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四个基本问题
一、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谈什么?找出本书主题,作者如何依次发展这个主题,如何从核心主题分解出从属主题?
(一)本书介绍了一套能够帮助人们在读书时增进理解能力的阅读方法。
(二)本书的主题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三)本书按照以下思路发展主题:
首先,作者说明了写作本书的目的,同时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然后向读者阐释自己的“阅读观”。
接着,作者列出阅读应有的四个层次,每一个层次对应不同阅读目标、阅读方法、能力要求。这四个层次包括: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
随后,作者开始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每一个阅读层次的概念、目标、规则、适用情形和具体步骤,并通过举例子来帮助读者理解。
最后,作者对本书的内容按写作顺序作了总结,建议读者们“因书制宜”选择阅读方法,尽量读好书,以促进心智的成长。
作者还在附录部分设置了文本和题目,帮助读者实践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
二、细部说了什么,怎么说的?主要的想法、声明、论点
本书可分为如上所述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表明写作本书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在阅读时增进理解能力。他指出,阅读以外的其他资讯取得方式,对人们的智能提高没有帮助,太多的资讯反而阻碍了理解力,不利于人们主动思考。
作者在这一部分向读者阐释自己的“阅读观”:阅读应当是具有活力的,是主动的,是一种艺术。作者这部分的阐述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引导读者重新审视“阅读”这一概念。
作者区分了人们在阅读时主要的两种目标:一是为了获得资讯,二是为求得理解,后者难度更大,也更应当值得提倡。作者认为阅读就是一种学习,而学习分为指导型学习和自我发现型学习,两者的差异在于是否有老师指导。自我发现型学习要求学习者做更多的思考。阅读的艺术包括了所有自我发现型学习的技巧。
第二部分,作者提出阅读应有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四个层次(由低到高),或者说四种方式,这是由阅读的目标决定的。四者之间的关系是渐进的,更高的层次包含较低的层次。
第三部分,作者详细说明了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就是每一个阅读层次(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是第一层次。作者先分析“阅读教学法”在社会上收到追捧的原因,同时列举了几种主要的“阅读教学法”加以说明。作者引用了一项广泛认同的社会研究成果,即阅读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阅读准备阶段”(reading readiness),主要是幼儿在智力、听力、视力等生理方面的准备;第二个阶段是看图识字,学习基本的阅读技巧;第三个阶段的特征是快速建立字汇,学习不同目标与不同领域的阅读方法;第四个阶段是精进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消化阅读经验。作者认为,这四个阶段应当在青少年时期就全部完成,四个阶段都属于第一层次的阅读,即基础阅读。他认为社会上许多人都没有达到这一阶段的阅读层次,这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因为这种情况对于国家的发展是有害的。
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是第二层次。检视阅读就是系统性的略读或者粗读,进入这一层次的读者必须精通基础阅读。可能用到检视阅读的情形:一是读者需要判断自己是否想要读一本书,以及是否值得对一本书进行分析阅读;二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对一本书发掘尽可能多的东西。检视阅读的步骤是: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检阅索引(如果有);
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
5、挑几个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东翻翻西翻翻,念上一两段,有时候连续几页,但不要太多。
作者认为,在面对一本难读的书时,应当坚持从头到尾读一遍,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花时间去查询或者思索。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是如此。另外,检视阅读能够帮助读者提高阅读速度,这一点能让读者避免时间的浪费。当然,一昧追求速度也是不合理的,应当根据读物的性质和复杂程度来进行不同速度的阅读。在一些阅读速度很慢的读者中,会出现目光“逗留”、“倒退”的情况,这经常发生在年轻或未受过阅读训练的读者中。检视阅读的意义在于,能够让读者从书的整体角度,帮助读者增进对读物的理解。
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是第三层次。在对分析阅读进行介绍之前,作者再次强调了阅读是一种活动,一个主动、自我要求的读者,在阅读时应当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1、书的主题是什么;
2、细部的内容;
3、内容是否有道理;
4、书的内容是否与自己有关系。
这四个问题概括了一个阅读者的责任,并且适用于任何一种读物。当然,提出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一个好的阅读者还要学会回答问题,这些回答应当写下来,以此保持阅读的清醒、明确自己的想法、记住作者的思想。作者介绍了做笔记的方法,认为检视阅读时应当做结构笔记(structural note-making),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时应当做概念笔记(conceptual note-making),主题阅读还应当做情景讨论笔记,即辩证笔记(dialectical note-making)。要将以上步骤形成习惯,需要一步一步来,把每一步做到熟练以后,才能做到自觉运用。
作者随后开始介绍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包括三个阶段,十五个规则:
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的规则,这能够帮助读者回答前述四个基本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本书大体来说是在谈些什么?
