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胶质瘤症状早期症状和筛查(附病例一则)
脑瘤是颅内肿瘤的简称,常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危及生命。脑瘤等身体部位的肿瘤是同一种疾病,也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脑膜瘤和脑垂体瘤是脑肿瘤中高发的良性肿瘤。
俗称“脑癌”,是指大脑恶性肿瘤,胶质瘤是脑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脑肿瘤“气质”较“温和”,生长较慢,手术可治愈,复发率较低;脑恶性肿瘤“性情”较“残忍”,通常需要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很难治愈。
大多数恶性脑肿瘤会复发,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也是目前临床神经外科需要重点克服的困难之一。
脑胶质瘤症状早期症状
与其他类型的癌症相比,胶质瘤的早期临床症状并不十分典型,主要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头痛
肿瘤在脑内生长,形成局部肿块效应,引起颅内压增高,患者会出现头痛、剧烈头痛、呕吐、视力模糊等。
脑肿瘤引起的头痛与正常头痛不同。脑瘤的头痛通常在早晨起床时就开始疼痛,疼痛无法减缓。二是肢体出现偏瘫、人格改变或视力减退、单侧耳鸣、认知障碍等症状,及时到医院就医。
2、神经功能障碍
肿瘤压迫临近脑组织,导致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如压迫大脑运动功能区域,可引起肢体疲劳,甚至偏瘫;压迫语言功能区,会导致说话流利,甚至失语;压迫情绪功能区,可导致情绪冷漠和记忆衰退。
3、癫痫
脑瘤的存在会导致大脑电生理功能的异常,导致大脑局部放电异常。患者可能会癫痫发作,这通常被称为“癫痫”。癫痫发作的形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暂时性意识丧失、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
脑胶质瘤的筛选方法
头颅CT是筛查颅内病变的“第一屏障”,快速、简便,可在医院重大急症中进行。然而,CT仅能帮助检测颅内病变,在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判断病变的性质,甚至错过一些较小的病变。通常情况下,医生建议患者在CT扫描异常后进行头部MRI检查。目前,MRI是诊断胶质瘤的主要手段。如果MRI仍难以诊断,PET / CT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检查。
脑胶质瘤案例一则
7岁的轩轩(化名)从2015年初开始便出现步态不稳,恶心呕吐。于北京行头颅MR检查,发现脑干肿瘤。2015年3月在中国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后症状无好转,2015年5月开始行质子刀放射治疗。病情持续恶化,至2016年6月患者已明显吞咽功能障碍。复查MR,见肿瘤明显压迫脑干。二次手术刻不容缓,但是国内医生建议保守治疗,理由归于脑干是是生命中枢所在地,复杂程度难以想象,手术风险很大,稍有不慎,危机生命。这让轩轩父母不知所措,最终,轩轩父母在主治医生的建议下决定出国治疗。

了解病情后,INC迅速联系了Bertalanffy教授进行手术评估。Bertalanffy教授仔细评估了轩轩的头颅MRI(核磁共振检查)影像报告,指出:轩轩的肿瘤所在位置较深,虽然存在风险,但是他有90%的把握进行手术。轩轩一家在INC地协调下,3周后接收了巴教授的手术。
术前术后影像对比:完美的肿瘤全切术
术前影像:MRI:脑干延髓段巨大肿瘤,界限清楚,密度不均,囊实性。脑干受压严重,脑干菲薄

术后情况:术后住儿童ICU5天,术后第一天患者清醒,咽反射差,肢体功能正常。术后第一天拔除气管插管后,患者因声门水肿,再次插管,至术后第三再拔除气管插管。患者咽部肌肉功能差,缓慢出现吸入性肺炎,术后17天因低氧血症,再次插管,并行气管切开。肺炎治愈,出院。
总结:脑干肿瘤由于位置深,毗邻颅神经,血管等非常重要的结构,因此此类型手术非常考验手术者的智慧和耐心,这例由德国INI著名教授Bertalanffy教授操刀的脑干肿瘤,凭借着巧夺天工的手法和丰富的脑干肿瘤切除经验为患者实施了完美的肿瘤全切术,也展示了教授本人大师级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