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一篇的更新
1.
我对上一篇不满意。坚守也好,忍也好,都有自身的能量场(或叫逻辑结构)。人置身其中,能否摒弃影响,反省自问,是个大问号。
今天读古诗源,读至拗口难懂处,通过百度查释义。不知在何处,跳转到佛言的内容:
「人怀爱欲不见道。譬如浊水,以五彩投其中,致力搅之,众人共临水上,无能睹其影者。」
豁然开阔。一个人选择忍或坚守,置己于爱欲能量场,可以预见的结果——是爱欲的能量场决定人,而非人决定爱欲。简单说,他做不到进退自如;他的结局是对自身失去控制。过程是这样:开始,我认为「忍、坚守」很重要,就是认为「忍、坚守」对我的价值很重要,也会形成「忍、坚守的方法」变得很重要,「方法」很重要(执行),又加深「忍、坚守」对人的价值的重要性。原本可能只是,人对「忍、坚守」主观的选择认定,但一直循环下去,就会变成,「忍、坚守」本身的逻辑倒过来决定人了——也就是人失去对自我(思维)的掌控了。
所以,「忍、坚守」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如在计算机上输入0/X,计算机提示运算程式错误。
2.
好聚好散的难点在于,要断「忍、坚守」的执念。执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人专心和一个事物交互带来的结果——这结果是神对“专心人”的诅咒吗?
知道执念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不知道是两码事。知道了,就可以找解决方案;不知道往往就会以对、错来判断,离真相就远了。
破执念用“空”的思维。佛家讲“空”是无我,好像不好理解。我换作辩证逻辑,反正也是讲无我,我想差不多。解释在下:
辩证逻辑,是一种事物、道理和概念「自辩」的逻辑。所谓「自辩」就是事物、道理和概念的本身说明它本身,要求不以人的能力和智慧看待或分辨它。这看起来似乎很难懂,也很吊诡,因为我们本身是人,但「辩证逻辑」又要求,不要用人的角度去看任何事物,而由事物本身看它们本身,人只能用「想象或假设」事物、道理如何看它们自身。
比如,AB对话
A:你怎么那么没有原则。
B:没有原则,就是我的原则。
对话里,B讲的原则,是A讲的原则的原则。
有比如,当一个人说,他想追求「无欲」的人生,其实他想要「无欲」,就是「想要无欲」的「欲」,所以追求「无欲」本身,就是一种「欲」。
很吊诡,像是绕口令,但其实其中的逻辑线是很清楚的——事物、道理、概念说明它们本身。
其实,第1段里,「忍、坚守」与人思维之间的阐述,也是这种逻辑的使用。
总之,掌握了这种「空」的思维,也就是无我的辩证逻辑,能帮助我们更深刻认知事物、道理和概念,也为我们解决困境难题提供多一种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