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单影知·第七个知觉·看见传承
前段时间写过圣诞的颜色,写的时候就在想,一定要拍一次中国年,要拍出年味儿。
但当时的决心里其实是掺了一些失落的。因为这里的年味儿跟家里的不一样,不在置办年货的人群中,不在团圆饭的香气里,不在大街小巷,不在家家户户。
春节不是公休日,所以所谓一起过年,常常是三五好友等到下班或者周末,一起包一顿饺子、看春晚重播,总感觉像是为了避免每逢佳节倍思亲于是抱团取暖。直到这几年朋友们陆续有了小孩,聚会的时候大人围着小孩子转,小孩子跟在大孩子后面追,一眼照顾不到就手忙脚乱、人仰马翻,才觉得欢庆的气氛终于落了地,不用再强打起精神烘着托着。
也可能是不在家过年的次数越来越多,于是也开始正视这个缺憾,慢慢从一种“有家不能回”的怨艾中醒过神来,学会为“在这里过好年”做准备。想开了之后再看周围,发现其实很多人特别是有了孩子的家庭,一直都在努力地“落地生根”,努力经营好自己的中国小家,在异国他乡生出新的根芽。
刚好今年冬天就见到了这样的一根枝芽,于是想把这种传承记录下来。
一 年味儿
这是一次公益性质的新年庆祝活动,目的是“当我们远在异乡、远离亲友,守着自己的小家过年;当身边再没有人贴春联、放爆竹、为守岁彻夜不眠;当欢庆的气氛已经被距离和时差冲淡…… 我们一起欢度佳节、同庆新春,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年,什么是中国年”。
其实波士顿华人不少,工作、访学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每到春节、中秋,中国城常常锣鼓喧天,有些大学的中国学生组织也会举办晚会,歌舞、相声、乐器演奏,样样都有。相比之下,这次活动的庆祝气氛实在欠缺:节目表演是家长和孩子自愿报名,志愿者把许多心力花在了设计适合小孩子玩的游戏上。
但在我看来,这次活动才是年味儿最足的,因为传承的意味最浓、能看到的情绪最多:孩子的眼神里是好奇、认真、快乐,父母的脸上多是欣慰。
这是一个教编中国结的展台,负责的是一个女生,整场活动几乎没看到她坐下过,腰一直弯着,越过桌子凑近家长和孩子说话,低着头讲解的同时,手指灵活忙碌。
有一个被妈妈圈在怀里的小女孩,三四岁的样子,只比展台高一点,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不知道她会不会觉得,这个姐姐的手指好厉害,会在红红绿绿的线绳里跳舞。

在这次活动中见到了很多忘我的人。比如在桌子底下做技术支持的人,结束以后从地上捡垃圾、揭胶带的人,很多志愿者都是在活动现场沉默而有序地忙碌着。

组织者是一位中国妈妈。波士顿有一群中国妈妈,会投入很多时间做跟孩子有关的公益活动,召集大家给孩子讲中文故事、教唱中文歌等等。有孩子的家庭每天都“兵荒马乱”,很难想象她们是怎么抽出时间联系场地、安排活动内容、到活动现场做志愿服务的。
身边几个已经为人父母的朋友,看待问题的时候总是多一些推己及人的角度,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小孩,更懂得“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希望他们这样温柔地对待世界,以后世界也会对他们的孩子温柔以待。
这是一个可以做毽子的展台。拿到毽子以后,大人小孩自动围成一个圈儿,手脚并用,你来我往,脸上都是一样的急切和雀跃。这种“同步”分外珍贵,那一刻的童心,不仅能让大人快乐,也许还能让孩子感觉到跟大人的联结。

还有很多手工活动。画团扇、画拨浪鼓,剪纸,制作卡通形象……
因为有画笔、颜料、胶水,很多地方孩子自己搞不定,需要大人帮忙。不管大人给了什么建议,小孩最后有没有听,都是一个共同参与的过程。