1、对一本书进行分类;
2、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者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
3、将书中重要篇章列出来,说明他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阶段,也就是诠释一本书的规则,这能够帮助读者回答前述四个基本问题中的第二个问题:这本书的详细内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写出来的?
5、诠释作者使用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
6、从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论述,重新架构这些论述的前因后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张;
8、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是未解决的,在未解决的问题中,确定哪些是作者认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
第三阶段,评论一本书的规则(以沟通知识为目的),这能够帮助读者回答第三与第四个基本问题:这是真实的吗?有意义吗?
A、智慧理解的一般规则
9、不要轻易批评,除非你已经完成大钢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
10、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
11、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得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
B、批评观点的特别标准
12、证明作者的知识不足;
13、证明作者的知识错误;
14、证明作者不合逻辑;
15、证明作者的分析与理由是不完整的。
作者表示,以上规则只是衡量阅读层次的理想标准。
在介绍完分析阅读的规则之后,作者介绍了辅助阅读的意义和方法,包括导读与摘要、字典、百科全书、工具书等等。
作者还花了七个章的笔墨,来对不同读物的方法进行介绍,包括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戏剧与诗、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书和社会科学。这部分的介绍都是与分析阅读对应的。每一章都对不同类型的读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阅读方法论。这些方法论大体上与前述四个基本问题差异不大。
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是第四层次,作者认为这是阅读的最终目标。在主题阅读中,读者要就同一个主题阅读多本书。如何确定“同一主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一开始确立的主题很可能包含其他子主题,读者很难分辨出自己究竟要研究的单一主题。然而更困难的是确定应该读哪些书。此时必须要用到检视阅读的方法,确定一本书谈的内容与主题的相关程度。
主题阅读有两个阶段,一个是准备阶段,一个是主题阅读本身:
准备阶段:观察研究范围:
1、针对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书目上的书,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书,并就研究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是:
1、在第一阶段确定与主题相关的书中,找到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自己要提出的问题,这些问题至少经过大多数的作者解读并提供回答;
4、界定主要和次要的议题:将各个作者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陈列整理在各个议题旁。;
5、分析这些意见和讨论,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界定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在主题阅读中,读者必须保持客观,因为主题阅读的目的并不是给阅读过程中发展出来的问题提供答案,也不是给这个计划开始时候的问题提供最终解答。主体阅读应该面面俱到,读者自己不预设立场。要做到这一点,读者应当建立一套中立的词汇,也要仔细引用作者的原文。
本书主体部分的最后,作者讨论了阅读与心智成长的关系: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读者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关于阅读的手段,作者认为读者应当读好书、看起来超越自己能力的书,只有这类书才能增进读者阅读能力和技巧,因此本书介绍的整套阅读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书。
附录一部分,作者列出了建议阅读的书目,这份书单按作者的时间顺序排出,只列出了西方的作品,包括了不同的读物类型。
附录二部分,作者设置了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从基础阅读到主题阅读依次递进。
书的最后是索引。
