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旅行的经历
查看话题 >在东京看展、逛公园、登高望远、吃到扶墙
在正文开始前,强行植入我在18年5月去大阪、京都玩的日记:《一个人的关西》。日记里部分加粗文字含链接(详细地址、商品预订、购买链接等),仅反映我的个人喜好,无利益关系,大家自行判断。
以下是此次的正文,很长,尽量写详细。

这次去东京是半年前就计划好的。错开旅游旺季、错开中国和日本的节假日、错开工作上的项目高峰,掰着手指头数着日子,终于熬到了这一天。虽然出发前遭受了挺大的打击,倒也让休假变得更纯粹——去他妈的,啥也别想,就是玩儿。
行程一共七天六晚,除了有两天分别在镰仓和迪士尼之外,其余时间都在东京市内瞎晃。看了很多计划之中的展,也逛了很多计划之外的公园,几乎走到断腿;也吃到了自己一直想吃的店,便利店美食也试了不少。前段时间微博上热传罗森老板苦恼于自己的“叛逆期”儿子有全家会员卡并且喜欢吃那儿的炸鸡,看到这则消息的我可以拍着胸脯说,“全家的炸鸡就是比罗森的好吃!”。
简单说下出行前准备(排列分先后)。
1、机票:北京——东京往返,10月份中下旬买的,全日空2500左右。不得不赞叹一下,全日空的飞机餐挺好吃,起飞前安全教育短片也很有趣,特别日本。

2、酒店:这次住在人形町附近的人形町相铁幸运酒店,11月中下旬在agoda上订的,共六晚,2300左右。如果你是一个人来东京玩,放在酒店上的预算不太多,又不想住胶囊旅馆,我觉得这家还算OK。酒店房间虽然不大,但运用一定的技巧还是能平摊打开28寸箱子的。出行方便,附近有日比谷线的【人形町】地铁站,也有半藏门线的【水天宫前】地铁站,去各大景点换乘都不会太复杂。如果你想坐机场大巴,附近还有T-CAT枢纽站,走路6、7分钟就到了。前台英文OK,有会中文的员工,还有免费的浴盐、茶包等日用品,可以自行领取。

3、攻略:我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在穷游出品的【行程助手】APP上设置好旅行天数,然后自动生成一份行程;第二,机酒都订好之后,开始查阅穷游、马蜂窝上的目的地介绍,以及你曾经在各大网站收藏过的和目的地有关的文章,明确哪些地方是打死你都要去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之后,在APP自动生成的行程基础上查漏补缺;第三,在【行程助手】网页版上打开地图模式,看看你每天的路线是否存在绕路等不合理的情况,及时手动调整。网页版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能看到你当天的游玩安排大概需要花费多少小时,这也能有效帮助你优化路线。当然,如果你是佛系玩家,以上内容就不适用于你了。攻略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容易引发焦虑。

