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自重感牵着鼻子走的人类
人都是爱慕虚荣且自大的生物。

戴尔·卡耐基先生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便已经窥视到人类灵魂深处最薄弱的那处心理戒备,即人的自重感。“自重感”,即感知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己被需要。在与人交流时最重要的,包括倾听、共情、真情实感的回应等等,似乎都能划归到“自重感”的衍生物中。
人是群体动物。得到所处组织的认可,即“群体认同感”想必是人类从娘胎里诞生以来便具有,一直拖拽到坟墓里的东西。而人怎么获得认同感,怎么与人交往,更是和怎么满足他人的自重感息息相关。
与人相处过程中不要报以批评。“不论一个人做错了什么事,100次中99次都不会自责,而且不论他的错误是何等的严重。”我怎么会错呢?错的是你,批评我的人!——没有人喜欢被批评,没有人喜欢自己的自重感被忽视甚至践踏。所以卡耐基先生告诉我们:假如你想引起一场令你至死难忘的怨恨,只需发表一点刻薄的批评即可。
再来谈谈“称赞”——满足人类虚荣心的最佳途径之一。“如何得到自己的自重感,是了解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志。”满足人类自重感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越是大人物,自重感便越强。他们看惯了世人的钦佩、表扬——因此想要真正与大人物交流,让自己真正受益,就要抛弃表层的称赞,即恭维,而要发自内心地称赞,即深层次称赞。
人都是自私、自大的。不管是什么人,都会以自己的尺度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他们觉得自己才是世界的中心。大人物尚是如此,何况平凡的你我呢?与人交往时的我们,也不应一味急于获取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而要真情实意地发现比自己优秀的人,适时称赞,从而融入层次更高的圈子。
至于人与人交往时不可避免的争执与辩论,卡耐基先生这样解读:“你在进行辩论时或许你是对的,可是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时,就是你对了,也跟不对一样。”当人的自重感受到挑战时,第一反应绝对不会是听对方的想法,即使对方的想法挑不出任何逻辑漏洞。其第一反应绝对是维护自己的想法,因为其想法象征着其脆弱的自尊心、自重感——所以为什么要因为某一个小小的分歧争论?而一方获胜的代价却是另一方的自尊心受损,双方之间的隔阂加深。先生也提到:“人总是会把事实的争辩在潜意识里当成对立场的交锋。”
人是记仇的。很少有人真的能做到不在乎他人的批评,但那也是极少数。一对情侣因争吵不合不欢而散,提起对方的第一反应绝不会是对方如何如何好,曾经多么亲密无间,而一定会是“他/她不尊重我的想法。我感觉我在他/她心里没那么重要。所以我们分手了。”其实哪里是什么重要不重要的情爱感情,只是双方都是自私的人类,爱自己远远胜过爱对方罢了。
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事实。书原名“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直译应为《如何交友及影响他人》——对于许多“标题党”来说,不知看了这样的书名后,会不会就认为此书是廉价的心灵鸡汤式人生指导,会不会就仅仅是与卡耐基先生的智慧火花打个照面。然而译者译为《人性的弱点》,似乎可以解读为: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即自重感,才可以与他人成为朋友,使他人认同你的想法,进而影响他人。
然而要真正将书中的原则投入到现实中约束自己是很困难的。人类本能中的自私自利与虚荣虚伪构筑着人类内心中一击即溃的浅薄自尊。人世间每个个体如此,你我尚是如此。只得提高自我的境界,用眼界之广拉低虚无的“面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