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 《中国翻译文学史》(待续)
绪论
一、中国翻译文学的本体认知
叶廷芳:“文学翻译,严格说来,它是所有翻译中难度最大的一种,因为文学作品不是科学思维的产物,而是心灵与缪斯结缘的一种审美游戏。”——《文学翻译:还是回你原来的家》,《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7日。
佛经翻译:“中国四大翻译家”,义净、真谛、玄奘、鸠摩罗什
明代万历年间—清代“新学”时期:徐光启、林纾、严复等
五四运动后: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翟秋白、周作人、林语堂等
(P3)
二、中国社会文化对翻译文学的选择
“翻译是一种具有文化倾向的政治行为。”
“影响翻译文学的社会文化包括民族文学状况、文化心理结构、审美的选择与接收、意识形态等等。”
“民族文学处于‘强势’或‘弱势’地位时对翻译文学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e.g.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转型期,佛经翻译加速中国民族文学的生成
【唐代】民族文学样式齐备、内容丰富,成熟期,翻译佛经形成的异域文学变异后化为中国文学的一部分
【五四运动】中国文化转型期,急需新文学批判封建文化
【20世纪末】后现代思潮涌入国门,但不可能成为文学主流
(P3)
“翻译文学不仅是译者有限的个人行为,而且表现出民族文化心理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
“译者和读者理解翻译文学时,思维认识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许多长期以来形成的、熟悉的信仰和期望。”
“对于异域的文学,出于民族审美需求的差异,译者的翻译与接受都是有选择的。”
来自不同文化/时期的译者,译本有差异。
“意识形态与翻译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译者的主体意识里。”
“译者的行为受制于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文化意识,翻译并不是在两种语言的真空中进行的。”
(P3-4)
三、中国翻译文学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①文艺思想
【魏晋】佛学“心性理论”对中国建立与发展文学理论有很多影响
【五四运动】通过翻译文学传播了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为文化革命提供思想武器
【十月革命】苏联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借鉴
(P5-6)
②艺术形式
佛典的文学表现:多思辨、多形象
林纾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最先打破章回体小说形式
话剧直接脱胎于翻译文学
(P6-8)
③文学语言
现代汉语比古汉语更严密、更富于表现力,是因为我们既保存了古代语言的精华,又吸收了外语的语法成分和词汇。
翟秋白对鲁迅说:“翻译除了能够介绍原本的内容给中国读者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创造出新的中国的现代言语。”
(P8-10)
第一编(1897-1920)
第一章 概论
【先秦 汉代】已有关于翻译的文字记载
《尚书·归禾篇》
《周礼·秋官司寇》
《礼记·王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
《说苑·善说》
P13
一、梵钟汉响 佛缘浩天
我国最早的佛经翻译本:“ 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者伊存口授《浮屠经》 ”——《魏略·西戎传》
东汉初期,河南洛阳建立了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公元67年,翻译《四十二章经》——中国翻译佛经见诸文字之始
东汉恒帝元嘉元年(151年)案情译出中国第一部有文字可考的汉译佛典《明度五十校计经》。原安息(古波斯,今伊朗)人安清(安世高)是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家。“义理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
安清的译文是用中国固有的概念来比附、翻译佛典名相,例如,以“无”译“空”,以“无为”译“涅槃”,以“生死”译“轮回”等。
东汉后期,佛教在中国渐盛,翻译佛经的事业开始得到发展。
汉代所译佛经,多比附玉皇老之学,常以黄老之词进行译述,如将“波罗蜜多”译成“道行”,将“如性”译为“本元”等。
“三大求法高僧”:义净、法显、玄奘
二、西学东渐 译风鼓荡
外交翻译:周代“行人”,秦代“典客”,汉代“大鸿胪”
【 会同馆、四夷馆、四译馆、会同四译馆】是中国元、明、清三朝朝廷专司接待来华朝贡使者的官方机构。
【京师同文馆】1862
【徐光启】【李之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