4、签证:依然通过河马旅居指南办理(微信里直接搜就可以,讲真,不来找我做个推广吗?),这次办的是三年签,出行前一个月交材料,有专人指导,8个工作日出签,放心靠谱。
5、保险:我又要啰嗦了——安全第一,保险一定要买。我依然买安联保险,出发前算好日子淘宝买就行,不贵。
6、交通卡:西瓜卡+东京地铁三日券+镰仓一日券,尤其是地铁三日券,强烈建议购买,非常经济实用,再也不怕坐错车。
7、各类票务:提前订了寿喜烧店的位子和东京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前者淘宝订的(搜店铺“日本吃什么”),后者马蜂窝上订的,主要是为了节省现场排队的时间。
8、上网卡:算好在日本停留的天数,选docomo这家运营商的就好(softbank的也可以,其实没差,淘宝一搜一大把)。
9、书:破天荒地在多抓鱼上买了几本介绍东京文化、书店、咖啡馆的书,比如这些:
以前觉得实体攻略很鸡肋,但这次通过这几本书起码让我提前了解了一些东京历史和市内各区的特色,之后玩起来也比较有趣。
10、APP:除了前面说的【行程助手】,【谷歌地图】、【极简汇率】、【IMuseum】也是这次出行必备,及时查路线、算钱和确认展览信息。
11、钱:出发前换了40000日元,如果你跟我玩的天数差不多,换这么多足够了。东京基本都能刷卡,美术馆买票我还刷卡呢。临走那天在机场买了点手信才勉强把现金花出去,结果回来发现还是剩了1000左右的硬币。
再简单说下行程。
Day 1:浅草寺——上野之森美术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国立科学博物馆
Day 2:天空树——明治神宫——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森美术馆
Day 3:东京都美术馆——新宿御苑——Cow Books——茑屋书店——歌舞伎町一番街
Day 4:镰仓
Day 5:东京迪士尼乐园
(如果对我的详细行程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个PDF,随便看看:https://pan.baidu.com/s/1nsqcLvKnsnk9fJp155BiRA 提取码: n6vj)
此行的核心目的其实是看展,包括但不限于上野之森美术馆的“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维米尔展”、东京都美术馆的“蒙克展—灵魂《呐喊》的共鸣”、国立西洋美术馆的“鲁本斯展—巴洛克的诞生”。因此在行程安排上我对上野做了比较大的倾斜,几乎有两天都在那儿。
看展本来就是件耗体力的事儿,与此同时我又不甘心只是看展,核心景点也要去,还非要从早玩到晚。除了吃饭的时候能坐一会儿,其余时间基本都在走路或者保持站立,旅游强度超出我的想象。这也是我后来一直在反思的事儿,又不是以后再也不来东京了,何必排这么满搞得跟素质拓展似的。
第一站是上野之森美术馆。去之前一直听说维米尔特展场地不大,排队也很夸张,每天只有四个指定入场时间,最好提前网络订票,如果直接去现场则很有可能买不到当天的。但我当天大概1点左右就到了美术馆门口,从排队买票到入场参观只等了十分钟,相当顺利。展览持续到2月3日,还在东京的朋友不要错过。

虽然展览名字里突出了维米尔,实际展出的其实是整个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们的杰出作品,其中9幅来自维米尔(要知道维米尔目前能被确认为真迹的作品也不过30多幅),最有名的自然要属这幅《倒牛奶的女佣》。维米尔当然很好,他对光影的把握、对画中人物(尤其是女性)面部表情的捕捉,以及在作品里反复出现的“窗户”这一元素,都让人忍不住在画前再多停留一些时间。

有几位我此前并不了解的画家,作品的表现力也十分惊人。比如Pieter Saenredam,他描绘了多所教堂的室内景观,建筑结构和光影效果让人极度舒适。感兴趣的可以通过这个链接查看他的作品: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Pieter_Jansz._Saenredam。还有Jan Weenix,一个热衷于描绘狩猎战利品的画家,不知道他本人有没有统计过这辈子一共画了多少只死兔子。通过这个链接可以对他的绘画风格有所了解: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Category:Paintings_by_Jan_Weenix。
为啥我能在展厅不能拍照的情况下记住画家们的名字呢?因为在展厅门口发放的导览手册上列出了每幅展品的编号、名称和基本介绍,方便参观者自行搜索更多信息。顺便多说两句在日本看展的体验。就我个人的有限经历来说,日本各大博物馆的策展水平相当高,不管是导览手段、动线设计、展品排布都很讲究,热门展览还会找大牌明星录制音频用于讲解,维米尔展找了石原里美,鲁本斯找了长泽雅美,我不会日文还特意租了日文版语音导览呢;参观者整体素质也好,展厅里即便人再多,也比较安静,我也没有看到有人偷拍;开发的衍生周边就不用说了,蒙克展“特供”的呐喊版皮卡丘直接卖到脱销,维米尔展还卖女仆包装的牛奶糖。说到底,还是文化产业足够成熟,艺术教育足够到位,会玩儿且愿意为此出钱出力,观众自然买单。