三、说的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尽管作者写作本书的时间使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彼时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与如今有了很大不同。但是,作者在第一部分指出的“泛滥资讯”对人们理解能力的阻碍,更应当引起当下的人们警觉。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如今的媒体对信息的包装和设计较以往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们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像带一样自然……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四十年前的这段形象的刻画,放在今天仍然适用。如今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过度依赖,已经阻碍了人们理解、思考能力的发展。
我们在阅读时也应当注意自己的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取资讯阅读,还是为求得理解而阅读。我们应该着力提高后者的比重。刷微博、看知乎、朋友圈等等之类的阅读,往往不能增进我们的理解力,“因为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就已经与他们完全相当了”;只有“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才能增进理解能力,学习到东西。学习,“指的是理解更多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当然,社交软件本身就不是为“阅读”而建立的,“学习”只是社交的附产品,而不是其本身。我们在进行网络社交时往往有其他更重要的目的。
读书的过程中,读者很容易把自己当做被动的吸收者,实际上这偏离了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本质是一种活动,作者把阅读的过程比作棒球比赛中的捕手与投手之间的关系,“如果说有什么是被动的,就是那只球了”。因此,读者想要“接住”多少书中传达的意念,完全看他在阅读时多么主动,以及他投入不同心思来阅读的技巧如何。好的阅读应该是主动的阅读,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来决定阅读速度、阅读的片段等等。
关于读书的数量与质量,作者引用了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伯的看法,认为读了许多书却读不懂的人是“书呆子,无知的阅读者”,“总有一些书呆子读的太广,却读不通。希腊人给这种集阅读与愚蠢于一身的人一种特别的称呼,这也可以运用在好读书却读不懂的人身上。他们就叫‘半瓶醋’(Sophomores)”。Sophomore也指“大学二年级”,这样的用词非常形象。
这一段分析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我读过很多书,但都不记得了”,这样的言论实在是随处可见,甚至泛滥。作者认为,太多时候,我们只是用“读得很好”(well-read)来形容一个人阅读的量,而非阅读的质。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就像霍布斯所说:“如果我想一般人一样读那么多书,我就跟他们一样愚蠢了”。这段话值得我们认真地去反思自己的阅读质量。很多时候,读书的数量被当做炫耀的资本,这完全偏离了为求得理解的阅读的本质。
作者把阅读分为了四个层次。其中,“基础阅读”层次是绝大多数人无需花时间去学习的,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时读者着重应该注意训练的部分。其实,在中小学和大学的语文、英语考试中就体现了这四个层次的阅读要求,所以这一套阅读方法对我们(至少中国学生)而言是不陌生的。比如,在任何一套中学英语考试的阅读题部分,学生都必须掌握检视阅读的方法以快速略读全文,掌握主旨大意;必须运用分析阅读的方法,才能分辨每一道题不同选项之间的差异;在大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时,只有运用主体阅读的方法,才能顺利地找到合适的参考文献。然而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却往往忽视了这些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
四种阅读层次并非在任何一本书上都要完整适用,如同弗朗西斯·培根所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作者在检视阅读部分告诉读者,在读一些难懂的书的时候,要从头到尾限度一边,碰到不同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者思索,否则很容易使自己被阻挠或者泄气,让自己被困住,最后放弃阅读。这样的分析至少是很符合我自身的情况:经常停下来查询书中艰涩难懂、细小的概念,把阅读战线拖得很长。这样的做法可能会导致两种后果:渐渐遗忘之前阅读的部分或放弃阅读。因此,作者这部分的说理是值得参考的。在谈到如何阅读莎士比亚的戏剧时,作者认为应当让学生能够一次读完全剧,而不是一幕一幕地阅读,查询生字、学习学者的注脚。这种做法会破坏学生阅读戏剧的快乐,也无法让学生理解全剧的意义。这种做法也适用于论说性作品,比如在第一次阅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时,就要运用粗浅阅读的规则,“以免在我们努力去了解那些细微的重点时,错过斯密说的那么清楚的一些大原则”。
这里的分析很具有现实意义:中学的语文课本里会设置经典戏剧的某一片段,或者某一巨著的相关章节,通常都只有几千字,与全书的篇幅相比是很小的一部分。通常,书中的脚注,或者老师都会对文章的各种背景知识进行介绍,整本书的大体内容也会进行介绍,但不会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一次阅读整本书的快乐了。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实属无奈,尤其是在应试教育为主流的中国。课堂教学时间通常是非常宝贵的,学生和老师都恨不得一节课当两节课用,非榨干了不可,跟不用说留给学生做自由阅读了。课下阅读也是不太现实的,因为课后作业实在太多。大学阶段推行这种模式是比较可行。事实上,“xx名著导读课”已经是一门常见的大学选修课了。
