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祖训》里的不征之国
明朝建立的朝贡体系是当时东亚最重要的外交体系,最初的朝贡体系是由明太祖开始建立的。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规定了朝贡者,也就是十五个不征之国,他是这么说的:
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来扰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但胡戎与西北边境,互相密迩,累世战争,必选将练兵,时谨备之。
今将不征诸夷国名,开列於後:
东北:
朝鲜国(即高丽。其李仁人,及子李成桂今名旦者,自洪武六年至洪武二十八年,首尾凡弑王氏四王,故待之)
正东偏北:
日本国(虽朝实诈,暗通奸臣胡惟庸,谋为不轨,故绝之)
正南偏东:
大琉球国(朝贡不时,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学读书,礼待甚厚)
小琉球国(不通往来,不曾朝贡)
西南:
安南国(三年一贡)
真腊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
暹罗国(朝贡如常,其国滨海)
占城国(自占城以下诸国来朝贡时,内带行商,多行谲诈,故沮之。自洪武八年沮至洪武十二年,方乃得止。其国滨海)
苏门答剌(其国滨海)
西洋国(其国滨海)
爪洼国(其国居海中)
湓亨国(其国居海中)
白花国(其国居海中)
三弗齐国(其国居海中)
渤泥国(其国居海中)
这十五个朝贡者中的绝大部分是向明朝真心诚意称臣纳贡的藩属之臣,其中最典型的当属朝鲜。
李氏朝鲜从立国之初就将事大确立为国策。
“事大”一词出自《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这是儒家礼义制度要求的大国与小国相处之道。
中华内部是讲正统的,儒家对中华的要求是讲正统,求道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事大除了在小部分乱世时有人会稍微利用一下以外,其他时间里这不是一个常规选项。
但作为中华的藩属,事大就是他们的生存之道了。
朝鲜明确事大为国策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李氏朝鲜的创始人李成桂时期。
李成桂原本是王氏高丽的一个将领,当时王氏高丽依附元朝,奉其为宗主,元朝时有制度,高丽王后必须是蒙古贵女。有一部电影叫《霜花店》,讲的就是这个时期的故事,里面宋智孝饰演的就是一个蒙古籍高丽王后。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要求将当时的铁岭卫东、西、北三面划入明朝,南面留给高丽。高丽国王据此准备攻击明朝,所以派遣李成桂为将,带领军队攻辽,李成桂吓的够呛,觉得这是去送死,所以上书国王提出“事大”。国王不同意,李成桂就只能带兵出发了,走到半路想了想:攻击明朝没胜算,回去造反有把握,那还犹豫什么?于是朝鲜版陈桥兵变就上演了。
李成桂自立之后,完全确定了对明朝的“事大”,这时期朝鲜的事大到了什么程度。“朝鲜”这个国名是明太祖选的,明太祖不赐给朝鲜国王印信,搞得李成桂只能用一颗自己刻的小木印来颁布命令。为此李成桂更是天天向明朝上书要求给自己刻一颗王印,搞得他们自己人都特感动于这种锲而不舍的事大精神(谓之“我太祖有百折不挠之毅”),但是明太祖就是不给。
朝鲜有专门负责事大的工作部门叫事大司,位列礼曹所有司之首。朝鲜世宗大王是他们民族独立的象征,他颁布了《训民正音》创制谚文,这是后来被朝鲜万民敬仰的伟大创举。可是在当时被骂的够呛,有大臣上书说:“我朝自祖宗以来, 至诚事大,一遵华制,今当同文同轨之时,创作谚文,有骇观听。……若流中国,或有非议之者,岂不有愧于事大慕华?”可见在朝鲜士大夫心目中,“事大”与“慕华”是紧密相关的,朝鲜的所作所为不能丝毫违背于中国,否则就是违背事大这项根本原则。
朝鲜依附明朝,获得明朝保护,确保国家安全。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要求朝鲜借道,以便日军“超越山海,直入于明”,遭到朝鲜的严正拒绝。丰臣秀吉遂于1592年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史称“壬辰倭乱”。朝鲜不敌日本,国王宣祖直奔中朝边境的义州,向“父母之邦”明朝求援。明神宗派大军援助朝鲜抵御日本侵略,到1598年终于驱逐全部日军。
朝鲜肃宗曾说:
“神宗皇帝于我国,有万世不忘之功矣。当壬辰板荡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则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于东征。而我国小力弱,既不能复雠雪耻,弘光南渡之后,亦漠然不知其存亡,每念至此,未尝不慨恨也。”
