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育
查看话题 >揭秘课外教育:乌烟瘴气的大脑开发

爆料者小D(匿名),女生,五年前毕业于广东某高校,早前任职于广东省某二线城市的培训机构。由于不堪机构毫无下限的运作,她早前离职并向我们坦述了「培训机构的内幕」。
此培训机构由5个人组成,已包含所有「老师」、经理、行政人员。

机构老板:钢材市场老板
特性:多金多人脉
一家打着响亮招牌的机构,是由一个从事钢铁行业多年的老板主持的。钢铁老板混迹于本城市多年,积累了不少人脉,也和某些小学、中学甚至高校的领导有来往,所以看中了教育市场,于2017年开始开设以儿童课外教育为主的培训机构。
此外,另外4人分别是:经理,某摄影协会头目,每天上班4小时;财务,负责账目;行政(小D的职位),负责公司的日常运作和课程安排;美工,负责所有的宣传和教材编排。同时,他们还有一个共同身份—「老师」。
此培训机构开设:编程、电子竞技、舞蹈、体育、木工、手工等各种名为开发儿童多种潜能的课程。由于刚起步生源有限,为了控制成本,谁来做老师呢?财务,负责手工课和舞蹈课;美工,负责篮球课、木工课;行政小D呢?负责编程课及电子竞技课。
「我本来在大学是学文科的。公司说编程课现在很火,就开设了。而公司其他人年纪较大,只能由我顶硬上(做编程老师),他们认为我年轻比较容易学会。」小D表示,之前从未接触编程,过去也没有相关兴趣。
「当然没有太大兴趣啊,但请不到老师,学生来了,钱收了,总要有人做老师啊。而且,其实这些给小孩上课的内容都是很简单的,也没什么系统。」
电子竞技课是什么回事?「老板从在高校工作的朋友那里听说,高校准备开设电子竞技专业,所以就想吃头淡汤(做第一批进军行业的人),从小学生里推广。让家长为以后考大学做准备。」小D无奈摇头,「但好像现在小学生家长还不是那么接受,所以为了增加招生,机构想把它改个称呼,叫戒网瘾课程。」
为什么电子竞技课成了戒网瘾课?「因为老板认为是一回事,电子竞技本来就是一个枯燥的过程,每天进行8小时的训练,疯狂地对着电脑打打打。最终打着打着,那些沉迷游戏的学生可能就打怕了。」
小D说,现在老板也把她派去做「电子竞技」课的老师,所以她现在要学打各种游戏。是的,小D是一名从没打过竞技游戏的女生。
「可怕的是,由于老板有中小学的人脉,我们这些机构还可能直接进校园推广。」就在我们感叹不可思议的同时,小D继续说着「二线城市管这些没那么严格,之前的教育机构都是这样直接进公立学校的。他们可能没任何资质的老师,课程安排也就我们这些人安排的,我们也就上网抄抄别人的教材课程。」
「不过我听说一些一线城市也有这些现象的,可能老板人脉更广吧。一线城市现在不是很多私立学校吗?」小D补上,「我相信我们不是偶然个案。」
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课外培训?
1982年12月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章明确提出: 「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民办教育开始发展,以文化补习班、技能培训机构等形式的非学历教育的萌生为主要表现,民办教育大发展也由此拉开序幕。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此时,北京市出现了第一批16所民办中小幼学校、一大批教育辅导机构、网络学校以及各种满足人们需求的教育形式。同年,俞敏洪创建北京新东方学校,2001年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成立。在新东方迅速成长的初期,正是低价优质的大班课,为新东方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北上广深70%学生参加课外培训
现在的课外教育,比我们想象中火得多。北上广深70%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培训机构鱼龙混杂。我国辅导教育行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至今,行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课外辅导,成为许多家长和学生购买教育服务的重要选择。
「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每年还在增长。以2014年为例,我国参加课外辅导的学生约占全体在校学生总数的36.7%,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更是高达70%。」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分析。

从2010年开始,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公众对于教育文化类产品的消费需求保持旺盛,消费意愿也日益高涨,面向文化教育娱乐类的支出逐渐成为家庭消费日益重要的方向。
庞大的中小学生在校规模,也支撑起了我国课外辅导行业规模庞大的用户群。报告分析,「从2015年开始小学在校生人数重新攀升,加之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将在未来一段时间迎来持续增长。再加上目前中小学阶段1.8亿至2亿左右的在校生人数,构成了我国课外辅导行业规模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随着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今后每年或新增 300-800 万新生婴儿,专家预测最早因「全面二孩」政策出生的儿童将在 2019 年到达入学年龄,2019 年至 2021 年间新增的学前教育适 龄儿童数量将呈现首个「峰值」。
培训课老师年收入200多万
据新华社报道,今年二月诸葛学堂发布的一则「征婚!大语文老师!年收入155-240万!高!富!帅」的帖子显示,这位老师税后年薪超过百万元,还不包括任何期权、股权及奖金等,令人瞠目。
补课花掉全家一半收入
「年轻时不理解为什么孩子要花这么多钱,自从补课后才明白。」儿子就读高一的胡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一对三补数学或英语两个半小时至少1000元,大课200多元,每个月都要上万的补课费。」她说, 一开始在陪孩子补课间隙还去咖啡馆坐坐,后来变成连杯奶茶也舍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简了自己的开销,全力以赴供孩子。」