关于如何做一个自我要求的读者,作者认为读者一定要学会提出问题,这是有道理的。实际上,应试教育经常在帮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比如,关于文章主旨的提问,关于文章某一段落、某一个句子的赏析,对文章里的某个观点进行评价,联系自身实际对文章的主题谈谈看法,等等。要做到主动阅读,就得学会自己去提出这些问题。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过程,可以用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以取得对读物的“智力所有权”。
关于如何进行分析阅读。首先要对一本书建立整体的印象,明白一本书大概在谈些什么。第一步对一本书进行分类,知道某个种类的书是在谈些什么内容。确立“因书制宜”的阅读理念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读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书确定不同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等等。
虚构作品(如小说、戏剧、诗歌)和论说性作品(如经济、哲学主题的书)是书籍的两大基本分类。论说性作品又可以分为实用性作品和理论性作品。两者是知识与行动的关系。前者传递知识,后者告诉读者该做什么或应该怎么做。理论性的作品分为历史、科学、哲学等等。
书籍的分类为什么重要?作者在此做了一个比喻:“就像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教法一样,不同的课程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对老师的教法,多少要有一些相对的回应。书本与阅读者之间的关系,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因此,既然书本索要传达给我们的知识不同,对我们的指导方式也会不同。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书本的知道,那就应该学习以适当的态度来阅读不同的书。”
在第三篇,也就是从十三章开始,作者详细说明了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实际上这与此处(第六章)书籍的分类是紧密相关的。
关于如何阅读实用性的书。实用性的书分为两种类型,一种说明规则,一种说明规则背后的原理,一本书也可能两者兼有,主要看侧重于哪一方面。阅读实用性的书,要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和十五个分析阅读规则基本不变。如果读者赞同一本实用性的书,就需要采取行动。
关于如何阅读想象文学。论说性作品与想象文学的的区别是,前者要传达的是知识,后者是在阐述一个经验本身。人们都是经由感官与想象来体验事情,都是运用理智来理解事情,两者缺一不可。因此,读者最好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自己的影响力。作者认为,在想象文学中,不要去找共识、主旨或论述。想象文学的要素是插曲、时间、角色与他们的思想、言行、谚语、感觉、行动,这些要素可以类似于逻辑作品的共识,这些共识与主旨有关。这与应试教育的现实是有冲突的,学生经常被老师或者设置的题目要求找出一篇小说的主题、主旨等等。我认为作者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想象文学作品的主题,不会是单一、具体的,如同诗人马克·范多伦曾经说:“在诗与戏剧中,叙述是让人模糊的一种媒介”。在想象文学的文句中,很难找到任何作者想要“说明”的东西。所有字里行间的关联与彼此的互动,却又陈述了某种完全超越主旨的东西。当然,应试教育要求学生概括主旨,也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把握想象文学的大意、基本情感。因此,尽管不能找出真正的共识、主旨或论述(作者自己可能也无法找出),这样的工作在帮助理解想象文学时也是有益的。
阅读想象文学的一般规则:分类;从情节入手,抓住大意;发现架构。在诠释想象文学作品时要做到:熟悉要素(前述);变成其中的一员,运用同情心与洞察力参与事件的发生;跟随情节的披露。当然,这些规则不用太过仔细地检验。这些规则可以帮助增强阅读想象文学的乐趣,并且明确自己的喜好,以及为什么会喜欢。作者提倡,在衷心感激作者试着为你创造的经验之前,不要批评一本想想作品。而在批评时,也应当说出为什么喜欢喝不喜欢,避免“批评自己”,只表达个人的偏好与偏见,要客观地指出书中某些事件对自己造成的好感或反感。
关于如何阅读故事、戏剧与诗。阅读故事书,应当读得很快,而且全神投入。阅读史诗是难度极大的,要求读者集中注意力,全心参与并运用想象力。阅读戏剧时,作者认为读者必须明白,完成的剧本只出现在舞台的表演上。关于这一点,对于语言课堂教学是很有启示的,在阅读中外经典戏剧时,老师应当设置表演环节。此外,阅读戏剧应当一气呵成,以此掌握整体的感觉。在阅读莎士比亚的喜剧(和其他年代久远的英文戏剧时),最好借助工具书。阅读抒情诗,要一口气读完,不要停,这样才能理解大意,因为作者认为诗的中心思想不会出现在某一个部分里,而是整首诗当中。第二步,重读一遍,要大声读出来,“耳朵会抗议你的眼睛所忽略的地方”。此外还应当注意,诗的问题通常是修辞的问题,而不是文法与逻辑上的问题。最后,应当多搜集作者及背景的资料,
关于如何阅读历史书。首先读者应当知道历史是难以捉摸,没有确定的衡量标准的。作者在此处用美国内战结束的事件作为例子,说明美国内战结束到底是哪一天,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确定不同的日期。阅读历史书的两个要点是:第一,对感兴趣的事件或时期,尽可能阅读一种以上的历史书;第二,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正所谓“以史为鉴”,也就是这般道理了。
作者认为传记与自传也可以归为一种历史。作者提醒读者,此类书籍可能出于某种目的,夸大或掩盖事实。这是不可避免的。传记与自传可以当做我们生活的指引,带给我们启发。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作者也把“当前的事件”归于历史一类。在阅读当前事件时(通常是新闻报道),读者要提出的问题是:
1、这个作者想要证明什么?
