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半年记
研究生学习已有半年,随着对政治经济学的认识不断深入,我记录下这篇感悟,既为了澄清刚入学时我自己对这门学科的误解,也希望能帮到心中怀有同样困惑的同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Ⅰ 、Ⅱ、Ⅲ》,并且马克思的言论不容置喙。
刚入学真就抱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从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至今快150年了,这一个半世纪中怕是《资本论》里的每个字都被先前的学者研究透了吧,如果研究不能创新,读研还有什么意义呢?尤其是看着身边学习金融学的同学们有那么多的研究方向可供选择,行为金融、公司金融、金融工程……心里想人家才是有进步空间的学科啊!而且马克思的言论容不得批评,都说“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难道我的硕士三年注定只能唱三年赞歌吗?当时难过到一度想要退学回家重考,现在想起来也是挺好笑的。
其实,单就《资本论》而言,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部”《资本论》的说法,《资本论》并不是一部已经完成的封闭体系,而是一组庞大、开放的手稿及著作群。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个专有名词,MEGA2(MEGA, Marx-Engels- Gesamtausgabe,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既然有MEGA2,自然就有MEGA1,MEGA1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根据列宁的倡议和指示,苏联开始搜集、购买、复制和整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手稿、书信和藏书。1924年7月,梁赞诺夫受托主持编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由于在大清洗运动中梁赞诺夫受到迫害,MEGA1的出版受阻。随后在20世纪60—70年代,鉴于苏联先前编辑出版的MEGA卷无法满足研习马恩著作的需求,苏联和东德有关专家决定合作编辑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即MEGA2,计划出版163卷(172册),但随着其后苏东发生剧变,这一计划短暂停滞,最初15年间共出版了43卷册。之后,新成立的国际马克思恩格斯基金会获得这一版的出版权,接管了这一版接下来的编辑出版工作。由于接收了大量的马克思恩格斯手稿,当前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整理工作重心便转移到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国际社会历史研究所。
接着讲马克思的著作,以马克思1850-53年的伦敦笔记为例,涉猎及其广泛,内容包涵货币、信用、地租、原始积累、殖民史、世界史、科技史、女性史等,一共有24本,目前第10、11卷(第15-24本笔记)尚未出版,已经公开出版的版本也只有德文本。在这里,必须给中共中央编译局点个赞,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国家性质的翻译组织,我们才有机会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在最快的时间读到母语版本的世界经典。
过去有一种说法,说马克思在1867年写完《资本论》第一卷后就陷入了理论上的停滞,油尽灯枯——认为1867到1883年马克思都在乱读书,在做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比如研究微积分,研究微分史,然而在最新发现的马克思1875年手稿中,发现了一篇《以数学方式处理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文章,显然这是为了《资本论》第三卷所写。这表明马克思对自己之前书中的处理方法并不满意,不断在寻找新的更完备的方法去阐释自己的思想。这也说明,马克思的理论著作并非只有《资本论》,只不过这座金矿我们挖得还不够深罢了。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想一个例子便能使之不攻自破:1881年12月,也就是马克思逝世的三年前,在妻子过世和病况加剧的双重打击下,他仍然在给朋友的回信中写到:像目前如果换种情况本来会做的那样,改写(umarbeiten)这本书(《资本论》第一卷)”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马克思想要如何改写,但是从他对资本论的态度我们也能读出,不应把《资本论》当作一部一劳永逸,一部无需再补充、修改的圣经,而是需要后人循着他的研究方法,给《资本论》不断加进新的东西使之符合时代。
2.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坚信共产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吗?
我想不是这样。
一般经济学如西方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有追寻实证主义的研究传统,这些学科不信任看不到的东西,而是注重研究我们在市场上能直接看到的价格的波动,政治经济学则以历史的生产关系或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去探寻经济背后的奥妙。碰巧,从生产关系这一视角出发,政治经济学看到了一些一般经济学看不到的东西。
所以说,政治经济学只是提供一种看待问题的角度或者方法,告诉你原来世界不只有一种解读。当所有人都从同一条路径去往目的地时,人云亦云未免过于乏味,为什么我们不去试着找一条新路呢?我想即使不怀抱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信念,把政治经济学视同数学、物理、化学那样的一门纯粹的科学来学,不赋予它战斗的意味,同样可以有所收获,当然这时收获可能更多来源于方法论层面。就像排骨汤纵使扔掉了排骨,损失了大部分的营养,但并不妨碍拿它来暖暖身子解解渴呀。
另外,可能即使马克思自己也没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我们一般认为,《资本论》第三卷第十五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里说:
表现为不断的过程,最后表现为现有资本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和许多人丧失资本(现在剥夺正向这方面变化),如果没有相反的趋势总是在向心力之旁又起离心作用,这个过程很快就会使资本主义生产崩溃。
但是,马克思在1864-65年手稿中使用的词是“冲击”(zum Klappen bringen),而不是语义强烈的“崩溃”(Zusammenbruch),恩格斯的这一改动,使不少人误以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
所以,不论是从历史事实的角度,还是从学习知识采取的态度,都没有人强迫你接受资本主义必然被共产主义所取代。这门学科不过告诉你尚存的一种可能性,以及这种可能性的来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