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读书笔记3
马江之战(中法战争)
1882年年初到1883年年底,不想被法国吞并的越南君臣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发出了30多次求援,清政府内部经过讨论后决定出兵援越抗法。而此前就已经有清军在越南驻扎,而法国在1883年任命孤拔为“东京”分舰队司令,该舰队拥有25艘军舰,让他进攻越南,结果法军顺利占领顺化,然后进入河内,12月11日中法军队正式开战。
而这一年的5月1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督办越南战事,而李鸿章态度消极,并不想去前线,一心想要议和。结果1884年6月中法军队在谅山再次发生冲突,于是外交努力失败。而在此之前,清政府爆发“甲申易枢”事件,随后任命吴大徵会办北洋事务,陈宝琛会办南洋,张佩纶会办福建海防。
同年7月,法国政府批准入侵闽江的计划,7月12日向清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立即执行先前签订的《天津专约》,以及其它苛刻条件,14日法国军舰进入闽江。16日清政府妥协,撤出在越南北圻的军队,同一天刘铭传到达基隆。
19日两国进行谈判,谈判期间法军派军舰向基隆进发,而刘铭传到达基隆后在20天的时间里对台湾的防务进行了重新布置。8月5日法国军舰炮轰基隆炮台,结果在刘的指挥下法军失败。8月16日法国决心扩大对华战争。
另一方面张佩纶在7月3日到达福州,当时的福州虽然不缺少守军,但只有两舰两炮艇。此后法国军舰陆续进入闽江口,到19日时已经有5艘军舰,孤拔也在其中。
当时的形势非常紧张,张佩纶等人请求南样和北洋分别派军舰增援,但都被拒绝。此时的清政府迟迟不能决定是和是战,以致于完全丧失主动权,结果沿海七省全部陷入混乱中。
中法在台湾交战后清政府仍然不下定开战的决心,直到8月23日法军发动进攻,此时法军有9艘军舰,清军有11艘军舰,双方实力相差不大。
而当时的闽浙总督何璟接到法军送来的战书并弄明白其具体内容后已经是中午1点,这才通知船政局和炮台做准备,结果就耽误了战前的宝贵时间,而此时由于清政府判断失误,福建的清军舰队根本没有任何准备。下午1点56分海战正式开始,双方的炮战持续了40多分钟,结果中国战败,9艘军舰被击沉击毁,两艘逃脱,共牺牲700余名官兵。
随后船政局被毁,炮台也被摧毁,29日法军舰退出闽江,驶向台湾,这一天法军两支舰队合并,组成远东舰队,孤拔任总司令。
失败原因:除了政府处置失措外,还有任用文官指挥军队,军队的基本素质比较差(整体上缺乏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精神)等原因。
马江之战爆发3天后清政府对法国宣战,9月1日法军进入台湾海面,7日清任命左宗棠负责福建军务。9月13日刘铭传报告有4000法军进攻台湾,请求派援兵,而李鸿章却一直觉得法军会进攻北洋,直到28号才弄清楚法军正全力进攻基隆。10月1号法军向基隆、淡水发动进攻,刘经过考虑后主动放弃基隆,防守淡水,最终粉碎了法军进攻淡水的计划,取得“淡水大捷”。
10月23日起法军开始封锁台湾,此时的清政府除了积极争取国际上的支持外,还组织东南沿海各省向台湾运送物资(运送了3000名淮军,200万发弹药),而台湾军民也积极参军,云南、广西的军队也不断向越南的法军发动攻击,这让台湾度过了被封锁的困难。
11月份清政府调集南洋和北洋的军舰,准备增援福建,其中吴安康带领南洋5艘军舰,而北洋则是由林泰曾、邓世昌带领“超勇”、“扬威”南下(后该由式百龄率领)。12月4日朝鲜发生甲申政变后李鸿章要求将这7艘军舰调到朝鲜,结果朝廷允许将北洋2艘军舰调走,这样就只剩下吴安康带领南洋5艘军舰援助福建。
而他们直到1885年的2月13日才和法军舰队相遇,而且一见面就逃跑,最终两艘军舰自沉(驭远、澄庆),另外3艘军舰不敢与法军开战,最终逃回,随后法军进攻镇江,没能成功。而后清陆军在越南取得镇南关大捷,并且收复不少失地,这导致法国茹费理内阁倒台。
不过此后法军舰队又攻占澎湖,此后中法两国因为某些原因都不想继续打下去,于是进行谈判,最终在6月9日签订《中法天津条约》,战争结束。
注:不能认为清政府在此时议和就是卖国,认为中国不败而败其实是纸上谈兵。
补:中法开战时朝鲜又发生了甲申政变,政变虽然平息但是日本在朝鲜的权利却进一步增强,日本国内的反华情绪也更加高涨。国内,在1885年夏季再次展开了一场关于海防建设的大讨论,这一年的9月5日左宗棠去世,73岁,他去世后海防主要由李鸿章主持,海军发展的重点也开始转向北洋,9月30日清政府决定优先建设北洋水师。
海军衙门的设立
在海军衙门正式设立前,已经有很多官员建议设立一个海军衙门或是类似的组织,并且有各种具体的建议,最终慈禧太后在1885年10月12日宣布由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并让奕劻、李鸿章会同办理。10月24日海军衙门在神机营正式挂牌成立,该衙门的建立表明海军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军种。
曾纪泽后果后海军衙门的日常事务实际由他主持,1890年醇亲王去世后奕劻总理海军事务,此外海军衙门大臣由部臣疆臣兼任,(刘铭传、刘坤一、安定),没有人专门负责海军衙门的事务。海军衙门成立之初,文案、章京等职务都有旗人担任,直到1892年才出现汉人官员。此外,旗人官员根本不懂海军,而且连一般的军事知识都不懂,他们只是将该衙门当成升职的捷径,所以该机构日益变得腐败。
此外,实际上海军衙门只负责海军调度的军政权力,这就导致海军的领导体系出现了日常军政权掌握在不懂海军事务的满族官员的手里,而军令权责掌握在皇帝和文官手里,军舰的指挥权则掌握在不熟悉近代海战的前陆军将领手里。
1886年5月醇亲王在李莲英的陪同下视察、检阅了北洋水师,而李鸿章也由此与醇亲王建立了联系。醇亲王在1891年去世时,李鸿章下令所有下半旗致哀,这是中国海军首次采用这样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