞机先到了休斯顿。但到了休斯顿也是晚点了,赶不上下一趟到墨西哥城的飞机。机场的胖客服也是很耐得住性子帮把后面的机票全部帮忙做了改签,还给准备了酒店和和餐券。

当时也觉得没办法了只能把调整的行程电话通知代理,然后就去到酒店。

洗完澡到头就睡下了,正睡的迷迷糊糊,代理电话就过来了,说客户那边不能等,晚一天要出大事啥的。
没办法又去到机场,好像正好当时的飞机空出来个位置啥的,总算是先到了休斯顿。休斯顿转机墨西哥城应该还比较顺利,但这么一折腾到墨西哥城也已经是凌晨4~5点的样子,又要赶下一班的飞机。等上坐上上图的小飞机已经是上午9点了。除了头天在酒店迷糊了下,叔感觉已经快崩溃了。
到了瓜市,出机场就有不少出租司机。确认过口音,叔的土味英语着实没碰上对的人。还好准备提前抄写了地址,机场打车的地方由个管派车的人,一看也就明白了。找到司机,地址给自己一看,司机在纸条上画了个价,叔也没得讲价,也就这么一车到了客户哪里。等到客户端等着客户带进工厂的时候叔已经站在门口睡着了。。
吃:
这一路从美国到墨西哥,再从墨西哥回到美国转机回国内。出发前和朋友们说起说起这事,就有人说墨西哥好哇,你看美国最受欢迎的就是墨西哥菜。但作为一个中国人,出国才知道只有中国菜才能养中国胃啊。
初到美国,由于飞机延误,机场安排酒店还给了张40刀的餐券。由于想着要在酒店耽误一宿,怕40刀吃好几顿也不够用,自己也看不懂菜单,就看着菜单上的价钱点了个10刀的。上菜一看才知道是份蔬菜沙拉。

后面又赶飞机30刀就白白浪费了。。到休斯顿转机期间,总算steak,hamburger这些词还看得懂,为避免再入坑,找自己看得懂的点了份牛排。这时候叔已经20多小时没睡过完整觉,嘴里是啥味道都已经品不出来了。

后面几天在客户现场,叔也没有吃啥先敬手机的习惯,现在手机里当时照片屈指可数。。
代理帮忙请了个墨西哥小哥帮我们找人返工,带路啥的。至记得那些天吃的全是卷饼,到饭店一看就是一堆卷饼旁边陪着五颜六色的酱。估计墨西哥人南瓜形的身材就是靠着这些玉米饼和豆酱撑出来的吧。。
连着吃了好些天的饼,加上高原气候干燥,实在是撑不住了,晚上手工就急吼吼的想出去找点带汤水的吃。但平时回到酒店都晚上9点了,瓜市的饭店一般都9点左右打烊。。赶着中间怡天8点收工,就敲着代理找个饭店吃顿好的。找到离酒店不远的还看得过去的饭店,进门就跟服务员说要soup,于是这么些天总算头一次见到带汤水的食物了。。

依然是一堆饼,一盘酱。所谓的soup依稀记得是番茄味的,沉底的是没煮开花的米粒。。。服务员还重惦记着让我们往里面挤柠檬。。
后面几天我就彻底放弃墨西哥的美食探索之旅,终日炸鸡度日。到后来收工,重回美国,我也不再对老美的美食抱啥幻想。

但记得酒店旁边就是家华人自助餐厅,一时得闲想着华人的东西总算对得起自己的胃吧,就去吃了一顿。记得好像15刀吧,要说实在我觉得确实实在,虾,蟹,鱼,肉样样不落。但菜式不是水煮就是油炸,偶尔有炒菜基本也都是块头特大的大杂烩。


