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独居的一周
男朋友上周六回他国探亲。我傍晚在机场送走他,回去的路上竟然有几分想哭的感觉。其实在经过热恋期,进入同居磨合期后,我不止一次产生过想把他掐死的冲动,也自信地觉得他不过是百来号路人中的一个。若是离开,无外乎恢复时间久些,而本质上也无大不同。然而最近,尤其是那次送行时,我似乎慢慢接受了一个事实:似乎,有质量的量变,的的确确,是能引起质变的。
那晚送完他,我如约去了小K家。手里提着一瓶White Wine,一盒熏鱼,一袋薯片,大有“老娘终于自由了,要喝酒吃肉,大快朵颐”的架势。也确实,小K家里也摆满了她男朋友做好的水煮牛肉,豆腐泡肉臊,和烤红薯。我们两个一顿好吃好喝,又逗了很久的狗,回顾了一会儿《声入人心》之后,小K说,住我这里吧。我说算了,我要早点回家,屋子还是不空的好。
也仅仅那一晚算是放纵的,放纵的像所谓的“少女时代”,坐在别人家的地毯上和别人家的狗嬉笑打闹。我万万没想到,接下来的这一周,我一个人的日子竟然过得不要再井井有条:早晨八点左右在晨光里醒来,下楼煮我的养生红茶,吃早饭,喝咖啡,洗个澡,穿上去gym的衣服,带好电脑和上课用的resources,十点左右晃晃荡荡出了家门,去London Bridge的健身房跑步。十二点,准时坐在gym旁边的Cafe Nero里备周六的课,读面试的reading,两点左右走到地铁站,做一小时地铁,去到当天要去的小学校教小孩子一小时汉语。
四点半结束后,有一次是在学校附近的Cafe吃了蛋糕,还提了一家日本店的Bento回家。余下几次,和下班的人一起回家,路上遇到的超市买一盒三文鱼,或者一盒去骨的鸡腿,回家煎一下,煮一点西兰花胡萝卜土豆蘑菇之类的,吃完再拿出电脑,继续“充电”(其实很多时候会被“声入人心”的小弟弟们最后一遭分分神...)
在这边这么多年,我好像第一次对自己的生活结构有略微的满意感:虽然是两份part-time job,但既每天占据我的生活,让我不至于完全靠“自律”才会走出家门,走进图书馆,走进人群,却依然给我每天半天非常宝贵的自己的时间。经济上,我攒不下钱,却也终于可以买买喜欢的东西,不至于太潦倒。更别提,这都是我愿意做,能做好,并且在规划中的事情。
我以为他走了我会去和女朋友喝酒,夜夜笙歌夜夜晚归;或者捧回黑啤或者各种wine在厨房把音乐开得震天响,边喝酒边做红烧肉;我以为他走了我会餐餐外卖,或者三明治零食,从不进厨房;我以为他走了我会把脏衣服堆得到处都是最后他回来之前一天一起洗.... 然而事实是,他走之后我几乎天天下班儿就回家。正事完了还有家务,家务完了还得精进。然而事实是,低效如我,事儿是做不完的,所以也根本没时间见狐朋狗友,见了都是约自习。我也没怎么在外边吃饭。又贵又肥。我会下意识地和他一样买回三文鱼和鸡腿,今天则买了他不喜欢我一直喜欢的牛排,用griller或者平底锅简单煎一煎,不到十分钟,或则实报实销,或则当第二天午饭。我发现和他一起生活的日子终于让我越来越像一个开始自我管理的成年人:对家所能提供的稳定性有了更多的利用和依托;对小女生那种无拘无束的放纵行为并不反感,却也很少再有需求;对老友间没有营养的catch up也没什么兴趣,反而更会体察在工作或者生活里陌生人之间微小的善意和帮扶...还是挺开心的。又一次长成了和之前不同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