朝鲜通过明朝庇佑得以复国,亦将此视为“再造之恩”,更加强化。总而言之,朝鲜王朝诚心事奉明王朝,政治上朝鲜依从儒家礼仪制度,外交政策则采取朝贡方式,思想文化上归依中华文化,并接受明朝保护,这就是朝鲜王朝高举事大主义大旗的体现。
明朝灭亡之后,朝鲜在事大的原则下心不甘情不愿奉清朝为宗主国。随着时间的流逝,朝鲜对清朝的仇恨逐渐淡化,甚至在18世纪后期发展出“北学”(即学习清朝)思潮,进入19世纪以后已经心甘情愿地做清朝属国,在继续尊崇明朝的同时内心承认清朝为宗主国,接受清朝保护。进入近代以后,在英国、法国、美国等欧美列强相继叩关之时,朝鲜即以事大主义标榜,恪守“藩臣无外交”,拒绝与之通商。
不过到了清朝末年时另一种倾向出现了,那就是独立主义。当时日本迫切想要将朝鲜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所以他们暗中扶持朝鲜国内独立意愿比较强烈的激进改革人士,使其组成所谓“开化派”。而希望缓和改革的人士则组成了另外一派,即“事大党”。
当时朝鲜事大党的灵魂人物有两人,其一是闵妃,好多年前中央八套曾经引进过一部韩国电视剧叫《明成皇后》,说的就是这位闵妃。当时年纪还小,只感觉这部剧的主题就是生儿子,记忆特别深刻的是闵妃生了一个貔貅转世的儿子。还有一位灵魂人物叫袁世凯,这位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纵横睥睨的人物,何况只是个朝鲜,袁世凯在朝鲜的时候把开化党打的哭爹喊娘,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可惜最终,李氏朝鲜还是成了日本殖民地,中国近代最忠实的藩属就这么没了。
有事大的,就有自大的。
比如,日本。
明朝建立以后,因倭寇骚扰沿海一带,在明太祖统治的洪武时期,据统计有记载的倭寇入侵达44次之多,而且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洪武十四年之前,平均每年超过两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明太祖可谓殚精竭虑,绞尽脑汁。
洪武元年,他派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在沿海要地设置卫所,派兵防守,同时发国书给日本诸国(当时日本正处于分裂的“南北朝”时期)表达了自己希望与日本诸国建立睦邻友好关系,一起消灭倭寇,共享太平之福的愿望。但当时的日本幕府将军足利义诠以“倭寇乃九洲海贼所为,日本政府根本就不知道”为由予以搪塞。
明太祖于洪武二年遣行人杨载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国王良怀”取缔倭寇并向明朝朝贡。怀良亲王拘禁了使者杨载、吴文华二人,杀死其他五人,而倭寇依然横行于山东、浙江、福建一带。次年,明朝又遣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赵秩经过一番惊险的周旋和唇枪舌剑后,终于软化了怀良亲王的立场。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土特产向明朝“奉表称臣”,而且还送还了七十多个被倭寇抓去的中国人。明太祖十分高兴,在皇宫设宴款待日本来使,并赏赐了大量的财物。考虑到日本人普遍信仰佛教,朱元璋还派了八个和尚护送祖来回国。但是明太祖对当时的日本缺乏最起码的认识,他高估了怀良亲王的影响力,怀良亲王只是一个亲王而不是国王,当时日本北朝的后圆融天皇又不太重视对明关系,所以这次睦邻友好之举,也只能无疾而终了
所以自那之后倭寇势力依然很大,并不断骚扰明朝沿海一带。但同时还是有些日本九州的大名在对明朝交往,这些人多假借当时已经处于隐退状态的良怀亲王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
比较有趣的是据说在洪武十二年,有一个叫嗐哩嘛哈(或作答黒麻/答里麻)的日本使节来朝见明太祖,明太祖让他说说日本的情况,这位仁兄估计是自恃才高,居然做了一首诗暗搓搓地讽刺明朝,诗大概是这么写的:
国比中原国,人同上古人。
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银瓮篘清酒,金刀鲙紫鳞。
年年二三月,桃李自阳春。
日本人就这么一边抢劫东南沿海一边朝贡的过了好几年,直到洪武十三年,明太祖终于还是发火了,他给怀良亲王的诏书里这么说: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
