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剧本的1/2叙诡
最好的写作状态是:为了一个人物,写出一个故事。
最坏的写作状态是:为了一个点子,硬编一段剧情。
这一篇真是写得我自己都傻掉了。。。权当胡诌一通作为这个点子的载体得了,万一哪天想起还可以捡起来重新利用嘛。
第一幕:
(室友A,室友B,主角小陈上场)
室友A:听说了吗?学校里有个变态,往别人书包里和水杯里放石楠花。
室友B:卧槽,这么恐怖的吗?
小陈:石楠花是什么?
室友A:天呐,你不知道?就教学楼前味道很销魂那个花。
小陈:啊?我感冒了,闻不出来。
室友B:唉,这样吧,反正闲的无聊,我们来把这个人揪出来吧。
小陈:算了吧,多无聊啊。而且你怎么抓,查监控啊。
室友A:唉,你们看这是啥。
(拿出小陈的玻璃杯,里面泡着一朵石楠花。)
“噗,你们这剧本自己写的么,什么鬼剧情。”台下的老师说道。
“啊,对。”陈悠敷衍地回答,一边看着手表,才上课几分钟。
学期末的英语口语测试,要求是排演一场八分钟以上的话剧,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发音和表演给分。
好在陈悠前两天脚崴了,勉强逃过一劫。
第二幕:
(室友A,室友B上场,两人翻转手上的纸牌。室友A纸牌背面写着“采访者”,室友B纸牌背面写着“被采访者”。)
“这个纸牌代表角色转换,翻倒哪一面就代表他现在演的角色是谁。”陈悠解释说。
老师点点头:“这么寒酸的吗。那边那个同学,戴个围巾就当做另一个人用了吗。”
“没办法,人员不够,只能一人分饰多角了。”
采访者:同学你好,我是学校校报的记者,请问我可以就“石楠花事件”采访一下你么。
被采访者:啊,可以。你想知道什么。
采访者:就是你的书包里有石楠花这件事。
被采访者:好的,记得到时候要用化名。
采访者:了解,了解。
被采访者:那一天是早上第一节课,我醒的很早,赶去教室睡觉。没想到,睡醒过来准备喝口水,就发现杯子里泡着一朵花。
采访者:所以,你觉得是趁你上课睡着了放得么。
被采访者:不可能,我一到教室就趴下了,书包都没开过,水杯也没拿出来。
采访者:那是在宿舍的时候被室友放的么。
被采访者:我不知道,但是把石楠花带进宿舍不太可能,味道太明显,不好隐藏。
采访者:所以是在教室的可能性更高吧。教学楼前就是石楠树,藏起来的石楠花不会因为味道被人发现。
(采访者翻牌子:室友A,被采访者翻牌子:室友B,小陈上场。)
老师左手扶额,似乎觉得表演很糟糕的样子。“我说你们就不能选个经典剧本糊弄一下我么。我好歹还能知道你们在干什么。”
“这个难道不能吗?”陈悠不解。
“你们演技又烂,发音又不准,话都说不太利索。我怎么知道在搞啥。”
陈悠不知道说什么,默默看着手表。
小陈(递回手机):这就是校报的内容么,我还没看过校报呢。
室友A:怎么样,是不是很刺激。
小陈:这个采访就这么结束了,那个变态是谁,事情又是怎么结束的呀。
室友A:还没结束啊,所以会有针对这个事件的后续报道。
小陈:所以你想让我干啥。你不是校报记者吗?
室友A:想不想一起去查查究竟是谁搞的恶作剧。
小陈:查?怎么查?
