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如何完成自我认同的?
查看话题 >事实证明,一个人也可以风花雪月
很久以前,我以为自己是一个耐不住寂寞的人,一面对四面墙就感觉压抑,于是每逢周末就跟朋友喝到酩酊大醉,唱k唱到喉咙沙哑,迎着广州凌晨的夜色,脚步踉跄地回到家。第二天醒来,宿醉导致脑里一团浆糊,晕晕乎乎难受极了。事实上,一夜放纵后导致我整个周末都白费了,在“醉酒-宿醉-醒酒”中浑浑噩噩地度过。而那所谓放纵的快乐,只不过是暂时的精神麻痹,酒醒过后,空虚感依然会侵袭我。
没想到,生活能摧残我的,除了贫穷、困苦、疾病、分离,还有一个人的空虚感。越是求不得,思索不能,越是痛苦。我不得不跟自我和解:一个房间空虚了,可以用很多东西填满它;一个人空虚了,太过放纵地将欲望塞进去,反而会物极必反。也许,我要做的,仅仅给自己心间投进一束光,就足够了。
两年多的独居生活,我逐渐学会了慢慢享受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在租来的房子里,还是独自在偌大的城市里漫步。遇见美好,过通透的人生。
📝万物皆寂寥,跟孤独的自我何时何地都能相处,你才真的成为一个“人”而非“众”
一个人可以自由支配时间,包括吃什么喝什么,要在哪里呆多久。而我喜欢在咖啡厅、特色茶饮店、书店、钻巷子,静静地跟时间厮磨。
💬与一切对话,灵魂在此哑语交谈:「旧物仓」
这里是藏着无数复古物品的旧物仓,包含中古厨房和时光花园两部分。个人比较喜欢时光花园,里面以呈现七八十年代的旧物为主题场景,如时光美学院、盛利时间钟表店、荒岛图书馆、花砖商店等。

旧电视机、旧明信片、旧酒瓶、旧相机、旧瓷砖......一一岁月静好地陈列着。它们看似是死物,它们只是静默地守住时光,可又无处不在地让人难以忽略它们那写满故事的面孔。在那个“它活过而我未曾到访”的时代,也唯有它们能以主人角色跟我对话,仿佛在这里,不是我在驻足打量它们,而是它们司空见惯地审视“新时代里的不速之客”。




旧物仓里有一处小花店,从窗外看进去,还以为自己在窥探谁家的后花园。🌺

随手从书架上拿了一本书看,没想到却读得津津有味,一坐就是一个下午。

点了一个旧日奶茶手卷、一壶烟小种奶茶,坐在厅内一隅,静默地细翻书本,感受一个陌生人透过书页从手掌摩挲间传来的窸窣耳语。
时间从我身边溜走,过客匆匆而过留下片言只语,有对这里一切欣羡的赞美,也有邻桌窃窃私语中暗藏的欢笑与哀怨。当一个人真的沉静下来,世间便是虚无,他们或笑或哭都与我无关,我在乎的无非是此时此刻的我所思所想,所享受的恬静时刻。精神高度集中地与一个素未谋面的作者通过文字来交流,他来说他的所见所闻,我洗耳恭听加以思考。也许外面天色已暗,可我心有天光云影,豁然开朗。
这是一场穿越时空不分你我的会晤,我不需要谁坐在我身旁与我促膝长谈,因为我已经强大到能跟世间万物交流彼此。语言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可人总是止不住聒噪不停,模糊焦点,于是万物学会了静默,让人类自顾自地喧嚣,而它们只是用形状、大小、颜色、年轮、气味等状态来传达信息,有心人自会心领神会。
📖如果一个人是有香味的,我希望我的香味源于繁书:「联合书店」、「1200bookshop」
有人说读书是为了指导生活,是为了升官发财,是一块敲门砖。如果将读书当作功利性目的很强的事情来做,书籍带给我的快乐将会损失一大半。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可对于我来说,它是一样不可或缺、不可加以衡量得失的爱好。因为好奇,因为思索不得,因为心有困惑,所以需要读书求知,让灵魂丰满。读书,更多的是无用之用,不一定谈得上实践,可它将知识与领悟刻在每个人的骨子里。
平日里爱看的书,工具书几乎很少见,绝大多数都是闲书。没有必读书单,从来都是爱看什么看什么,无非是想看看我所在的世界之外发生的一切。一个人的脚步能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可书籍能反映的世界却是无限的,它给了我看世界的放大镜,我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北欧的各国文化、植物的秘密、阿富汗的妇女命运、美国殡葬业发展、日本人“菊与刀”矛盾性格的由来以及对他们的行为有何指导性作用、一个厨房如何让不同经历的人得以救赎......




在广州去得最多的书店,大抵是高德置地冬广场的「联合书店」与天河北中信后街的「1200bookshop」。联合书店人不算多,环境比较清净,而且有免费桌椅供人使用。肚子饿了或者想点杯饮料,还可以去书店自营的小餐厅点餐,价格合理。如果非说一点不好的话,就是免费阅读的书籍不算多,大多都是包装未拆的书籍。24小时通宵营业著称的「1200bookshop」,天河北中信后街的店面比较大,就算人多也不会太拥挤,书类很齐全,店里会有不少聋哑服务员,书店的人文关怀气息很浓厚,不好的一点是人多有时候找不到位置坐,出品的咖啡、茶饮一般般,不过整体环境依然很适合深度阅读和精心写字。

👀不止脚踏实地,更要眺望天空。敢逐远方,不问西东,才叫人生。
有时候我困惑,自己该走哪条路,该何去何从。
天空的云彩四散自由,鸟儿南飞北归路线明确,而最善于把“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挂在嘴边的人,却因面前的路太多而一再迷茫。
选择多有时候是好事,有时候便成坏事。可到底选择哪一条路,继续前往。
如果脚下没有答案的话,眺望天空感受自然的选择便是了。
有倔强的植物长在屋顶上,敞开怀抱拥抱最猛烈的风雨、最泼辣的阳光;
有云彩一日变幻无穷,晨起微黄,晚暮赤红,随风而去,形状由不得自己主宰,可你看它总是潇洒得很;
有大树直插天穹,狂妄地将枝桠伸向四周,试图占领天空的领地,霸道、掠夺、不由分说,这就是它的生长。
自然从不畏惧,它们用自己信仰的那一套“自由而去,倔强而生”的信仰,成全自我。选择哪一条路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享受每一次选择。如果暴风雨必定到来,我要坦然地感受它的冲击与拉扯;如果生命由不得自己,我要既来之则安之,在每个当下时时绽放美丽的自我;如果面前有一片远方,我踮起脚尖、伸出手,就能走得更远,我愿意变成别人眼中的霸主。







打开一片窗 伸出一只手
载浮 载沉
吹过一抹风
有些亲近不得不发生
有些距离叫人越活越枯闷
就算无云的天空有多深
比不上渴望深
我要给世界最悠长的湿吻
就算无常的大地有裂痕
自己可完整
——蔡健雅《我要给世界最悠长的湿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