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文化史”
兴起
国内兴起于上世纪80-90年代,又称“新社会史”或“新文化史”。
内涵与定义
有人认为可称为一个新学科,有人认为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新方法。虽然学者们说法不尽一致,但对于社会文化史是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或交叉视角,应当打通社会史与文化史,综合运用两种学科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一点取得了基本共识。
关于社会文化史学科定义:广义而言,主要指其研究范围,即社会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文化交织现象的历史。
狭义而言,主要指其研究视角或研究方法,即社会文化史是研究以往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生活与文化观念互动关系的历史,是用社会的视角来研究历史上的文化问题,或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历史上的社会现象。
研究对象与内容
广义:社会与文化交织领域,如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礼仪信仰、大众文化、民众意识、社会心理等。
狭义:强调社会与文化的交叉视角,重心在于二者的联系与互动,即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观念的联系,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互动等。
研究方法
可综合而灵活地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任何方法进行研究。
注重交叉性视角:社会+文化;微观+宏观;大众文化+精英文化;具体+抽象;生活+观念等。
研究材料
传统史学的“政治取向”:官方档案、政书为主体。
社会文化史(目光向下,关注民间):注重民间史料,如报刊读物、家谱族谱、日记笔记、私人文集、戏剧唱本、蒙学读物、民间善书、神话传说、民谚俚语、野史小说以及实地调查、口述资料、图片影像等。
或关注官方资料中有关民间的部分,如方志、判案记录及社会调查报告等。
新概念群
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公民社会、市民社会等。
小结
社会文化史学科是一门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综合运用社会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心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生活、大众文化与思想观念相互关系变迁历史的史学分支学科。
新旧议题
旧:生活史、风俗信仰、大众文化(传播)、社会认同、公共领域(公共空间)等。
新:公共领域(公共舆论、公共空间)、话语分析、概念史、文化建构史、表象史、记忆史、身份认同史、身体史、休闲文化史、物质文化史、区域社会文化史等。
新词汇
公共领域、公共空间、公共舆论、语境、话语、文化建构、文化想象、历史记忆、表象、现场等。
新研究方法
通过关键词语的建构与传播,考察中国近代文化观念变迁和知识传播过程,这种“词语分析法”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研究方法,海内外都有一些新研究成果,如:
[德国]郎宓榭、阿梅龙编著: 《新词语新概念: 西学译介与晚清汉语词汇之变迁》,山东画报出版社 2012年版
黄兴涛: 《近代中国“黄色”词义变异考析》,《历史研究》2010 年第 6 期。
研究领域的细化


相关著作
《中国社会文化史的理论与实践》梁景和 主编
《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刘志琴 主编
《 中国文化史 》 吕思勉 著
本文资料来源
《 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25年反省与进路 》
李长莉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