我是工作了以后才真正明白共同参与的重要。以前父母管得太多也会嫌烦,但最近几年当他们越来越频繁地说出“反正我们也不懂,你就自己决定吧”,我感到的是不是轻松,而是害怕。因为这句话意味着他们在慢慢变得衰老无力,或者在这样自我认知并寻求一种沉默的淡出,而长大了的孩子很容易因为工作或者自己的家庭忽略这一点,无意中成全了他们牺牲了自己感受的放手。
看过《请回答1988》之后一直记得的台词就是,德善爸爸的“女儿,对不起,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和正焕兄弟俩的“好不容易到了要安慰妈妈的年纪,已经过分懂事以后,谢谢你、我爱你这些话常挂在嘴边。但其实现在想要妈妈开心的话,只需要说,我现在需要妈妈……只要这么一句话就足够了”。
在书法展台,也拍到了两个珍贵的瞬间。
一个是展台的志愿者准备了很多成语、新年祝福语,小朋友可以选自己喜欢的来模仿练笔。“天道酬勤”,稚拙的字体,朴素的真理,将来总有一天小朋友会真正理解。

这个展台也接受现场选词。有位奶奶选了“呦呦鹿鸣”,因为这个孩子的中文名字叫“呦呦”。她还很小,话还说不全,但拿笔姿势已经很漂亮了,奶奶很是高兴。
其实将来如果这个孩子成长在英文大环境中,汉字、诗句对她来说可能陌生又遥远,但长辈们这一刻的寄望永远不会黯淡。
就像教过的华裔学生,他们不管汉语、汉字基础多薄弱,都能说出自己名字的来源。有的名字来自几千年前,有的名字是长辈的祈愿,只要我们还记得、还在使用、还在解释出处,就是一种传承、一种宣告。

二 名字
名字宣告的不仅是个人史、家族志,还有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而且类似哥大撕名牌的事件越多,排外情绪越高涨,宣告的意义越大。借用方所书店的格式就是:宣告之必要,铭记之必要,捍卫之必要。
所以那天两三好友一起逛校园,在学校主楼大厅看到这些照片,看到来自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都同样以自己的名字为傲,不管是不是中文的,我们都认真看了一遍。
姚丽薇,"beautiful rose".

Chidinma,"God is good".
千明,“1000 lights”.

Nikayah, "Spring Showers".
吴舒遥,“comforting, far away”.

陆明君,“bright gentleman”

Uwaguw, "world never ends".
刘海昊,“sea and sky”.

陈家怡,“home and happiness”.
Serafin,"ANGEL".

田秀旼,“excellent and warm-hearted”.
ALEIX, "the winner".
Apisada Chulakadabba, 田逸竹,“the beloved one”.
My name, 贾莉亚
My sister, 贾莉洲。亚洲,ASIA.
最让人感触的就是这个,莉亚,莉州,亚洲。

那天觉得看到了真正的联结。文化要纵向继承,也需要横向传播,虽然各不相同,但依然能够保留、交汇,也许就是广义的传承吧。
三 联结
联结大概是最简单也最困难的事情。而且社会阅历越丰富,难度越大。好像作为大人,总是将礼数、颜面、地位、价值披挂一身,唯恐一开口、一伸手,就会面临崩塌。所以有时候反而是小孩子和陌生人之间,才能无所顾忌,主动联结。
像是动物园里,交换零食的新朋友,

地铁站里的忘年“知音”,

还有跳蚤市场里的小创意。一个幸福的准妈妈,把自己婚礼上的囍红装饰保留了下来,裁剪拼接装进了相框。她看起来那么健康快乐,并且已经准备好把自己的好运传递给别人。

我们愿意花费心力去传承、去联结,可能是因为一直在寻找共鸣和归属吧。因为生而孤独,所以最知道怎么抵抗孤独。
四 归属
都说瓦尔登湖是心灵归属地。
来波士顿以后去过三次。第一次看景,第二次看小屋,第三次看到了这个互动项目。好像是去年整修游客中心时新增的。电子屏幕上放着世界地图,来的人可以点选地点和关键词,标记属于自己的瓦尔登。

竟然在上面找到了“兴华”。我们的小村子以前是叫“兴华”的,但后来行政区重新规划,被并入了“兴让”。临近的几个地方都是“兴”字开头,分别从“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里取一个字,整齐好听,但是没有“华”字。
“兴华”这个名字已经很久没看到了,觉得好像一下子回到了二三十年前的小村子,回到了童年的乡野。

在地图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家乡,看到了许多遥远的瓦尔登。不知道大家标注的时候各自是什么心情。

故乡、故人,一起度过的漫长岁月带来的抚慰无可替代,只能留白。对于寻找新的归属的异乡人来说,错认他乡几乎是宿命。
故乡已经不在某个地方了,故乡一直在路上,也一直带在身上。故乡在远方的人,就信奉那句话吧,“此心安处是吾乡”。
新年快乐,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