沈阳的张女士最近给小学五年级的女儿报了一个国学班。学费一年1.6万元,一次性交清,每周两个半小时,如果因自身原因缺课费用不退。张女士说,现在「国学热」,这个班在沈阳小有名气,尽管费用昂贵,家长还是趋之若鹜,托了人,还得通过入门考试才报上了名。除了国学,周末、假期的补课内容还包括奥数、英语、声乐、美术、羽毛球……每年各种补课费用约6万元。
爸妈当年的课外培训班
90年代的课外培训班,并不是很多人参与。1991年参加高考的陈女士介绍,那时高考复习没有「开小灶」的意识,所以社会上并没有铺天盖地的补习班,只是刚好她表哥是中学教师,所以偶尔会请他帮忙辅导,「我高考还真没怎么花过钱」。

不同的是,1995年参加高考的王先生,则记得花了一些钱。到这个时候,高考越来越受到重视,学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周末、假期补课便应运而生。他记得,高三时学校补课,交过80元的补课费,「学校印制资料的费用也交过一些,但是都没有超过100元的,就是交的频率有点高。」
花了钱,孩子真的赢在起跑线?
培训补习套路深。如小D的机构,现在大部分机构为了降低成本,请那些刚出学校的大学生甚至是学校里的大学生来做兼职,毕竟这样来钱才快,一节课收学生100元到500元不等,付给老师40元到100元,中间的差价可想而知。在校大生这些人并非学历不行,解题能力还是可以的。
但教学不是做题,会做而不会讲是大多数在校学生的硬伤,毕竟讲课的经验是需要长期的教学积累。这些所谓的「老师」对教材缺乏整体理解,不熟悉教材的重点内容,这也是很多孩子在机构补习了,但成绩却提不高的原因。花了钱,却没多大效果。

包装老师、推一对一课程:培训机构收费有套路利润可达40%。因为家长对「名师」特别依赖,而名师通常在学校任务都很繁重,兼职的时间很不稳定。于是,机构开始自己培养「名师」。据了解,为达到宣传目的,培训机构会对老师身份进行包装,一些刚从普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会被包装成某知名重点高校毕业,或者是附近重点中学的学科老师。


高价兴趣班师资良莠不齐,收费雾里看花。 海口市民何益森送孩子参加英语口才班半年多,直到现在他孩子的英语发音还是不标准。「本来是由一个美国教师教的,结果这个教师只上了两节课就走了,换成了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教,一个懂英语的朋友说这个老师发音不标准,因此造成孩子发音也不准确。」何先生表示,后来他再没有让孩子在这家英语机构继续学习。

现在的兴趣班琳琅满目:英语俱乐部、乐高大脑开发、编程深度开发大脑、电子竞技俱乐部等。但坑在哪里?很可能,一个略懂英文的中东人,就是你孩子美若其名的「全美语」培训老师;乐高大脑开发老师,也就一个摄影协会老资历头目;编程课老师,也可能是一个从未学习编程的,只懂得计算的行政人员;电子竞技老师?可能会是一个昨天才学会打游戏的文科生。
谁背这个锅?
最在意孩子的是家长。乌烟瘴气的乱状下,背锅的只有家长和孩子。缺乏有效的监控,缺乏「良心」的课外教育,这锅还能谁背?我们如何才能建立出「良心」的课外教育系统?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资料:
1.《北上广深70%学生参加课外辅导 培训机构鱼龙混杂》,中国新闻网
2.《课外班花掉全家一半收入 补课老师年收入200万》,荆楚网
3. 《补课补营养租房陪考 40年 中国家庭高考开销增加》,凤凰网
4. 《包装老师、推一对一课程》,重庆晨报
5. 《高价兴趣班师资良莠不齐》,海南日报
6. 《芬兰孩子疯狂上课外班的背后》,学院君

彩蛋:在这里,想分享一下芬兰的课外培训课程的例子。
很多人羡慕芬兰孩子下午3点钟放学,「很闲」,其实不然。课业虽然不重,但很杂,大脑需要不断切换。根据我们查阅的资料,从2016年9月开始,芬兰的中小学课程总共开设222门,内容涉及芬兰语和芬兰文学、瑞典语和瑞典文学、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体育、健康、音乐、艺术、外语、家政、环境学、社会学、公民教育、手工制作、宗教和伦理等各个领域。
放学虽然较早,但课后兴趣班多,忙碌程度堪比中国孩子。芬兰权威媒体《赫尔辛基报》对20000名芬兰家长的调查显示,芬兰父母最在意孩子这两件事——培养兴趣爱好、运动能力。因此,在芬兰,宝宝4个月去音乐班,5、6个月去游泳班,非常常见。而且,芬兰也有「全民热」的社会实践活动,几乎每个孩子都要参加。比如芬兰孩子从4岁到19岁,必须修满1300个小时基础建筑课。低年级时,拿着积木“盖房子”,高年级时,组队为城市规划出谋划策。
再比如职业启蒙。芬兰孩子从小学起就要上「教育与职业辅导课」,学会观察和了解自己身边出现的各种行业,认识各个工作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在6年级、9年级这两个成长的关键时间点,当我们的孩子可能在忙着小升初和中考的时候,芬兰孩子就要积极筹备,参与一场名为「Me & My City」的深度职业启蒙活动——在15-20家企业或者公共服务平台(银行、邮政等)共70多种职业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深入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