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总有一首歌,是为你的青春而写
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 你偶然间听到特别好听的歌曲有哪些?
大概是罗大佑的《恋曲1980》吧。或许有人会说,这首歌曲调和歌词都简单,但大道至简,往往能直指人心的传唱经典,都偏爱这种简洁明了的风格。况且哪怕再通俗浅显的话题,他都不放弃思考与批判的权利。或许,这是罗大佑之所以成为罗大佑的根本所系。

当然,刚开始我也是被歌曲的旋律吸引,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听了几遍之后,为其中的两段歌词着迷:
你曾经对我说,会永远爱着我 爱情这东西我明白,但永远是什么
你不属于我,我也不拥有你 姑娘世上没有人有占有的权利
《恋曲1980》是罗大佑歌曲中难得一见的情歌,歌词多表达一种对爱情的态度,但却仍然带有罗大佑一贯的批判风格。他对于自己的爱情,抱着怀疑而又憧憬的态度,从与张艾嘉的相恋,到与李烈的婚姻失败,爱情在婚姻和生活之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它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时间到底需要占多少分量,它在婚前与婚后存在的百分比有多少?没有人能够衡量,也恐怕是所有人都在思考过的问题,每个人对于自己爱情观都是不同,所以爱情这东西是什么,是脱离婚姻而存在的无血缘关系依托的一种两性情感还是一种莫名说不出的感受,谁又能说得清?
罗大佑的多情,不像李宗盛,不断向人心的深处挖掘,把爱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剖解得干干净净。罗大佑的深刻,不像林夕,始终尝试跳脱出个人的经验,站在俯瞰众生的高处,笑这苍苍茫茫的人世间情欲里或者徒劳或者无力的来来往往奔奔波波。罗大佑的才华是典型的理科生似的,所言即所见,所说即所想,连疑窦和困惑都透着犀利的朴直。

残酷就残酷,没有矫饰,像《光阴的故事》里写的,“过去的誓言就像那课本里缤纷的书签,刻画着多少美丽的诗可是终究是一阵烟。”温暖就温暖,不加遮掩,像《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里写的,“如果我们生存的冰冷的世界依然难改变,至少我还拥有你化解冰雪的容颜。”除了“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这是我见过最动听的情话。没有广博的爱,不会写出这样的词句。
罗大佑的江湖地位,不消多说。任贤齐曾在一场演唱会对听众说周华健是自己的大哥;在一个节目中,周华健坦诚自己的大哥大是李宗盛,而李宗盛上台后谦虚的表示,大哥大的上面还有一个大大大哥,那就是罗大佑。当罗大佑上台演奏时,李宗盛小心翼翼地为他擦钢琴,周华健毕恭毕敬地擦椅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却被人们遗忘。罗大佑已经63岁了。在瞬息万变繁复芜杂的娱乐时代,他更像是一个遥远的身影,一个缥缈的符号,一个令年轻乐迷说着“我怎么会不知道他”,却时常惊觉“原来这首歌是他写的啊”的江湖传说。

去年他在台北小巨蛋开的那场演唱会,只有几成的上座率,开场前他略微尴尬的对台下说:你们来小巨蛋,从来没那么宽敞舒服过吧。当时间的洪流滔滔向前,多少歌坛巨匠被遗忘在角落里。听者习以为常的善忘,遮蔽了罗大佑巨细靡遗的技巧和包罗万象的野心。回首旧事,才会理解罗大佑给华语流行音乐留下了什么,又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了哪些关怀与力量?
出道之初,罗大佑就是一个心怀大事的创作者。1982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里,收录了《鹿港小镇》、《恋曲1980》、《童年》、《之乎者也》、《将进酒》以及《光阴的故事》这样脍炙人口的佳作。
且不说“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直抒胸臆的呼喊,哪怕是《童年》这样明快轻捷的作品,也暗藏着无数“为什么”,和身后那个“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的永葆好奇的罗大佑。他的内心收纳着山川河流,《将进酒》写“摊开地图,飞出了一条龙,故国回首月明中”,“莫再提起那人世间的是非,今宵有酒今朝醉”,逶迤连绵的曲调,并不罕见的意象,经由罗大佑的手眼,串联起的是悠远的怅惘与恒久的感动。
罗大佑永远真挚地面对所见,永远热切地表达所想。无论天地洪荒、城乡更迭还是柔情蜜意,他都饱含赤子的诚实与隽永。而这种历久弥新的东西,其实就是诗。替邓丽君写《爱的箴言》,“我将春天付给了你,将冬天留给我自己,我将你的背影留给我自己,却将自己给了你。”情情爱爱背后,是奉献与成全。替刘文正写《闪亮的日子》,“你我为了理想,历尽了艰苦,我们曾经哭泣,也曾共同欢笑。”纵然情感再日常不过,也浸润着生命延展出的无限感动。
当轻盈的旋律和撩人的词句逐渐在空中飘散,罗大佑笔下的家国情怀和曼妙诗心,像是穿越了时光的尘埃,汹涌地渗进每个毛孔,随机身上一凛,心头一颤,然后顿悟一个真理:或许正因为有了罗大佑,我们的青春才是一首不老的歌。
PS:写到最后发现有点偏题了,感觉更多的是在写罗大佑而非他的歌,但没办法,谁让我是他的脑残粉呢?更何况,脱离词曲家的意境和胸怀去谈作品,好像也属于耍流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