紧接着又去了国立西洋美术馆,最早对此地有所耳闻是因为设计这幢建筑的建筑师勒·柯布西耶,以及这里馆藏的莫奈画作《睡莲》。这次运气不错,还赶上了鲁本斯特展。在来展的作品中,我最熟悉的是他笔下的那幅《The Portrait of Clara Serena Rubens》,总觉得是不是在以前某个来过北京的巡展上见过。

都说在某个领域很有作为的人,往往在年少时就已显示出过人的才能,比如米开朗基罗、毕加索、弗里达等等。而鲁本斯的27岁,画出了这样的作品:《The Fall Of Phaeton》。可能是受到展厅布光的影响,现场光线和画上冲破云层的那束金光融为一体,站在画前的我都看呆了。




西洋美术馆里的画作固然精彩,但别忘了它的建筑本身也是一件艺术品。一方面,室内对各种结构的运用,借助自然光线营造出独特氛围;另一方面,它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全封闭”建筑,在不同的角落里,总会有大片落地窗设计,配合室外中庭的植物景观,又是另一种风格。



东京都美术馆被我安排在两天之后。在走去美术馆的路上,我看到很多奔跑的人,原本我以为他们是赶去上野动物园排队看熊猫,但当我走到美术馆门口,好家伙,原来他们都是跑来排队看蒙克的。


日本人可真是喜欢排队啊,当时离美术馆开馆时间尚有1小时,排队的人已经绕场一周了。当然,排队进馆后,馆内依然需要排队才能进入展厅;进入展厅后,如果想近距离观赏蒙克的《呐喊》,还需要排队。但这也是动线设计之科学的体现:展厅内有两条队伍,一条专门留给近距离欣赏的观众,不能停留,必须跟着前面的人移动;一条则是留给远观的人,视野也不会被遮挡太多,两队人互不影响。
蒙克的《呐喊》自然不必介绍,站在画前,你自然能感受到其中的焦虑、恐惧和无所适从。尤其是当你在了解更多蒙克的生平和经历后,甚至会心生同情。整个展看下来,我好像没有看到哪幅作品是快乐的,而是层层叠叠的忧郁,甚至是悲伤。他真的是个心思细腻又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家。

除了《呐喊》这幅旷世名作,《接吻(Kiss)》、《吸血鬼(Vampire)》也让我印象深刻,站在画前挪不动腿;但又不敢多看,毕竟这些作品对我来说太致郁了。


展览周边也很可爱呢,可惜美术馆一早就在门口贴出通知,遗憾地告诉大家“呐喊版的皮卡丘公仔已经售罄了”。QAQ


上述三家美术馆的好早在意料之中,位于新宿的损保日本东乡青儿美术馆反倒是意外之喜,因为这里收藏着一幅梵高的《向日葵》,也是亚洲唯一一幅。没想到大师离我们如此之近。美术馆在这家保险公司办公楼的42层,顺着指示牌一直走到最里面的展厅,便会看到这幅巨作,而挂在它两侧的是塞尚和高更的作品。当三位大师齐聚一堂,此刻你需要做的,就是坐在玻璃展柜前的长椅上静静欣赏。

看了这么多展,自然不能不提日本博物馆、美术馆最密集的地方——上野公园。上野公园的文化气息足够浓厚,但去除所谓的文化、艺术的成分,它又处处体现了一个公园的“日常感”。在这里既能看到投入表演非常自我的街头艺术家,也能看到推着自行车、自行车上又绑着自己全部家当的流浪者,还有跳“广场舞”的普通民众,更别提在公园空地中还有卖酒卖烤串的展位,和亲人的流浪猫。城市中的公园,本就应该具备这样的包容性。





除了上野,东京还有一些公园是不能错过的。比如新宿御苑、明治神宫,和东京迪士尼乐园。他们并不算传统意义上的公园,但无一例外的都让我几乎走断腿。

先说说新宿御苑。我在去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个公园,直到我买好门票、拿到地图,才发现所有宣传印刷品都将其称为“国民公园”。事实上,它的确是。整个公园占地面积足够大,身处其中,不仅能看到传统日式庭院,也能欣赏到英式、法式庭院风格,算是“不出国门,尽览世界”了。

