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格子” —— 烙印在记忆深处的大卫•麦基
作者:张忆凡

因为一句话爱上一本书的事情时常发生;因为一道菜而爱上一间店的理由永远正当;那些热爱绘本的人,总会在看见“彩色格子”时,瞬间想起还有那样一棵绘本界的长青树——大卫·麦基(David McKee)。


大卫·麦基1935年出生于英格兰小城达特木,中学毕业后进入普利矛斯艺术学院进修,在此期间获得了正统的绘画技巧训练,而说他是绘本界的长青树,这一点也不为过。自1964年,大卫第一本自写自画的绘本《大嘴鸟两罐的故事》问世以来,他独立创作的绘本已达到64本,这还不包括其它类型的作品,如纸板书、有声书、拼图书等等。
我们不禁好奇,这位身兼插画家、漫画家、作家、卡通动画制作人等多重身份的自由职业工作者,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要与我们分享?
原来,大卫爷爷从小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长大后也喜欢给小朋友讲故事。早在艺术学院就读期间,他便开始投稿至一些国际性刊物,后来给伦敦的几家杂志提供插画或漫画,由此走上了成为一名图画书作家的道路。

绘本里的丰富色彩向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大卫·麦基却将其打造成自己的招牌。那些亮眼的花色拼接,使得读者一下子进入了他那与众不同的色彩世界。可以说,“彩色格子”在大卫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仅凭熟知的《大象艾玛》中那一身经典的花格子形象,我们就能联想起《乖乖熊和大怪物》中Angela的拼接色被褥,以及《玛丽的秘密》里的主角Mary手中那本彩格子封皮的书了。



大卫·麦基相信,世间每天都有荒谬的事在发生,重要的在于我们如何去对待。在一次采访中,他这么说道,我的作品会尽量让孩子们觉得有趣,但在幽默的故事背后,我尝试探讨一些严肃的话题,例如无意义的战争、沟通的重要性、平等与包容、自我认知等等。
通过《黑象和白象》这本书,我们就能体会到大卫对于那种扰乱和谐的行为所做出的带有嘲讽意味的处理。分化、差异是一场决裂的开始,这正如社会中不一样的群体亦或个人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不论是黑象还是白象,它们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都与人类极其相似,而最具讽刺意味的一幕则是黑象、白象尸横遍地的景象。那是一副安详宁静的跨页,看不出任何暴戾的踪影。大象们黑白相叠,好像都睡着了一样。或许,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世界和平吧。
我们再来看《艾玛》系列(1968-2003)中的主人公——花格象艾玛。小象艾玛性格开朗、很爱耍宝,但却因与众不同的外表而受到同伴们的嘲笑,于是它急于摆脱内在的、真实的自己。很多时候,我们人类也会因为别人不一样的眼光而把自己伪装起来,结果发现自己一点也不快乐。


艾玛也是如此,它鼓起勇气重新认识自己后才发现,原来独特的外表竟可以成为一项优势,帮助它成为受大家欢迎的“开心果”。此后,艾玛不仅开心,更是好心、热心,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我想,这便是大卫传递给读者的信息: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会接受自己。
大卫·麦基经常为孩子们撑腰,他不单把孩子当成天使捧在手心里,也为他们捣蛋时的魔鬼心理留有余地。他清清楚楚地知道孩子们需要什么,也了解每一个孩子情绪波动的背后总有原因。大卫以其细腻的笔触将孩子言行举止背后的情绪起伏刻画出来,而这些常常是被成年人所忽视的。
我们在《冬冬,等一下》中看到,小男孩冬冬的父母不管孩子说什么,总是千篇一律地以一句“冬冬,等一下”作为回应。整整二十四页画面,不论在走廊、客厅还是厨房,冬冬的父母从没有认真听过孩子在说些什么,如此冷漠的相处模式直到冬冬被怪兽吃掉后也没有得到改善。



怪兽取代了冬冬,可爸爸妈妈根本没有察觉,他们继续以冷漠回应着这只代替了冬冬的怪兽,反而弄得怪兽一头雾水。这个故事读来不禁令人觉得有几分悲哀。怪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冷漠的父母。他们对自己孩子心灵的漠不关心,就连怪兽也觉得不知所措了。
除了招牌式的彩色格子,大卫·麦基还很擅长在绘本中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他透过色彩对比(明度、彩度、冷暖、肌理质感)、故事中角色的形体姿态、以及角色坐落位置的安排等,打造出与故事情节中角色冲突、相互呼应的效果。
例如在《黑象与白象》中,左页的黑象与右页的白象形成鲜明对比,大卫特别使用一个跨页将这种对比效果突出表象,以呼应僵持不下的战斗气氛;另外在《两个怪物》里,大卫借由色彩配合剧情进展的用意,将两头怪兽身体设定为蓝色和红色,这种色相对比也是一种巧思安排。


更有趣的是,读者如果眼睛够利,不难发现大卫的绘本有其固定的演出班底。你时常能够发现一些角色在多个故事中帮忙客串,于是我们总会在读着这个故事时想起另外一个故事,你也就不会奇怪为什么《我讨厌泰迪熊》中的主人公一下子跑到《夏洛特的小猪钱罐》的街道上了。你发现没?Snow Woman(1987年)中凯特家里墙上挂的那幅画,竟是《六个人》(1971年)中两方人马冲突的交战场面!





借由图画书,大卫·麦基反复向大家证明了快乐的力量与烦恼的苍白。更重要的是,他如同一个巨人般呵护着孩子,不论是图画上的表达,还是情节上的铺设,我们都会看到那些身陷窘境的小主角,总能在后面遇到一个温暖的台阶。大卫·麦基认为,图画书常常被贴上“儿童专属”的标签,但他坚信自己是同时为小孩和大人而创作的。
🕳
张忆凡,自由撰稿人,外国哲学系硕士,现居台湾。热爱儿童文学,从事文学写作。相信想象从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孩子需要想象力展开人生,成年人更需想象力回归生活。
✦
- 文章内容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