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而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这其中孕育着我们老祖宗的智慧。《老子》便是这样一本书。
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若县人。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在当时他是一个颇有声望的智者,学识高出当世,由于周王室的衰微和不断内乱,老子弃官归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写成了一部书,这就是《老子》。
《老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后来全书被细分为81章,于是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文章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开篇即提出了“道”这个主宰天下万物的规律的词。
那么什么是道呢?文章中也给出了定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正如文中所写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是一种规律,我们生活在其中,也可以说成是我们生活在道中。百姓日用而不知,就好比鱼生活在水中,而却感觉不到水的存在。也好像人生活在空气中一般,也不会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假如有一天感觉到空气存在的时候,那么也就是离开这个空气的时候。 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自己的样子,道就是按自己的规律来行事。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以自身为法则。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二元对立在文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所有的一切概括起来就可以概括成两个字,阴阳。凡是积极的,向上的好的都属于阳,凡是消极的,向下的不好的都属于阴。阴者阳也,阳者阴也,一阴一阳即为道。
无为,是本书的核心。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和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妄为。
世间万事万物都要保持一种平衡。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纳。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在这部经典面前,自己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渺小。自己只能感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究其一生,也不可能学完。而其中的意思,自己也只能领悟其中那么一小丁点儿九牛一毛,可能都算不着。
正如作者所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1000个人有1000个看法,我们所理解的也是我们自己所理解的,作者怎么想的和我们想的不可能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毕竟不是作者本人。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