可能因为是冬天的缘故,新宿御苑里游客很少,在一小段时间里,我所走过的区域甚至连一个人类都没有,安静极了。但在日式庭院、英式庭院附近,前来散步、拍鸟、晒太阳的本地居民倒是很多,一时间我甚至觉得这里和冬天的北海公园没啥差别。

明治神宫给人的感受就和新宿御苑截然不同,这儿永远热热闹闹的,参观者一波接着一波。之前看其他朋友拍的明治神宫的照片,展示的大多是神宫“本人”,从没有人告诉我,这个日本神道教最重要的场所居然藏在一座小森林里。从动线设计的角度来看,当参观者从地铁站出来,原本四周还是喧嚣的都市,但跟着人群不断深入,突然间就走进了一片绿色,再加上入口处那座日本最大的鸟居,以及沿途几乎把天都遮住的大树,这种体验实在是太妙了。


对我来说,明治神宫还有另一大吸引力——在这儿有可能看到日式传统婚礼,还真让我赶上了。当发现有新人在办仪式,所有游客都停下手里的事,驻足围观。大概是快乐的情绪更容易被传染吧,目送走新人后,大家脸上都笑嘻嘻的,继续拜拜、抽签、写绘马。



最后一个要提到的公园就是东京迪士尼乐园,没想到吧?作为一个完全没做迪士尼攻略,甚至连当天开园、花车巡游、烟火表演的时间都不知道的佛系游客来说,东京迪士尼就是一个大公园——不抱有太强的目的性,进去瞎玩儿就是了。

东京迪士尼分为两部分——迪士尼乐园和迪士尼海洋。乐园就和其他地方的迪士尼一样,海洋算是日本特有的配置,里面的游乐设施更成人化也更刺激一些。鉴于我是一个连大型过山车都不敢玩的怂人,还是乐园更适合我。

我特意选在周二入园,错开了周末和日本“成人节”,但没想到当我在上午9点左右到达大门口时,队伍已经排到了远处的天桥上。再次感慨,日本人不仅喜欢排队,还很善于排队。野餐垫、保温杯、防寒用的披肩等等,设备齐全,就这么往地上一坐。就算要等很长时间,也不至于像我这种啥都不懂的游客,傻傻地站在冷风中等开门。
上午10点,大门准时打开。老实说,我根本没有打算狂奔去拿FP,心想说哪个项目人少就玩哪个,大不了就玩转茶杯和小飞象呗。但当我进入园区,右转走到【明日乐园】区域时,很顺利地就拿到了11点50批次的【怪物电力公司】FP。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也没闲着:
1、没排队直接进场玩【星际旅行】(很推荐),还玩了两次,两次播放的短片都不一样,但4D效果不错;

2、排了一个完全不知道是什么的项目,等了20分钟左右,快进场时才发现是【巴斯光年】(推荐),并在游戏中取得了5600的“巨分”(我也不知道这算什么水平);
3、莫名其妙看了一场【星际宝贝史迪仔】(推荐)的表演,虽然听不懂日文,但现场互动感牛逼;
4、买了胡迪和巴斯光年的公仔,挂在了包上。
终于到时间玩【怪物电力公司】(一般)啦,well,和想象中差别有点大。但能近距离看到毛怪和大眼还是很激动,全程姨母笑。出来之后,跑去拿到了【太空山】13点10分批次的FP,正好利用这段空档时间吃了个饭,并数次进入纪念品商店,流连忘返。

【太空山】(很推荐)这个项目我觉得有必要说一下,如果你在上海迪士尼玩过【极速光轮】,就不会对它感到陌生,毕竟那就是它的进阶版。但最好不要像我一样,刚吃完饭就跑去玩,会产生比较强烈的呕吐欲。玩的时候也尽量不要睁开眼睛,毕竟是一个室内过山车,环境灯光非常暗,你本来就已经被甩来甩去了,四周还全是快速闪过的彩色光束,睁眼容易头晕。
还有一些温和不刺激、不怎么排队也绝对不无聊的项目值得一去。比如【小小世界】(推荐),你会坐上一艘船,伴随着音乐沿着河道感受两岸展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风光。各种装置做得足够好,看得出在美术上花了不少心思。【米奇魔法交响乐】(推荐)也很棒,故事和视觉优秀,3D效果很好,现场还有小孩儿被最后唐老鸭飞出去那场戏吓哭了(可能只是因为声音太大)。至于【匹诺曹】、【加勒比海盗】、【灰姑娘城堡】这些就看你的时间安排啦,个人觉得有丢丢无聊,可去可不去。