2、他想要说服谁?
3、他具有的特殊知识是什么?
4、他适用的特殊语言是什么?
5、他真的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吗?
这些提问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在刷微博、读公众号文章、看各个媒体撰写新闻时,要想做到独立思考,不做思想的奴隶,就必须学会提出这些问题。实际上,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很多新闻、文章的荒谬之处也就体现出来了,很多不必要的争论也能够避免。
阅读文摘也被作者归类于阅读历史的部分。文摘经过了作者的浓缩、删减,作者认为读者应当读出文摘的“言外之意”。
关于如何阅读科学与数学。作者认为读者无需产生畏难情绪,只需要运用阅读规则,搞清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即可。对于门外汉来说,阅读科学与数学著作只是为了了解它们的历史与哲学。读者的责任不是成为这个主题的专家,而是去了解相关的问题。这一说法也是有道理的,毕竟要求普通的读者去完全理解科学与数学著作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符号,成本太大。
关于如何阅读哲学书。最重要的是要发现问题,或是找到书中想要回答的问题。找到中心思想后,就去看作者如何将这样的概念在整本书中贯彻(通常不能做到)。读者最要花力气的是作者的词义与基本主旨。
关于如何阅读社会科学。需要用到主题阅读的方法(如前述)。这也是撰写论文的必要步骤。
四、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作者觉得很重要?是否有必要去了解?有什么启示?
实际上,这本书跟每一位“读书的人”(reader)都有关系,每一位读者都可以参考本书介绍的阅读方法。对于那些希望通过阅读增进理解能力的读者来说,更是如此。在读过一定数量的书之后,仍然没有找到“读书的感觉”,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可是记不住”,希望改善阅读状况的,不知怎样做读书笔记的,推荐阅读本书。
关于阅读方法的重要性,作者在本书开篇就已经介绍了,这取决于读者是希望获取资讯还是求得理解。若是后者,就应当运用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当然,最终的目标是将这些方法变成阅读的习惯,内化于心,所谓手中无剑,心中有剑。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阅读速度一定要提高,不要在细微处停顿思索,最好从整体来把握书的主旨,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这一理念在阅读外文书籍时显得更为重要。
运用分析阅读(第一阶段)的四个规则透视本书
一、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做分类
实用型、论说性的书,一本指南。
二、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如何阅读一本书以增进理解能力。
三、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一、阅读概述
(一)本书的写作目的
(二)阅读的本质
(三)阅读的目标及其分类
(四)阅读与学习的关系:两种学习模式的比较
二、阅读的四个层次
(一)基础阅读
(二)检视阅读
(三)如何主动阅读——提出四个基本问题
(四)分析阅读
1、分析阅读的步骤
(1)第一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什么
(2)第二阶段,诠释一本书的内容
(3)第三阶段,如何评论一本书
2、辅助阅读(外在阅读)
3、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
(五)主题阅读
1、检视阅读在主题阅读中的作用
2、主题阅读的五个步骤
3、练习实例
三、阅读与心智成长
(一)好书对我们的帮助
(二)怎么样确定一本对自己有价值的书
(三)生命与心智成长
四、附录
(一)建议阅读书目
(二)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与测验
五、索引
四、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提出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是一个实用的问题。本书的内容就是作者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