即便如此,吃着带着铁锅气息的食物至少让我的胃舒服了一些。回到国内,心都快飞了出来,我的水煮鱼,我的麻辣烫,我来了。
风土:
知道外国人对隐私比较敏感,从以上的一些照片估计大家也能理解叔的灵魂构图。现在存留下来的照片仅一张人像都没有。。。仅就着几张不多的照片说说瓜市的一些见闻吧。
由于才出公差,也没啥时间瞎逛,仅能从酒店周边和车上的匆匆撇过的风景感受瓜市的风情。在墨西哥城由于一直在赶路,还觉得身上黏黏糊糊的,一下飞机就感觉瓜市空气清冽,阳光明媚,人清爽了不少。再稍微待久一点就觉得有些冷,这才意识到瓜市是个高原城市。
从深圳和香港出发,到达北美总体的感觉是美国是个大农村,那瓜市就是70年代的大农村。整个城市没啥高楼,印象中最高好像也就是5层的小楼。
经过瓜市的街道印象中时一片小楼和从小楼平平望过去蔚蓝的天空。马路多是柏油的,偶尔有些坑洼,房子的风格倒是多种多样。
酒店旁边有个小广场,通往广场的路都是厚厚的石头铺成。后来听说南美的石头路都是用当年美洲殖民船的压舱石铺的,在瓜市也没见到海,但看马路也都不新了,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遗物吧。
也就是最后几天才有空逛了下这个小广场,礼堂墙面有些斑驳的痕迹,可以看到一次一次粉刷留下的烙印。小店里的商品充满墨西哥特色,店员不会热情的招呼,也不会因为要下班催着客人。
出门正值细雨,9点多钟天空已经全黑了,踩这脚下厚重的石板,没有高楼遮挡下的夜空显得分外深邃。装饰灯仅是一色柔白,衬着灰褐的外墙,石板路被细雨润上一层古铜色,回去的路上我没有打伞,斜风细雨不须归可能就是这种感觉吧。


人情:
手机上全无当年的人像了,只能凭着记忆写一些剪影吧。
印第安老太:
在肯德基吃东西时遇到一老太太。灰白的头发,梳着两条粗粗的辫子,高原阳光晒出偏红的皮肤,脸上的满是皱纹。身材瘦削,穿着印第安传统的服饰显得有些旧,某个瞬间感觉像油画父亲里那个老农。好像当时还带着一个小姑娘,当她来到我跟前伸出手乞讨,干枯的手指,满是祈求的眼神。印第安人和亚洲人的外貌总体还是很像,那一刻我好像看到家乡那些守望着儿女的老人。我好想给了她5美元,给他打包了一份套餐。
广场艺人:
仅有一个下午得空到小广场闲逛。已经是下午4~5点,广场上的艺人们已经开始收摊。有个印第安的大哥,三四十岁的年纪,脸上用油彩画出一道道白色的纹路,头上系着发带,插着几根长长的羽毛。光着上半身,皮肤黝黑,也是用油彩画上几条道道。远远看到他的时候还在配合鼓点跳着舞,走到跟前他已经准备收摊了。身前放着一些印第安的传统武器,收拾一下用布一包也就走了。
街头艺人:
从酒店开车到客户那里要经过一些红绿灯,在等红灯的时候从路边会突然冲出几个人到斑马线上表演。会带上摔角手的头套表演一段摔角,再表演个吐火啥的。总共表演也就几十秒的时间,然后快速的跑到还没启动的车窗边挨个的掏赏。司机有些会给上几个硬币,有些不给摆摆手艺人们也并不强求。
工头小哥:
我们在墨西哥返工期间聘请了一些墨西哥工人,由一个小哥帮我们招呼这些工人。小哥会说英语,胖胖的很敦实。我们在瓜市这些天一些生活方面的事还是请小哥帮我们安排,比如连着吃个一个多星期的饼。小哥也毫不在意我的土味英语,人热闹的很,带着我们选酱时非常耐得住烦的给我们一个一个介绍。虽然最后我也就是按着颜色不那么恶心的标准在挑。
墨西哥工人:
前前后后我们好像请了8个墨西哥工人,男的居多。墨西哥人好像都10点11点才上班,所以每天早上出门我们也不着急。一般到了下午3点才吃午饭,他们也不挑,工头准备了啥就吃啥,下午6点左右也就下班了。工人们大多胖胖的,我们的产品是那种很精密的小器件,按照平时工厂小姑娘size选的手指套啥的带在工人们手上差点就要撑爆。平时语言也不同,搭不上啥话,教他们作业方法的时候要通过工头翻译。请墨西哥工人返工他们操作的非常慢,但也催不得,原本计划3天返工完生生花了7天。。跟工头商量请工人们加个班赶紧搞完,结果工人们都不同意,用工头的说法是赚够这么多钱就够了,也不想多干。
总结:去墨西哥也就这么一次,如同梦幻一般,如同百年孤独描绘的那样。一路感觉自己坐上了时光机,从喧嚣到平静,从水泥到石头,从新到旧。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 马 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
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 人家就懂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