从去年4月15日开始,一直到今年3月25日,如果你去东京迪士尼,都能赶上它开业35周年的特别庆典。据说园区里一共设置了35个特别版的米奇雕像,日夜两场花车巡游也格外盛大,再加上傍晚的烟火表演,可以说非常用心了。为了不错过这些特别表演的时间,你可以在入园时就拿一份指南,上面会详细标注当天各个表演的时间和地点。

两场花车巡游看下来,除了米奇米妮、鸭鸭这些一直受大家喜爱的形象外,最受欢迎的仍然是Elsa。站我旁边的小姑娘看到Elsa出来都要疯了,疯狂挥手尖叫。但可惜烟火表演时并没有放<Let It Go>,小姑娘们怕是要失望了。

烟火表演足够惊艳,借助着灯光秀,将园区所有游乐项目背后的动画故事都展示了一遍。放到加勒比海盗那一段时,还会有喷火的特效,那一刻所有站在广场上早就被冷风吹得流鼻涕的人都觉得温暖极了,只想整晚都放加勒比。


如果说这些让我筋疲力尽的公园给了我机会感受东京最自然的一面,来到东京的“上空”俯瞰这座城市又是另一种感觉。
我并不是一个对登高望远有执念的人,但可能一直对日本影视剧中呈现出来的东京夜景怀有幻想,在这次的行程中,我居然选择在一天的起始和结束之时,分别去了东京两大著名夜景观看地点——天空树和六本木Hills。可惜的是当天天气并不好,上午下雪,紧接着又变成小雨,东京在我眼前就是烟雨蒙蒙一片。

当你站在高处,隔着厚厚的玻璃,其实是感知不到下面世界的喧嚣的。你的四周倒是挺热闹,既有成群结伴出来玩的中学生轮番拍合影,又有韩国小姐姐们互相打光各种摆造型,要想不被打扰地一个人静静看会儿风景,就得见缝插针,看准时机往窗边凑。

因为下雨的缘故,晚上的六本木Hills倒是难得的冷清。这里有不少和我一样独自看风景的人,在观景台窗边的椅子上一坐就是半小时。脚下的车水马龙和我没有关系,周围谈情说爱的情侣和我也没有关系,我唯一关心的是为啥东京塔亮的不是它标志性的橘灯。

当然,有时候站得高也不一定是为了看全貌,而是为了换个角度。比如在浅草寺雷门的马路对面,还藏着一个游客中心,这里的观景台可以让你以局外人的视角观察东京市内最古老的寺庙,就连刚才逛过的仲见世商店街也变得迷你了。

和之前去的大阪、京都相比,我能明显感觉到东京的餐饮业更多元化,居酒屋、高级寿司店、汉堡店、中餐馆、法国餐厅等等,会在一条街上同时出现。就连人形町这种以老字号闻名的地区,西餐厅也很多。选择多,吃起来自然开心。
这次在东京吃得还算不错。早餐在酒店解决(我都不记得自己订的是含早的房间,check in给我餐券的时候才发现),和食或洋食任选,菜品虽然简单,但热乎乎的吃下肚会让你这一天都有幸福感。而我又是一个不太会在一日三餐外额外进食的人,早餐多吃一点能有效解决旅途中无法准时吃午餐的问题。
午餐也会吃得稍微隆重一些,去的都是心仪已久的餐厅,比如今半(人形町本店)。

