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最长的一次徒步行走经历?
查看话题 >100张图,带你了解战后叙利亚(下)
用一篇文章, 打消你脑海中“叙利亚都在打仗”的概念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严肃旅行(yansulvxing),欢迎关注
上篇回顾:100张图,带你了解战后叙利亚(上)
上一篇文章所展示的战后阿勒颇,满目疮痍、触目惊心,非常符合我们提起叙利亚时会联想到的那些词汇:内战、恐怖主义、巷战、爆炸、空袭……
在叙利亚,被战争毁灭的当然远不止阿勒颇。
叙利亚第三大城市霍姆斯,有一大片区域已经沦为废墟空城,而且异常敏感。我拿着相机在这里转了十几分钟,就来了两车警察。他们把我带回酒店,不断打电话、查了一个多小时后,才放我离开。
此外,大马士革近郊的东古塔、杜马等地,也几乎全部被毁。




那些耸人听闻的新闻和触目惊心的废墟照片,早已让我们忘记了,这片土地上,理应还有生活。
2016年冬天在黎巴嫩,来自阿勒颇的沙发主Nowar为我描述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那里有很多酒吧,夜生活特别丰富,女生不戴头巾、夏天穿热裤。”
纵使她的话语在我脑中徘徊了两年,我都无法具体地想象出大马士革的生活,毕竟,所有的信息,都指向战争。
阿拉伯有一句谚语:“人间若有天堂,大马士革必在其中。天堂若在空中,大马士革与之齐名”。

当出租车把我送到大马士革老城的直街时,我才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才理解了Nowar对大马士革的描述。
除了阿拉伯半岛上诸如阿联酋、科威特等石油暴发户之外,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嘈杂、混乱、人口爆炸,甚至北非阿拉伯国家埃及、摩洛哥那无穷无尽的骗术,令人心力憔悴。
但大马士革却有着迥异于那些千篇一律的阿拉伯世界的一面。
虽说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涌入大马士革,这里已经比战前拥挤了很多,但大马士革老城的大部分区域却出人意料地安静、祥和,店铺优雅体面、野猫神出鬼没,全然没有战争痕迹。
人们礼貌而得体,几乎完全不会用“nihao”来搭讪我这个罕见的外国人,更不会挖空心思想尽办法骗我钱。这让我感到非常舒适。
但他们见到我依然很高兴。这倒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怎么见过外国人,事实上,内战以前,叙利亚是一个很受西方游客欢迎的国家。但战争的七年间,别说游客了,很多国家驻叙利亚的大使馆都撤了。如今,游客、尤其是独行背包客的重新到来,对他们来说,意味着形势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重新回到正轨。




大马士革老城里,随处都可以见到精致的咖啡店、手工艺品店。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城里有各种风格的酒吧。要知道,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是禁酒的,你只能通过地下渠道非法买酒。但在大马士革,有跳舞、蹦迪的high吧,也有举办现场演奏的轻吧。周末的夜晚,酒吧尤其热闹。
在叙利亚,我遇到的绝大部分女性都抽烟。有的打两份工,工作勤奋刻苦,只为了维持自己独自居住的开销,不依附于家人和男人。
晚上,当我走在老城小巷,看着酒吧里的女生穿着吊带衫劲歌热舞、看着年轻男女牵手走过时,有那么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1979年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自由、开放、世俗、西化。只是,霍梅尼把伊朗社会前进的列车倒了回去,但ISIS没能重蹈覆辙。历史以另一种方式演绎,导向了完全不同的结局。


大马士革老城里,坐落着一座极美的清真寺——倭马亚清真寺。这座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第四大圣寺的清真寺,曾是罗马帝国的神殿、教堂,直到7世纪叙利亚被阿拉伯人征服后,这里才改成了清真寺。因此,在这里,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宗教的建筑特征。再加上形式上的美感,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美得令人过目不忘。


倭马亚清真寺外,有一条纪念品街。内战以来,几乎没有游客到访叙利亚,但这些战前曾熙熙攘攘的纪念品店,一直开到了现在。虽然大部分时候,顾客只有来自其他城市的叙利亚人。

