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夜下的鬼魅
白夜行中的唐泽雪穗,在我心中已经极尽完美,当然我不是说她有多好,而是在她身上能感受到的是一种纯碎的美,对,就是纯碎。
只有纯碎的,才是最美的。
这就有点像“暴力美学”的意思了。
我们惧怕火山爆发那一刻的毁灭力量,也会在地震海啸来临时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台风来袭时只会躲在门后祈祷。可等这一切灾难过去后,人们会得意洋洋的跟亲朋好友讲“劫后余生”的亲身经历,好像自己干了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仇恨恶人,但是当这个恶人隐忍多年,用高超的计谋布下连环局,再用冷静的手法将敌人推下悬崖时,我们会打心眼儿里佩服他,甚至为他鼓掌。

就像我们仇恨大自然的毁灭力量,同时会臣服于这股力量,对这种毁灭顶礼膜拜。
当读完《白夜行》最后一句“她一次都没有回头”时,一种溺水的感觉从我的小腿向上蔓延,刺骨的寒冷浸透胸口,让人喘不上气来。
开放式的结局对读者来说是一种灾难,作者把人物的命运和归宿交给读者,但东野圭吾高估了我们普通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低估了唐泽雪穗举手投足间迷惑人心的手段。
当雪穗看着亮司在自己面前死去,然后转过了头,背对着“观众”,她是喜是悲?是阴沉着脸还是早已泪流满面?是冷静自若还是咬牙切齿?都已无从得知了,恐怕作者本人也没法回答。
雪穗在这一刻并没有让人看到她的正脸,所以引发了很多猜想,就像维纳斯雕像缺失的手臂。作品是没有感情的,只因为读者的关注和注视而得到他们想要的答案。
唐泽雪穗已经不是一个小说人物,而是活生生的人,有感情,有欲望,有仇恨,也有爱。

合上书的那一刻,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唐泽雪穗这个人物当做一个经典人物原型来分析?就像维多利亚·林恩·施密特写的《经典人物原型45种》那样。
看着那犹如白色幽灵的背影在眼前缥缈不定,我知道这值得一试,在她还未走远之前。
打定主意后,我提笔写下了几条对唐泽雪穗这个人物最直观的感受。
1、报复心极强。
2、善于隐藏真实的自己。
3、外貌出众。
4、气质出众。
5、神秘。
6、值得同情,但无法原谅。
7、三观不正,行走在黑暗中。
8、楚楚可怜。
从这个顺序可以看出,对唐泽雪穗这个人,我第一印象是恐惧的(1和2),恐惧过后才看到她的美(3、4、5),紧接着想起她做过的事并感到厌恶(6和7),最后是同情(8)。
唐泽雪穗在书中有一段独白:

我们听到了她的独白,便开始同情她,但正是这一点让我感到害怕。唐泽雪穗真的相信她的世界有太阳吗?亮司真的就是她的太阳?还是说,这一切只是她故意让我们看到的假象?
如果随着亮司的死,雪穗的过去包括她做的恶都烟消云散了,那么她会获得新生重新回到阳光下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是什么样的人,在你心中就有一个什么样的唐泽雪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