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乐器的不同的情绪表达
今晚还是忍不住找出很长一段时间没开启的音箱,将电脑里面的存货一一听了一遍,到这个时候,突然有些感受,不管音乐的编排如何,曲调怎样,不同的乐器总会带来不同的情绪表达:
1、钢琴 钢琴号称“乐器之王”,音域宽广,适合各种情绪的表达,或激昂,或低沉,或愉悦,或悲伤,因为适应力太强,反而缺少了气质。
2、吉他 吉他这种“六弦琴”,其实分古典吉他、木吉他(民谣吉他)、电吉他等,古典的适合正儿八经的的曲调,木吉他适合清新小调,包括我记忆中校园民谣的白衣飘飘的年代,电吉他聒噪,适合摇滚,激情澎湃,撕心裂肺的干嚎,其实唱来唱去并不一定入心,比如汪皮裤那种。
3、二胡 二胡一出我第一反应就是阿炳的《二泉映月》,疏忽凄凉,儿时记忆里,见到二胡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对盲人算命夫妻,互相牵扶,拉着二胡走街串巷,我没有算过命,但听过一种说法,窥他人天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自幼就觉得只有瞎子才是最正宗的算命师傅,他们被上天夺取了视力,就被开了天眼能识人过去、将来。年龄见涨后,听过一些激昂的二胡曲调,如《赛马》、《新赛马》,包括华人作为主角和西方管弦乐队表演的片段,总感觉热闹或者炫技外,并不能打动人。
4、笛 笛子不管是什么材质,都有清越的听感,“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小时候学这首诗,明知诗里说的是唱歌,我自始至终都认为这孩童在吹笛子。幼年时,我自学过笛子,毫无成绩,第一没有乐感,第二胳膊抬着酸,第三便是吹出的声音特别聒噪,在没被别人嫌弃前,自己放弃了。
5、箫 笛箫其实可以合并一起的,只是从情绪表达来说,它们差别太大。箫这种乐器,已经污名化了,一说起来就会被联想其不雅的动作,如同杜牧那首《山行》一般,无法直视。不过我觉得箫的表达远好过笛子,箫声一出瞬间进入一种静谧、悠长的境地,如雾霭山林一般,让人心驰神往。西方的苏格兰风笛也有同样的气质,脱俗,令人心旷神怡。
6、埙、陶笛 埙和陶笛,可能因为材质、布局类似,给人的意境有相通的感觉,不过埙是粗陶、陶笛所见的更多是瓷器模样、这两种乐器的声音会一下子把人拉入远古的感觉,相对来说埙更低沉,陶笛更清越,对比类似箫和笛的区别。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埙,听起来入坠静夜,孤寒忧愁,周身都是莽荒之感。
7、小提琴 小提琴音色清亮,可以很激烈,也可以舒缓忧伤,最适合炫技,看表演过程,我总会担心演奏者会脖子疼,非常容易出戏。
8、大提琴 大提琴低沉而舒缓,最适合抒情表达,如情人耳边絮语,如果失恋后沉默的忧伤,最适合半夜独自倾听。
9、鼓 打击乐器,各民族,各国家都有鼓,强烈的节奏感,振聋发聩的影响力,赋予了鼓作为节奏引导者的地位,任何的鼓曲都是快节奏,热血澎湃的。只是我个人的记忆之初,对鼓的印象与这些并不相干,那是关于我爷爷的记忆,老家习俗里,有人去世的百事往往会有几天,守夜的固定节目,除了各个亲戚表演性的哭丧外,就是持续不断的敲鼓以及唱丧歌,幼时爷爷没事的时候就在抄丧歌的本子,用蝇头小楷竖着抄在纸上,然后哼哼唧唧,有人办白事,就会被请去。我自始自终没有见过爷爷在现场唱难懂的丧歌或敲鼓,只在他的葬礼上见过其他老人的做法,想他活着的时候或许就是这样,后来偶尔会到家乡,遇到附近有人去世,听到那些曾经让人烦躁以及害怕的鼓声,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感觉,成长就代表失去吧。
10、巴乌、葫芦丝 巴乌和葫芦丝音质我觉得类似,都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乐器,曲调悠长、亲切,充满少数民族风情,也是我为数不多能吹响的乐器。
11、口琴 口琴是我第一个能勉强吹出曲子的乐器,充满小清新的情调,易学易会,虽不能等大雅之堂,但至少是除了唱歌外,为数不多能变成音乐的方式。
12、马头琴 马头琴是我觉得世上最能表达悲伤的乐器,如泣如诉,每次听到,脑海中就有一旷无垠、北风呼啸、大漠孤烟的画面,也是我平时听的最多的音乐,纯的马头琴曲,很多时候会伴随着呼麦,在这样的深夜,把内心如同熨烫过一样,平静、忧伤、安详。
13、古琴、古筝
虽然类似的两个乐器,但是古筝更流行,不仅学习的人多,弹奏难度也比古琴简单。往往会出现一个现象,古筝女的弹奏多,古琴弹奏者往往是古琴。古筝相对清新,曲目繁多,可快可慢。古琴悠长,古琴曲听着有种埙的悠古感,不过年代感近一些,得道高僧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