明太祖没想到的是怀良亲王的回复,话说的更横: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盖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远弱之倭,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犹有不足之心,常起灭绝之意。
夫天发杀机,移星换宿。地发杀机,龙蛇走陆。人发杀机,天地反复。昔尧、舜有德,四海来宾。汤、武施仁,八方奉贡。
臣闻天朝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又闻陛下选股肱之将,起精锐之师,来侵臣境。水泽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备,岂肯跪途而奉之乎?顺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贺兰山前,聊以博戏,臣何惧哉。倘君胜臣负,且满上国之意。设臣胜君负,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讲和为上,罢战为强,免生灵之涂炭,拯黎庶之艰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国图之。”
这个表文令明太祖十分生气,但鉴于元朝征讨日本的覆辙(元朝两次征日都因遇上台风而失败,日本人因此有了个专有名词:神风),决定暂不出兵日本。
后来洪武二十年的时候,明太祖发现日本使者如瑶曾支持胡惟庸造反,暗藏火药、刀剑等兵器,试图刺杀自己时,大为光火,立即断绝了明朝与日本的关系。
在明太祖死前,决定把日本这个不庭之国也列入《皇明祖训》中规定了十五个不征之国之列。
建文帝登基之后,明朝开始与当时日本真正的统治者足利义满建立起了联系。
其实足利义满在任期间,一直非常期望同明朝进行贸易。自洪武七年起曾数次向明朝派遣使节。洪武十三年,足利义满以“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名义向明朝朝贡,要求与明朝贸易。然而明朝拒绝了室町幕府的要求,理由是明朝认为怀良亲王才是日本正统君主,而足利义满则是乱臣。因此在明太祖在位期间,明朝拒绝了同室町幕府的贸易。
在明太祖和怀良亲王打嘴仗的时候,足利义满又以“日本国准三后源道义”的名义,遣博多商人肥富、僧人祖阿赴明朝。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后来的建文帝,对于“准三后源道义”这种很非主流的称号,建文帝很好奇,于是就问这是什么意思,来使回答:
足利义满出身是源自天皇家的源氏,他在退位出家以后,法号叫作“鹿苑院天山道义”,所以才简称源道义。他署名的头衔是“准三后”,三后就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皇后,准三后是天皇赏赐给贵族的最高荣誉,表明身份仅次于三后,等同于一般皇族。所以足利义满自称“准三后源道义”。
因为明太祖还在,而且他认得是怀良亲王。所以当时并没有回复足利义满。
建文帝登基后封足利义满为“日本国王”,并要求足利义满取缔倭寇。 在使者返回日本之际,明朝发生了燕王朱棣夺位的靖难之变。
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足利义满又遣使赴明,贺册立皇太子。当时对马、壹岐一带的倭寇骚扰明朝沿岸,明成祖要求足利义满进行抓捕。义满发兵歼灭倭寇,献倭寇首领20人。 足利义满频频入贡,同时受明朝封赏,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明朝对日本颁发勘合符(一种类似存物牌的证明),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日本正式承认自己为中国的藩属国,从此之后,直到明朝灭亡,中国一直是日本的名义宗主国。
虽然在明朝时,中日双方也有实在凑合不下去的时候。比如明朝万历年间,刚刚结束了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秀吉看着身边那些哭着喊着要封地的武士同行,想瞎了心的居然要远征明朝,最终造成了壬辰倭乱。
但总体上大家也还算过得去,所谓“过得去”,说的明白一点叫眼不见为净。
明朝隆庆开关以后说的明白,东西两洋都可以去,只有一个地方不能去,就是日本,去了算通倭,直接砍头!
而此后的日本更绝,德川幕府直接连下三道锁国令,把自己外出的路基本都断绝了。
到清朝时中日之间只是保持了单纯的简单贸易联系,不再有藩属关系。
在清朝末年时,这些《皇明祖训》里的不征之国,要么已经消失,要么不再朝贡。
东亚的外交已经是另一番面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