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的信

小昕:
展信佳,
原谅我现在才给你回信,手有点发抖,这边太冷了,现在是凌晨2点30分。
“凌晨四点,看到海棠花未眠”,可我们xx国的花儿都睡着了。此刻整个xx学校都在做梦,连路灯也偷偷地眯起了眼,这会儿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梦里自由游荡呢。你说,要是去拍摄每个人的梦,那应该是多么精彩啊?走过走廊,耳边是孩子们的鼾声,我脚步都会有意放轻,我怕粗鲁的脚步声会叠加进他们的梦。去办公室打开水,垃圾篓又以同样地姿势侧躺在地上,吐出一堆果皮和剩菜。
那只神秘的猫今天应该没有挨饿吧。我有时候很羡慕这只猫,因为她总是在夜晚出现,她和白天没有关系,也就没有白天的俗事缠绕。我现在也在有意慢慢切断白天的联系,比如关了朋友圈,微信也只是工作的事回一下。这样半个月来,发现也没错过什么,那个互联的世界也不会因为我取关,而有什么变化。新媒体时代,好像是让世界伸手可及,让人与人时刻在线,可我们真的比之前在交流上达成更多的理解吗?还是只是在自说自话,演绎着“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拉康在讨论性的时候说,“在性爱中,每个个体基本上只是在与自己打交道,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而是使人分离,快感把人带离他处,远离他人”。我感觉可以把手机等新媒体工具替换掉“性”,这句话也是成立的。我们大都是在关注自我,我们所有对外的展示大都是为了获得关注,很多的爱也往往披着爱自己的外衣。白天除了拍摄,我都在看书,和人面对面交流,看一朵花,想起一个个人,想他们现在在干吗。但是夜晚总是属于个人,属于孤独,所以原始人他们会围在篝火边相互讲述故事来应付这份孤独。我现在旁边是小太阳散发的“篝火”,我在一个小房间里给你信,也算是来应付这份无眠的孤独吧。
你在信里问我,是否相信奇迹?其实现在的我不是很相信奇迹的存在,因为奇迹只是讲述故事的人需要的一个推动力而已。它可以弥补现实与梦想的距离,给人以善意的欺骗。就好像那个“山那边是什么”的故事,奇迹告诉我们山那边会很精彩,于是我们就爬山涉水去寻找,但可能我们一辈子也就是在翻过一座座山,而奇迹永远只是在没有到的那座山对面。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我还是愿意去相信奇迹,因为这样我才会看到海棠花开,因为这样我才能再次遇到你。
我最近在读法国左派思想家巴迪欧的《爱的多重奏》,摘抄一段序言文字送你。
“爱,就是用世界上既有的一切来赋予生命以活力,打破和跨越孤独,我爱你,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上,你成为生命的源泉。”
--夜晚翻垃圾篓的猫
2018年1月13日凌晨3点3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