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男孩儿暴毙时的欢呼让我不寒而栗
一男孩儿因约见网友见面未果,持刀劫持了一名女童,并让孩子的父母报警帮其 “找女友”,警察赶到现场,劝说无效后,狙击手当场将其击毙。这事发生在5月3日的北京,我在电视的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这个画面。
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太平,几乎没有一天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枪杀、劫持等恐怖事件。以至于我的眼睛对血腥都有些麻木,出现了恐怖疲劳,见怪不怪了。劫持人质,击毙嫌犯,这类事情不断上演,本没什么离奇之处。但看完这则新闻,却顿时让我感到不寒而栗。令我战栗的,就是枪响之后,围观市民那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人们欢呼赞叹的,或许是孩子得救,或许是警察枪法的准确,或许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他们想过没有,就在不到一小时之前,那被击毙的年轻人还和你我一样,是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普通人。电视画面中我们看到,他很年轻,还有点帅气,24岁的他之前应该和许许多多的男孩子一样,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就因为想见一个女孩儿没见到,便忽然变得情绪失控,劫持了一个女童。而且他的目的不是要勒索钱财,不是报复仇家,仅仅是让别人帮他找到那女孩儿。这些,那些欢呼的人们想过没有?
进一步说,是什么让这个男孩儿变得这么脆弱,这么没有承受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环境对此有没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戾气,自己应当承担什么义务?这些,那些欢呼的人们想过没有?
我不否认警察开枪的必要性,因为他毕竟威胁到了那女童的生命。但就如追赃挽回多少经济损失都不能叫成功,矿难救出多少人都不应称为胜利一样,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所有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都是这个社会的悲剧。这一点,大洋彼岸的那些人似乎比我们认识的更明确。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开枪射杀数人后自杀,但几天以后,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被害人柯莱瑞女士的家属却给卢刚家人写了一封信,因为想到“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表示“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个名叫赵承熙的韩裔学生持枪打死32人后自杀。令人意外的是,在悼念活动中,凶手赵承熙和遇难者一起也被列为悼念的对象。在美国波士顿西北郊的康科特,甚至还有一个纪念他们当年的敌人——英国士兵的石碑。无论对于凶手还是过去的敌人,美国人没有仇恨,而是选择了宽恕。在他们看来,害人的凶手也是人,也是受害者。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会是有责任的。敌人也是人,战争对双方士兵都是一场灾难……这难道仅仅是文化的差异?相形之下,我们不感觉在我们的人性中,缺少一点什么吗?
如果喜欢把丧事办成喜事,在悲剧中寻找兴奋点只是少数有关部门或媒体的嗜好也就罢了,但这次围观民众的欢呼声却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害怕和警觉。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思维方式下,我们不但认识不到这是一出悲剧,也不会反思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想不到下次的悲剧主角,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文:林奇
我们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太平,几乎没有一天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枪杀、劫持等恐怖事件。以至于我的眼睛对血腥都有些麻木,出现了恐怖疲劳,见怪不怪了。劫持人质,击毙嫌犯,这类事情不断上演,本没什么离奇之处。但看完这则新闻,却顿时让我感到不寒而栗。令我战栗的,就是枪响之后,围观市民那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人们欢呼赞叹的,或许是孩子得救,或许是警察枪法的准确,或许是正义战胜了邪恶。但他们想过没有,就在不到一小时之前,那被击毙的年轻人还和你我一样,是一个对社会没有危害的普通人。电视画面中我们看到,他很年轻,还有点帅气,24岁的他之前应该和许许多多的男孩子一样,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就因为想见一个女孩儿没见到,便忽然变得情绪失控,劫持了一个女童。而且他的目的不是要勒索钱财,不是报复仇家,仅仅是让别人帮他找到那女孩儿。这些,那些欢呼的人们想过没有?
进一步说,是什么让这个男孩儿变得这么脆弱,这么没有承受力?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环境对此有没有责任?我们每一个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人面对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戾气,自己应当承担什么义务?这些,那些欢呼的人们想过没有?
我不否认警察开枪的必要性,因为他毕竟威胁到了那女童的生命。但就如追赃挽回多少经济损失都不能叫成功,矿难救出多少人都不应称为胜利一样,无论如何,这都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所有生命的非正常死亡,都是这个社会的悲剧。这一点,大洋彼岸的那些人似乎比我们认识的更明确。1991年,中国留学生卢刚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开枪射杀数人后自杀,但几天以后,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被害人柯莱瑞女士的家属却给卢刚家人写了一封信,因为想到“这时会比我们更感悲痛的,只有你们一家”,表示“我们愿和你们共同承受这悲伤”。 2007年,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个名叫赵承熙的韩裔学生持枪打死32人后自杀。令人意外的是,在悼念活动中,凶手赵承熙和遇难者一起也被列为悼念的对象。在美国波士顿西北郊的康科特,甚至还有一个纪念他们当年的敌人——英国士兵的石碑。无论对于凶手还是过去的敌人,美国人没有仇恨,而是选择了宽恕。在他们看来,害人的凶手也是人,也是受害者。性格扭曲,却没有被关怀和治疗,社会是有责任的。敌人也是人,战争对双方士兵都是一场灾难……这难道仅仅是文化的差异?相形之下,我们不感觉在我们的人性中,缺少一点什么吗?
如果喜欢把丧事办成喜事,在悲剧中寻找兴奋点只是少数有关部门或媒体的嗜好也就罢了,但这次围观民众的欢呼声却不能不让我们感到害怕和警觉。因为这可能是我们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个思维方式下,我们不但认识不到这是一出悲剧,也不会反思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更想不到下次的悲剧主角,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文:林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