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池小记(上)
时至今日,我觉得有必要记录下我日常看山水中遇到的一些颇有意思的泉池。尚有园意是这些泉池的基本特征。那背后朴素简洁的设计思路令人回味而有余甘。
案一:山脚池
浙江临海龙兴寺东侧紧临巾山,寺东面因山而轮廓曲折。山与寺交接处并非简单的互切,而是相融相含。大殿前钟楼点置于山腰之上,因山而得独特的形式。元代千佛塔下台地升起,正成山脉之收束。台地上又山石凸起,人工与自然直接碰撞与交汇。塔东更有佛洞可供人探寻。在龙兴寺里,当山与寺交接之处都被积极处理了。我以为处理得最有意思的是大殿主庭与千佛塔庭院过渡处的L型池山。巾山的山脚岩壁与大殿侧庭交接处很自然形成了一条L型汇水沟。沿着水沟筑起的一道约400高镂空矮槛强调出了池靠大殿一侧的轮廓。其对侧则任由山岩自由没入水中。人工与自然之对比,曲直衔接之过渡都像漫不经心却令这处原本应该是消极空间的排水沟忽然变得积极起来。因为它给人一种园林里的池山意蕴。真山到像是刻意堆叠的假山。沿着矮墙外放的小折径,再加上大殿下被屋檐覆盖的基座都成了欣赏这处小池山的空间。最精彩的一笔是一侧跌落的白墙。因为有了这道白墙,白墙下裸露的山壁似乎像宋画一样因有了大量留白而反衬出了山壁的鲜明。白墙是山的画布,山是白墙上的画。峭壁山就是依靠白墙堆叠假山,而在这里却是利用原有的真山达到了这样的意境。白墙背后是千佛塔下的一块小台地,这块台地与山交接处亦形成了一条排水沟,这个台地接到上述L型池山的雨水口设计成龙头状,它在岩壁上,仿佛池之水口。它将一件原本很技术的事做得很富有诗意。







案二:台地池
天台国清寺的三圣殿背后,是一处不断上升的连续台地院落。从最高处到最低处共分成三个台地。步道台阶在中部,台阶两侧则设计成对称的宽花台。在台地的尽头是一组汇集台地水的对称的小泉池。水流因高差而汇集到最低处的泉池中,水也因经过土壤的自然过滤而十分清澈。活水从龙头而出,下落池中又飞溅四壁,池畔石壁多润泽而阴湿,数丛书袋草点缀其上。池中水色也因周边草木之碧翠而泛着绿光。红色金鱼游弋于绿波之间,成为了此间的主角。池呈方形,两侧是叠砌的石壁,另两侧则以石板围护,石板交接处又施望柱。池形被完整强调了出来。


三圣殿的北廊与池间距仅一两米,与池正对的廊下设一组对称的石板凳,以供人坐看行云流水。我第一次踏访这个小院子时,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几盆栀子花盆栽放置于石凳上,香气氤氲,水声潺潺,游鱼盈目,真令人游而忘返。
如果仔细思索此处的台地小池,它也只是将一个原本很技术的台地排水问题巧妙转化成了泉池而已,这一转化消极要素再一次变成了创造场所魅力的特色元素。




案三:水仓
绍兴上方山拱星庵之南有水仓。所谓仓即是山洞之意,与大部分山洞不同的是一条山涧从石间罅隙中穿山洞而入潭池。洞顶上又天光烂漫,光影斑驳。它虽是自然形成的一处水石奇观,有光孔,有洞穴式的空间,最重要的是它有着大部分山洞所没有的垂直跌落的山涧。它处于两山凹谷中,独特的位置决定了涧水的源源不断。山洞也并非完全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整体式的,而是多块大小不同的巨石相互锁位而成。洞分上下两个,上洞较小,仅容一小孩,下洞较大,可容一张八仙桌。两洞呈台地式向南跌落,水涧竖向勾连两处空间。近洞,花木繁盛,流水潺潺。洞门中开,一大石踞于洞顶上,十分险奇。
园林叠山洞多模拟山形,却很难叠出这样的险趣。就笔者所知,在现存的园林中,我也从未见过将水涧,潭池与洞穴结合起来的案例。但是在明末祁彪佳建造的自宅寓园中却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案例。
他曾多次踏访上方山水仓石仓,后来在寓园仿照水仓石仓建造了回波屿。







回波屿的模样只能在他的《寓山注》中寻找了:“自桥而亭,得石梁,策杖过之,微径欲绝,从乱磊中,蜂缀猿引,遂穿石门以上。回清弄影......当腹罅趾拆,水穿入其下,石踞之 ,若浮焉。环回相抱,曳带烟云。”关于回波屿的这些描写与上方山水仓之壮貌如出一辙。很可惜,这处明末园林已经消失在今天绍兴柯岩景区里了。
篇幅过长,后面内容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