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阅读理解20分自己仅得6分,出题者难倒原作者就很尴尬了!
前几年就有过这样的新闻:原作者做自己的阅读理解只得了五分;著名作家做语文试卷只刚刚及格。这几天又蹦出来一个新闻:苏州高二年级语文统考中,一道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目,摘选自王亚的一篇散文《清明》。根据标准答案打分,原作者王亚也仅能拿六分?什么?难道作者怎么想的作者自己不知道?
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确实是难住了不少英雄好汉,小编以前都是把这道题放在最后写的。有时候觉得自己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失散多年的同胞兄弟,所以答题如行云流水般,考完后甚至有点沾沾自喜,可是不成想最后试卷发下来,竟只得了个辛苦分,远远低于自己的估分。相反,有时候思路堵塞胡乱写一通,最后竟然拿了高分,甚至还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表扬,那一刻老师面带笑容,亲切地说:“站起来,和我们说一说,你当时做这个题时是怎么想的?竟然和参考答案这么接近!”

尴尬如我,站起来只能说一番客气的官方套话或者谦虚一番,不然能怎么办呢?难道要拿着卷子当着全班的面告诉老师:“老师,这是我在最后五分钟瞎写的!”自然是不能。有时候朋友聚在一起调侃读书时代做过的语文试卷,那些主观题目简直是凭着运气拿分。看见过一个有趣的段子:鲁迅先生在文中写到:“晚安。”然后老师在分析文章时和同学们讲到:“晚,是点明时间,在晚上,而安则是暗讽那个动乱的年代,怎么可能安呢?何以为安?”看到这里你是否觉得这么多年的语文白学了,小编觉得,鲁迅先生可能真的只是想和大家伙说个晚安,哪能想弄出这么多东西来!

如果深度剖析原文作者只拿了六分这件事情的话,小编觉得从中看到的是应试教育的弊端,或者说是悲哀。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阅读理解的题目只有一个参考答案,意思相近者才能拿到高分,有时候见到老师说有的同学曲解文意,小编真的想去找原作者一探究竟,问问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小编在这里并不是想批判语文老师,而是想和大家探讨应试教育中语文考试的问题,所谓是分呀分,学生的命根,考呀考,老师的法宝。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在语文考试中拿到高分?光靠背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暗示上下文这些固定的模板吗?岂不是太过于限制学生的思维了,久而久之会不会变成清朝的八股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除了语文的阅读理解,文科性质的学科似乎都是这一个套路,一套模板走遍天下。不瞒大家,政史地的模板小编读高中时都背过,现在见着相似的题目,小编还能说出一些关键的要点,比如题目问为什么这里的水果甜,答题模板可能就是昼夜温差大,有机质糖分的积累,土壤肥沃等。但是话锋一转,如果是赤道附近,你还能写昼夜温差大吗?显然是不正确的。

不否认在中国现在的大环境中,应试教育能够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说应试教育从产生到现在,是符合国情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终究会让步给素质教育,最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在现阶段,无论我们怎么批判怎么厌恶它,也没有什么用,正可谓是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唯有努力地适应它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没有人会和分数过不去吧?所以大家有无聊发呆的时间,可以去多背几个模板,没准下次阅读理解能拿满分哟!
喜欢这篇文章的记得关注小编哦!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