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还是会喜欢一个人
师姐,26岁,法学博士,单身,估计大家又该一副“哇,女博士呀!”的姿态来打量这个大龄女生。与师姐吃饭的时候聊起了感情问题,我问:“师姐,你说你现在遇到了喜欢的人你会主动表白吗?”师姐说:“这个得看我对他的喜欢程度了吧?还有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不会轻易跟他挑明说我喜欢他,得看当时的具体情况是什么。”很符合她的处事和说话风格,她越来越理性了。我说:“你这么理性,怎么可能会喜欢上一个人?你一直在考虑这个考虑那个,我觉得在你左思右想的时间里,估计他已经跟别人在一起了。”师姐笑着说:如果一个男的还需要你去用理性评价你对他的感情,那说明你也没有真正地喜欢他。嗯,至理名言,都说爱情是不能用理性来衡量与揣度的。
26岁,法学硕士,没有惊心动魄,只有各种琐碎的遗憾与错过,他早已是别人的完美丈夫、帅气奶爸,而我还只是法律长河中一个还未靠岸的孤舟。身边有很多跟我一样处境的女孩儿,受够了爱情的虚幻与折磨,再不愿主动去追求一份爱情,但却向往着一份实实在在的感情。2015年10月4日,国庆节假期已过了一半,窝在宿舍校对了三天的学术翻译,是该出去放松一下了,准备去A大找同学吃饭唱K逛街看电影,好好放松一下。从我们学校到A大有一趟直达的公交,打扮得不算完美还算精致,长发随着秋风摇曳,有一种淡淡地香味,天气很好,心情也很适宜。只是虽然假期过了一半,人们出行的热情并没有任何的消退。公交站人超多,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这座城市高高低低地上坡与下坡着实让人无奈。上车也是被挤上去的,司机来回加塞儿,免不了左摇右晃。旁边一个男的离我很近,偶尔能碰着我的肩膀,用余光扫一下,看得出来他也在尽力保持平衡。司机猛地一踩油门,他踩到了我的脚,很腼腆害羞地说了一声:“对不起。”我保持着一贯的冷漠,轻声回复了一句“没关系”,不过不善掩藏内心情绪的我你应该能看到我脸上的不悦与反感。说实话,我有人群恐惧症,我讨厌去人多的地方。
车行到国家电缆公司站时,刚好挨着我们的一对夫妻下了车,我就顺其自然地做了里面靠窗的位置,他也就挨着我坐下。我塞着耳机,跟朋友微信聊着天儿,窗户开着,自然撩头发的时候扫着他的脸,我也马上不好意思。他笑着说:没关系。正经看,他笑起来很阳光,他问我“去A大怎么走?”刚好我也去A大,我说,到时候你跟着我下车就行了。然后就没再说什么,等你在公交车上有位置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快你就到达了目的地。下车的时候,他朋友接他,他头也不回地就走了。说实话,当时我心里没什么想法。
这座城市的季节总是多雨,阴阴潮潮,像是有一种散不开的忧郁笼罩着。傍晚就开始下起了蒙蒙雨,朋友说让我住她们宿舍,明天再玩一天。我想到还有论文没有校对,就没心情再耍了,匆匆忙忙急着赶回学校。在A大公交站等车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七点半了,天黑了下来,车辆、灯光在雨水的冲刷下掩映着城市的清冷与孤独,已是深秋,夜凉了许多。等着车,踩着水,数着数,有一种预感,应该会有所不同。期盼的眼光里出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他跟他朋友也过来了。我内心开始有些激动,应该我们还是一辆车,应该我们回一个学校。果不其然,上车他就看到了我,然后就默契地说了一声:“好巧。”开始热络地聊了起来,他今年刚来我们学校读博士,发现我们有共同认识的朋友,发现我们住的宿舍楼挨着,发现我们的兴趣爱好相同,发现开始有一些不同。以往我自己回学校的时候,我总是内心烦躁着路程好远,上下颠簸地公交让我心里很难受。可是,这次,竟然觉得时间太快了,有一些不舍和不够尽兴。
到B大公交站已经是晚上九点半,在停车的时候司机师傅又激动了一下,他没扶好就撞在我身上了,当时我没有觉得,他却很害羞地说了:“我没抓好,不好意思。”我想,好像没什么吧,他却像是犯了一个大错。幸好还有一个校园可以一起走,刚好我们的宿舍又挨着。路上他走得很快,我几乎要小跑才能跟上他的步伐,后来我就开始开玩笑似的抱怨:“你走得太快了,难道你跟你女朋友一起走也是走这么快吗?”他没有接我的玩笑,只是马上就放慢了脚步,我跟他说去哪里上自习,哪个食堂的饭好吃、哪里可以看电影、哪里有美味的小吃。到了学生活动中心楼,快到宿舍了,我在想,我要不要问他要微信。纠结了好久,还是选择放弃,当走到明知路与仁德路交叉口的时候,他说:“给我一个你的微信吧,以后有什么问题我们方便联系。”我内心挺雀跃的,事后还埋怨自己太不矜持。
