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爱的其实不是你
心理学上认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一种关系之中,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同,渴望与人分享,这是一种意志的强加。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否则便会觉得迷失自己,生不如死。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实际上我们并不爱他人,而是爱我们的付出。当我们付出越多的时候,我们就会越在乎。而关系越亲密,这样的表现就越明显。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了。父母总是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还总是说:“我是为你好。”其实他们不是爱我们,而是爱他们的付出。 这样想来,“望子成龙”就不难理解了。 尤其是贫穷的家庭,父母在外拼命打工,受尽磨难,为了孩子,他们不惜付出一切。而他们同时也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管教也很严格,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因为他们为自己的孩子付出了太多,吃尽了苦头,因此更在乎孩子。 而这一点体现在母亲这一方更为明显,十月怀胎,一朝诞下“太子”,这其中的痛苦恐怕只有为人母了才能体会到。 “你有一个痛苦,我有一个痛苦,我们彼此分享,就只有半个痛苦了。”婚后任何的艰辛不易都无法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时的痛苦相提并论。 因此中国大多数家庭主妇与孩子的情感更复杂,希望孩子完全按自己的意志来做事,而理由就是“我是为你好”。 所以,不是“孩子,我爱你”,而是“孩子,我爱的其实不是你。”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