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有你真好

对于一些人来说,游戏必不可少;对于一些人,辣是生活必需品;对于另一些人,没有手机则活不下去。何为生活的必须品(除柴米油盐外),每个人的定义不同,答案千奇百怪。于我,音乐则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小时一直到现在,在人生的重要时刻,在我心灵脆弱时,在我夜里拼搏时,在我空虚时,她陪伴着我,给我以激励,以抚慰。
小学一二年级时,家里有一台录音机,又大又长,大约有50厘米长,分三截连在一起,中间播放器,两边各有一个喇叭。那时流行播放盒式磁带。我和姐姐总喜欢两人凑在一起,将磁带放进播放器里,“星星点灯,照亮我家门……”,“……相思风雨中……”,或振奋人心或温柔的歌曲充塞在空气中,有趣至极。后来,搬家,爸爸新购置了一台DVD机,录音机便被搁置在一边了。爷爷来看望我时,住了一段时间,这个录音机成了他的专属。每天他都将他心爱的磁带放进播放器,“笃笃当当”,“咦~~”,“呀~~”的粤剧声从喇叭中传出来,爷爷一边陶醉地听着,一边摆手晃脑跟着唱。有时听久了,磁带里边黑色的磁带卡在播放器里,被旋转着拉扯裸露出来,喇叭里传出一阵阵刺耳的摩擦声。爷爷赶紧关掉播放器,拿出磁带,将食指放进磁带中间的圆孔里转动,让磁带回归原位。有时,我也乐呵着帮忙,将铅笔头插进孔里旋转,而且这样的速度更快。
大约1996年夏天,搬了新家,添置了DVD机、大音响和新电视,光碟取代了盒式磁带。只见爸爸将光碟放进DVD机里面,活动的画面和歌声便分别从电视和音响中播放出来,画面清晰;声音立体,在大厅环绕不绝。还能关闭原唱,插上麦客风,跟着大声唱和,好不威风。那时,黎明、刘德华、张学友、郭富城香港四大天王风靡一时。
升上了初中,少女心思初显,SHE、还珠、徐怀钰、孙燕姿的歌循环不断。中午在家做作业时听,午睡时也听,同学都惊讶我的睡眠质量实在太好。到了初二,姐姐介绍了一个叫做《班德瑞》的专辑给我。不同于以往听的流行歌曲,班德瑞每一首歌只有旋律,没有歌词,也没有人歌唱。但钢琴的灵动,小提琴的细腻,箫的空瑟,古筝的清灵,加上水潺潺流动的声音,小鸟的调皮的叫声,触人心弦,一颗烦躁不安的心顿感平静详和。记得有一次中午跟家人在外吃饭,趁着他们还没吃完,我便早早赶回家,打开《班德瑞》,躺在地板上,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从音响中传出来的大自然的声音。班上有一个好友,在我的安利下,成了《班德瑞》的忠实粉丝,买了不下十张光碟。
音乐,和我有着不解之缘。一次期中模拟考试,校外一家商场播放着一首纯音乐,悠扬轻快,让人心情愉悦。那一场考试,我做得格外顺利。而那一次模拟考,我得了全年级第一。
上了高中后,台湾歌手席卷大江南北。周杰伦横空出世,《双节棍》、《龙卷风》、《蜗牛》等歌曲满大街播放,同学们闲来无事便模仿起周杰伦的音调哼唱起来,hiphop随之流行。而其绯闻女友蔡依林因着他的名声,以及他为其操刀的专辑《72变》,再加上百变的造型,少女的声线,大红大紫。打着学习的旗号,问爸爸拿钱买了一部Walkman,以及周杰伦、蔡依林的盒装磁带,在课室晚自习期间、宿舍里疯狂地听起来。
后来,上了大学,宿舍里每人都装了台式电脑。酷狗,一个音乐下载软件,一家独大,几乎在每台电脑上占据重要位置。欧美的、日本的、韩国……,摇滚的、抒情的、说唱的……,各种歌曲都能够很方便快速地从上面下载,“百曲争鸣”。这些歌曲陪我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涯。特别是在期末考前两个星期争分夺秒,不分昼夜的复习期间,拼命地啃着书本,眼睛和手疲惫不堪,大脑仿佛炸裂,中场休息时听上几分钟舒缓的音乐,人似乎被注入能量,又重新振作起来。
步入社会工作后,一直保留着听音乐的习惯。只不过现在用手机,更方便了。各种app遍地开花,酷狗退下神坛,虾米音乐、QQ音乐、网易音乐闪亮登场。
忙里偷闲时,失恋时,无聊时,打开音乐,任情绪尽情释放,让音乐填满心中的空虚,一条好汉又重新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