大马士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续有人居住的城市。老城里,手工艺人、铁匠铺、木匠铺、裁缝店……各种店铺遍地开花,共同维持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今天,依旧一如既往。



大马士革老城非常有生活气息。
一大清早,最热闹的就是卖馕的店。馕是叙利亚人的主要主食,消耗量很大。每天天一亮,馕店门口就聚集了很多排队买馕的人们,每个人都会买上一打,一路端着回家。

在叙利亚农村,烤馕的方式与新疆几乎一致。人们把做好的馕贴在烧热的馕坑里、加热烘烤。在城市里,烤馕的方式做了改进,但味道大体差不多。

老城街边有一些早餐店,卖的是叙利亚人喜欢的传统早餐,通常是一些豆子、脆面包片等混合着油、鹰嘴豆泥的食物,非常油腻,对早餐讲究清淡的中国人来说,口味比较重,大概也就我能吃完了……

每天下午一两点,老城格外热闹,因为孩子们放学了。他们成群结队,嬉笑打闹,徘徊在零食铺前、文具店里,见到我这个罕见的游客,还会热情地打招呼。



每当暮色西沉,老城就张灯结彩,哪怕不是节日,街道上也会亮起一串串小灯。这是我特别喜欢的时刻,因为华灯初上,让人感觉一下子从最悠久的历史中穿越到了现代文明。


人们会在那些著名的“网红店”争相买食物,成群结队地站在路边吃。

甚至在大马士革,居然能够见到年轻男女谈恋爱。
要知道,大部分(几乎全部)阿拉伯国家都极其保守,指腹为婚的都不在少数;稍微开放点的,会先订婚、相处一两年、再结婚,期间都各自居住在父母家中,绝对不能发生性关系。
如果你告诉一个传统的阿拉伯人你有过几个前男友,他们基本都会把你当轻浮的、堕落的、不守妇道的女人看待。因为在他们看来,“恋爱”简直跟卖淫一样。有时候聊着聊着,我就会不自觉地想:都21世纪了,怎么还跟封建社会似的?
而在大马士革,竟然可以看到纯粹情侣关系的男女,着实令人震惊。他们在路上牵着手,在我看来简直是巨大的社会进步。

我在沿海城市拉塔基亚参加了一场订婚宴。一般来说,在订婚宴之后,男女才可以以“已订婚”的名义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恋爱,但期间,他们都必须住在自己的父母家中,相处一两年后,再举办结婚仪式,随后才可以住在一起。而那些没经过订婚宴的“恋爱”,大多都是“秘密”,不能告诉家长。
订婚宴的大致形式与我在伊拉克参加的婚礼几乎一样,从头到尾都是跳舞,跳三个小时。但与伊拉克不同的是,这里男人女人们共同参加宴会,大部分女生都穿了修身超短裙。他们聚在一起热舞,丝毫不忌讳拍照、拍视频,甚至有对象的、已婚的女人也可以和其他男性跳舞,实在是非常自由开放啊!(但并不是所有婚礼都这样,有些相对保守的家庭会举办男女分开的“婚宴”)
看过我之前写的伊拉克婚礼文章的朋友们,你们可以通过下图,想象出我描写的圣城婚礼的模样!形式上基本差不多,每个女人身材都很丰满,连舞姿都基本一样!(相关阅读:在满是黑袍的伊拉克圣城,我参加了一场“魔幻”的婚礼)





看到这里,大概可以打消大家脑海中“叙利亚都在打仗”的概念了吧?!
但叙利亚的生活还不止于此,这里甚至有剧院。
大马士革剧院的建筑非常有设计感,简约而现代。暮色西沉,灯光亮起,充满了现代感。

剧院的内部也非常现代化。圆形大厅里有一层和二层,音响和灯光效果都不错。如果不告诉我这是叙利亚,我会相信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城市的音乐厅。
如今,大马士革形势基本稳定,剧院的演出几乎座无虚席。

我跟随一个舞蹈团,为他们拍摄了三场演出。团里的首席舞者Noura告诉我,这是军队要求他们巡演的节目。演出分为几个段落,概括了叙利亚的历史,大致就是讲述人民如何团结一致、抵御外敌、走向胜利的故事,是非常具有“爱国主义特色”的主旋律演出。甚至在演出前和演出后,都要全体起立、奏国歌。

