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读书笔记(一)
近来,《富兰克林自传》受益颇丰,所以决心要写下读书笔记,作为阅读输出的记录。早在读《穷查理宝典》里就看到芒格不停强调《富兰克林自传》一书对他产生的深远影响,书早就该找来读。每每读一本好书,都觉得相见恨晚,这一本尤其如此。
还在读“自传”的部分,是富兰克林六十五岁那年写给儿子威廉的书信,字里行间完全读不到一位长辈对子女谆谆教诲的良苦用心,只是客观的、朴实无华的叙述,从家族历史到少年成长的理性陈述,没有煽情渲染,没有感慨,这种描述大不同于我以前常阅读的文学作品。
我想,也许语言文字是又某种日渐侵染的力量,它有重塑世界发力量。我少年时期常常阅读那些幽微细致描绘人感受的文字,大多是伤感的,鲜少有喜悦,极其主观。我常常在脑海里回荡着这些唯美的、华而不实又略带伤感的字眼,常常对映现实环境里草长花落,候鸟群飞,夕阳落日……诸如此类的画面感慨伤感,我变得敏感易伤怀,常常落入自怨自艾的境地,觉得自己活脱脱林黛玉的心境。
年少时的多愁善感并未对我的生活有增益,除了使我神经敏感空耗伤神以外,对生活经历的坎坷波折因为过于主观的解读,难以承受的想象出来的痛苦而采用漠然的方式。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概念都缺少了一点相信,总是抱着怀疑与挑剔的视角去看待,实无益处。
读这本书很大的感受是写作者的克制、理性和客观,作者用自己生平的境遇经历现身说法,将自己验证过的道理一一述出,不文过饰非,不咬文嚼字。用那些朴实的,切实有用有效的道理和行为准则指导人生,教人如何走上幸福生活的道路。于是摘录一些深受启发的文句,以作铭记。
1、“思想产生行为,行为必有效果,要研究思想的正确与否,与其从思想本身来辩论,倒不如看它行为的效果如何。”
明明白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的道理,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人生境况都无不显示着“有用”才是硬道理。
2、“人的幸福,因撞到千载难逢的大运而得者为数寥寥,由日积月累的小惠而生者比比皆是。"
总是等着人生在某个拐角有一个超大的surprise在等着,其实运气这种概率事件,有则美矣,倘若没有遇到,也可以通过自己水滴石穿、持之以恒的力量改善人生的境遇。当谨记如此,积累复利,和时间做朋友。
3、“人大多数不喜欢他人爱慕虚荣,而自己的那颗虚荣心再大也安之若素,然而我无论在哪里遇到虚荣,总是以礼相待,因为我相信,虚荣对于爱慕者也好,对于周围的其他人也还,往往都是有益无害的:因此,在很多情况下,如果有人将自己的虚荣当作人生的慰藉之一而感谢上帝,那也不足为怪。”
此处洞察人性之深。我一直相信对人性困境和缺陷的了解,倘若能有有效克服和加以利用,人生会有许多由此获益的机会。
4、“这种好争辩的禀性容易演化成一种恶习,因为反驳必然要将这种恶习付诸实践,结果惹得一起人常常感到极不痛快,因为这样一来,除了把交谈搅黄,在本来可以建立友谊的地方,反而产生了厌恶,甚至敌意。”
与人交恶,向来百害而无一益。
5、“饮食节制可以使人头脑清醒。”
我常年吃完早饭后开始犯困,我总是吃的太饱,也许原因在此。饮食不节制还有诸多恶果,比如说变得肥肠满贯,精神懈怠,变得日益反应迟钝,最后连自己反应迟钝这件事情都意识不到了。
6、“蒲柏的话很有见地,教人的时候要让人觉得你不是在教他,人所不知的事情你就说是他忘啦。”
忘记有哪位智者也曾说过“最忌好为人师”,意思相同。这样的人性洞察里也是自我服务偏见,人认为自己的才是好的。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