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说实话,他不属于高大帅气型的,有些清瘦,又有些忧郁,但笑起来的时候像阳光一样温暖。我更多的是对他的微笑有好感,当我浏览他的朋友圈的时候发现,他逗逼、爱讲冷笑话、爱好诗词、文艺。我就觉得,这不就是我要找的那个人吗!晚上我很激动,我觉得我遇到了一个对的人,一个我想象中的人。那天晚上我们加上微信,我不敢跟他说很多,怕被看穿,就随意回复了几句,就说“我要睡了”。怕是我们互道晚安,却又各自失眠吧。
我对他是有好感的,久违地心动。可是受够了爱情苦的我一遍遍提醒自己:不要这么轻易就对一个人动心,吃的亏还不够吗?难道还要再一次品尝爱情的苦吗?是的,还没开始,我已经想到了结局,一个不够美好甚至有些痛苦的结局。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得就是这种心境吧。虽然脑子里一直朦朦胧胧存在一个故事,勾画的想象情节、蹩脚的言语修饰,不够完美却足够让人期待。一个人走路的时候,总会陷入一种自我的陶醉,回忆与想象交织,似线若风,飘忽无形。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结局到总有些出乎意料,有一些东西你不能用言语描述定义,只能靠神秘的直觉来解释掩藏,就好像文字的输出,无需经过大脑,回头去看时,其实一切又都是顺理成章、本应如此。
我退缩了,之后他也没有再联系我,而我也不愿意主动去跟谁聊天,对于我来说,主动跟别人说话好像就是一种很伤自尊的事情。太过于敏感的性格再碰上法律的严谨,就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唯恐失去些什么。我最近一直试图给自己找一个定位,内心情绪的焦灼使自己做什么事情都心不在焉,特别想要一种脱胎换骨地自信涅槃,或者说是寻找一份“重新开始”的勇气。然后我就开始屏蔽一些状态,不更、不赞、不评论,消失与沉默是我最好的平静方式。或者说,我在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压抑自己的情感,时间已经过了好久,当师姐再次问起我感情的问题时,我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儿想起了他。或者来说,这个“他”不是具体的,只是一个抽象的存在,一种内心不满足的世俗体验。当然,这也反应了我对待感情的态度:太过于被动和不知风趣。其实,本不觉得学法律的女生与其他女生有什么不同,但慢慢发现,其实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它会让你很快地平静下来,开始凡事讲究理性与逻辑,开始学会被动地寻找事情的漏洞以期待发现真相。冷漠与压抑成为了习惯,就变得不那么热情,孤注一掷地坚持着精神乐园的清贫与安宁,这大概也是人们觉得“女博士”怪异的原因了吧。
爱情是无法用“效益”来衡量的,它没有具体量化的标准与原则,甚至没有多少考虑的空间。其实,随心而发的感受不是冲动,而是真实。慢慢地,我们都长大了,懂得学会用“投入”与“产出”的比值来指导我们的决定和行动。师姐跟我说:偶尔,她会觉得精神孤独,其实何尝不是,不论学历的高低,财富的多少,每个人越来越频繁地忍受着精神孤独的腐蚀,然后学会慢慢习惯。我突然开始怀念我17岁的时候,那时,我没有男女的感情之分,跟朋友们一起享受着青春的放肆与激情。有过错误、流过泪、犯过傻,但还是觉得那样的自己才够真实。
当我跟师姐说起这段故事的时候,她羡慕我:羡慕我的浪漫与小心思。她说,真好,你25岁了,还会有这么单纯的情感,偶尔她也提醒我:现实一些,别没事儿想一些乱七八糟的。是呀,年少轻狂时以为,25岁可以做到心如止水、平静淡然,谁知道25岁还是如此不着调,心思与脾气还是那样的小孩子。怎么办呢?
期待吧,生活总要有一些期待。张爱玲说: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没有所谓的学历、家庭、职业、金钱的限制,只是一份纯粹的喜欢,最是难能可贵,或许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且不够聪明本分,但却足够让你回味一生。
欢迎关注个人公众号:ydd1937883690abc(才华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