不过主旋律演出之外,剧院也会有常规演出,比如交响乐、室内乐等。
我的朋友Laith告诉我,战争最为紧张的时期,叙利亚最好的大学——大马士革大学曾关闭了一段时间。但剧院却至始至终没有关闭过。那段时间,空袭频繁、爆炸频发,出门非常危险。学校关闭了,但他实在不想闷在家里,他告诉父母,他想去听音乐会,却被严词阻止。他非常沮丧,毕竟,他是充满好奇心和活力的年轻人,根本不想过足不出户的沉闷生活,他太需要艺术的滋养和慰藉了。
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去了剧院。过去向来爆满的剧院,那天座位空了一半,可演出照常进行。那是一场令他终身难忘的音乐会,因为在沮丧而绝望的战时,这里作为唯一的精神家园,给他带去了音乐的清泉。
在来大马士革的剧院前,我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这里会有音乐会和演出。亲身体验之后,才知道,纵使战争沉重,生活还得继续。
除了音乐、艺术之外,叙利亚人更热爱足球。虽然他们足球水平真的不怎么样,但重在参与,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踢足球的少年和青年。他们在学校踢、在广场踢、在老城小巷里踢、在废墟前踢,热情非常高涨。


因为全民热爱踢球,足球联赛自然非常受欢迎。
在海滨城市拉塔基亚,我的沙发主Reem和她的哥哥带我去看了一场现场足球比赛。我们直接从VIP入口进入到球员更衣室,与球员、教练、电视解说员一一打招呼。我心想,Reem的哥哥究竟是何方神圣,竟然有如此通天之力?
Reem告诉我,“He is a big fan of the team! ”原来搞了半天,他哥哥就是个追星追成了明星朋友的头发大粉丝啊!
虽然球赛以0:0收场,水平之差我感觉和我朝国足不相上下,看得我几乎要睡着,但不得不承认,球迷实在是热情似火。偌大的足球场座无虚席,球迷俱乐部准备了各种旗子、烟花、烟雾棒、响炮加油助威,互相比拼声音的分贝。
但毕竟这里是叙利亚,划炮一响、烟雾一放,都让我感觉是不是发生恐怖袭击了。不过这些都是多虑,球赛最后安全地结束了。



但是,大马士革多少还是发生了一些爆炸和空袭,走出老城,偶尔也能看到一些破败的房子。不过叙利亚也有一些几乎从未被战争波及的城市,比如地中海沿海城市拉塔基亚和塔尔图斯。



美妙的地中海海岸线、开放的人们,让人很难把这里同满目疮痍的叙利亚联系在一起。唯一提醒着人们这里也经历过战争的,在于这两个城市每天都会定时或不定时地停电。因为战争期间,供电设备被袭击。四年前,拉塔基亚经常一天停电12小时以上;而如今在塔尔图斯,每周五会公示下周停电的时间,我居住的几天里,基本上每天都是来电四小时,停电两小时,如此循环。
但是,在大体祥和的表面下,政治、斗争依然无处不在。
大马士革老城里随处可以看到叙利亚国旗,甚至几乎所有店铺的卷帘门,都喷绘着国旗。有意思的是,这整齐划一的行为,明显是政府强制,事实上,宣传部每年都会有检查,喷得不清晰的会被要求整改。但我至少问了五六个叙利亚人,他们都会告诉我,这是人们的自愿行为。言论的不自由程度可想而知。