上次在京都就吃了一家让我尖叫连连的寿喜烧(モリタ屋),点的是午市一人套餐,餐前小点+肉&配菜+甜点水果这么一套吃下来,虽然不至于觉得撑,但也有非常满足的饱腹感。这次,我看着女将倾情推荐的冬季套餐心想:“应该和上次差不多吧”,便没细想,快速下单。

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加入了某种鱼肝的豆腐口味咸鲜,切成小花形状的章鱼腿嫩且Q弹,还有那一小块方方正正的牛肉,煮得刚刚好。就是这些很棒的开胃小菜让我放松了警惕,以为接下来就可以做好准备吃牛肉了,但接下来迎接我的,居然是一道汤(里面还有丸子)、一道小菜,和一盘鱼生。
为什么这个套餐的前戏要这么久?

就在我的战斗力几乎被前菜消耗殆尽时,牛肉终于上桌了。女将咔咔两下把所有东西都准备好,开始煮肉。肉其实只有两片,但每片似乎都有我脸那么大(认识我的人知道我脸有多大),而且女将还会很贴心地问你肉要几分熟。在烹制过程中,女将如同我奶奶一般,不停给我递肉和菜,还笑眯眯地问我:“哦依稀?哦依稀内!”;一看我把筷子放下,就以为我是因为她在这儿不敢放开了吃,一直跟我说“大丈夫,大丈夫”。
我只是吃不下了而已。

寿喜锅本体吃完了,胜利还会远吗?事实证明我还是太年轻了。就在我吃完那碗配肉的米饭后,女将居然又打了个鸡蛋到锅里,给我做了一个滑蛋并盖在了一碗全新的米饭上。
日本,真の碳水大国,是在下输了。

但这还没有结束。一个套餐怎么能少得了餐后甜品呢?让我们来拆解一下甜品配置:一个焦糖布丁、一个草莓冰淇淋球、一碗红豆煮年糕。随年糕还附赠了一张店家手写的小卡片,上面写着在每年的1月11日,日本有开镜饼(就是年糕)的习俗,总之是吃了就倍儿好。
行吧,我吃还不行吗?

还有几家餐厅值得推荐:
1、惠比寿附近的Sync。主打汤咖喱,首推有生蚝的那一款,比鸡肉的更好吃。店在二楼,不注意观察的话很容易错过。我去的时间已经不是饭点,店里人很少,不排除高峰时段需要排队的可能。


2、镰仓的Oxymoron。主打咖喱饭,咖喱和肉末都处理得很干,和以往吃的咖喱饭不太一样,挺特别的,而且会在饭上盖相当多的香葱和香菜,我很好这一口。店里首推的是带温泉蛋+香葱+咖喱肉末+米饭的那一款,另一款香葱+香菜+咖喱肉末+坚果碎+米饭的也不错。常年排队等位,如果你想吃这家,建议到镰仓后,先不要逛商店街,直接去店里拿号,在等待的时间里再去买东西也不迟。


3、新宿的三田制面所。主打浓郁海鲜汤头的沾面,蛮有名,分店也不少,不确定新宿这家是不是本店,反正看起来像。吃沾面讲的是冷面热汤,汤一定得浓,齁咸,毕竟是需要你夹一筷子面沾着浓汤吃。面吃完了,可以自行往汤里加热水,再喝汤,咸淡就正好了。三田的面和汤都还不错,但可能是因为我对海鲜汤头本身不是那么狂热,觉得没有想象中惊艳,如果是豚骨浓汤的话会更合我胃口。


临走那天在人形町附近一家做中华料理的小店又吃了一次沾面,是柚子盐清汤的(仍然齁咸),是另一种口感了,汤里还能看到柚子果肉,吃完觉得很清爽,没啥负担。
4、人形町的Brozers'外卖店。主打美式汉堡,之前在Mars上看到过介绍,某天回酒店早,偶然经过了这家店就顺便买了一个培根芝士汉堡。毫不夸张地说,是我这几年吃过最好吃的汉堡。即便是外卖,带回去还放了一会儿,面包和里面的配菜依然很好吃,是吃了一口又想接着吃第二口第三口的那种好吃。
先写到这儿吧!镰仓、目黑川什么的再单独开一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