在大马士革开放的外表下,宗教也无处不在。
除了大马士革和沿海城市相对开放外,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依然宗教氛围浓厚,比如曾在巴沙尔的父亲哈菲兹·阿萨德执政期间发生哈马大屠杀的哈马,是个保守的逊尼派穆斯林城市,大街上以男性居多,女人基本不外出工作;在霍姆斯、哈马、阿勒颇等城市,穿黑袍的女性不在少数,甚至有用黑纱蒙面到连眼睛都不露的女性。真是和伊拉克异曲同工,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种强权和宗教的撕扯,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保守的人们看不惯那些穿超短裙、披头散发、叼着烟、交男朋友的“放荡”女性,觉得简直伤风败俗;开放的人们看不惯那些21世纪还活得跟中世纪一样的“黑色炸弹”女性和大男子主义男性,觉得简直是文明毒瘤。
短时间内,谁都不会与对方和解。况且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充满斗争的,你退一步,别人就进一步,有时候你的扩张只是为了自己的领地不被侵蚀。对世俗势力如此,对宗教势力亦如此。
而且,以阿萨德家族为代表的军权政府,天然地与宗教势力是敌对的。
这个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外敌入侵时,你作为领导人,号召人们拿起武器、抵抗外敌,甚至亲自上阵、浴血奋战,拼了个你死我活,死了好多兄弟,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时,一个一直躲在宗教场所或家里祈祷念经的人突然站出来,说,“战争胜利是因为我的祷告和上苍的庇护,大家快来当我的信徒,给我捐钱建寺”,你就说,你气不气?
萨达姆、卡扎菲、老阿萨德都是军人出身,都支持伊斯兰世俗化,搞的都是独裁寡头政治。虽说相比于民主共和制度确实非常落后、缺陷很多,但比中东的氏族部落、神权教法、政教合一还是要不知道要高到哪里去了。
而美国为什么一再打压这些相对世俗化的政府,扶植宗教势力?这也很好理解。中东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为了掌握石油定价权、稳定美元地位,可不希望这些国家纷纷走上世俗化自立自强的道路。毕竟,落后才容易控制。
在宗教势力尤其壮大的中东,世俗化除了依靠强权,我也想不出别的途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就是强行世俗化的成功典范。那么,为什么一定要世俗化呢?
中华民族近百年来的血泪得出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我觉得非常正确。强者才有主动权和选择权。不发展、不强大,别人就能很轻易地利用你、控制你、玩弄你。你能幸存,只是侥幸、只是强大的人们因为利益或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想来打你罢了。他们如果真的想,优秀的情报网络再加上大规模精准打击,岂是你们买几把枪就能扛得住的?
虽然国家和国家之间,面临的具体问题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相通的。
而要变得强大,就得发展科技;要发展科技,世俗化就是必须要走的第一步。因为宗教和科学的逻辑天然是矛盾的。
宗教讲究不容置疑,崇尚权威。我告诉你是神创造了世界,那就是神创造了世界,不用证明、不用证据,反正你不信你就是不虔诚。
科学讲究质疑精神,认理不认人。不管你是爱因斯坦还是牛顿,公式推导出来你错了,那就是错了。科学只认逻辑、证明,不认权威。
一直在宗教里打转的人们,首先,宗教已经把你搞得很忙了。比如穆斯林每天要祈祷五次,一年还得斋戒一个月,天然地就比别人少了很多时间。本就缺乏科学精神,又有石油资源保底,还要忙着祈祷、忙着争论到底谁才是默罕默德真正的继承人,还有什么精力和能力发展科技?
不发展科技的结果就是,要么从西方列强爸爸那里买武器,但卖不卖给你、提出什么条件,主动权都掌握在别人手中;要么鸡蛋碰石头,用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的战斗力,闹一场现代战争的笑话。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的绝对优势,就是科技重要性的最强有力的证明
但落后就是美国最喜闻乐见的局面啊。一旦世俗化,大家开始做建设、搞创新、钻研科技,美国要控制他们,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中东世俗化,不仅要面对国内无比强大的宗教势力,还要面对西方列强的阻挠,道阻且长。再加上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初级阶段——制造业和加工业——被勤劳的中国低价劳动力霸占(“made in china”遍布全球),于是,他们除了输出石油之外,根本没什么路可以走。
这就是中东的死局:他们夹在现代文明与宗教的困局之中,一会向前、一会倒退,反复挣扎,却怎么也迈不出发展和强大的脚步。不同的国家尝试了不同的道路,至于哪一条路才行得通,我们只能拭目以待。至少,和平能给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土壤。
总之,这就是我所了解到的叙利亚:既有战争,也有生活;既有悲戚,也有微笑;既有困境,也有希望。
在所有叙利亚的照片中,我最喜欢是下图这张拍摄于哈马的小女孩的图片,因为她美丽、平静、祥和、充满希望。
希望这也是这个国家的未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