室友A:经过我们的观察。这个人采石楠花一般都是在教学楼正门前那棵树,而且,极有可能是在每天晚上。
小陈:晚上?不来。
室友A:你都不想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小陈:不想。
室友A:这个人可是很在意你的样子呢。
(从小陈书包里拿出水杯。又是一朵石楠花。)
陈悠撇了一眼老师,他看起来已经放弃理解现场了。
-基本目的是达到了,至少这样子,小组里的人都能混个及格。陈悠心想,然后继续把玩手表。
第三幕:
(晚上,教学楼前,小陈上场,室友B上场,室友A换上新牌子:神秘人)
老师扭过头看着陈悠:“这又是个啥,一人分饰几角了?”
陈悠赶紧解释:“人员不够,人员不够,你要理解。”
小陈(拿出手机):“这傻子怎么一直找不到人。”
室友B站在一旁。拿出手机,装作打电话。
小陈:在哪?
室友B:还在厕所。待会我从另一边监视,我穿黑衣服,戴围巾,别认错了。
小陈:好,知道了。
(神秘人上场,拿着石楠花弯腰从小陈前走过。)
小陈:前面的,站住。
(室友B回头,小陈追着神秘人退场。)
“停!”老师看来终于忍不下去了。“时间到了。完全,完全,不知所云。”
“好吧,超时了,没办法。”陈悠语气平淡地说。
他看了看表,时间卡的刚好。
“不过我还是把没完的剧情补一下吧。”
“说吧。那个放石楠花的变态是怎么回事。”
“先提醒一下,根据现在的剧情就已经能知道全部事件经过了。”陈悠说。
见老师没有说什么,陈悠继续道:
“额,我们还是稍微讲点逻辑吧。比如从那个采访开始谈。”
“随你。”老师一脸无所谓的样子。
“采访里给的信息很明显了,石楠花不可能是上课期间放的,也不可能是在宿舍时放的。”
“所以是走在路上被放进去的?”
“怎么可能。”
“所以石楠花不可能被放进去啊。意思就是,这个采访明显有造假或者夸大其事的嫌疑。”
(短暂沉默)
陈悠:其实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给出来了。整场戏剧中,一人分饰两角三角的部分,都是刻意设计的。
老师:怎么说?
陈悠:第一幕,室友A和室友B,没有任何问题。第二幕,室友A饰采访者,室友B饰被采访者,代表整场采访都是他们两人自导自演的。第三幕,室友A分饰神秘人,是说他本来就是神秘人。所有事情就都解释通了。
老师:就这样了?那他们做这些是为什么啊?
陈悠:室友A是校报记者,这个恶作剧可以作为校园新闻啊。
老师:就为了制造新闻就在全校范围搞恶作剧么?
陈悠:怎么会是全校范围呢?石楠花事件是由室友A和B告诉主角的,而且校报的采访也就是这两人搞的。所以完全可以是凭空捏造出的猎奇新闻。
老师:那第三幕戏又是为了什么。
陈悠:那就是后续报道,关于石楠花恶作剧的调查过程。就这样一个凭空创造的恶作剧就水了两期稿子。多好啊。
-“老师”站起身说道:“好吧好吧,今天就到这儿,其他事以后再说。”
-陈悠也放下了“崴伤的脚”,站了起来。“大家记得回去把自己负责部分的台词翻译成英文。明天再整合一下完善剧情。”
尾声(扯犊子)
等众人都散的差不多时,陈悠才一边走出教学楼一边松了口气。
这才是他想出的剧本,一个剧中剧的故事。
教学楼外不知何时又下起雨了,陈悠撑开伞没走几步就感觉身体不受控制地颤抖,天气越来越冷了。
陈悠呼出的气也变成了悬浮的白气。教学楼前的石楠树树叶还算茂盛,只是陈悠还没见过它开花的样子。
陈悠回忆整个剧本的情节,其实在他自己看来都觉得敷衍得要命。但确实最符合他目的的剧本。
把自己设定为和老师对话的角色,一来可以背对观众席,不用尬演。而且,陈悠拥有最多的台词数量,也会让其他人觉得是他揽下了重活,避免了其他人与他交换角色的可能性。
就这样,陈悠完美地一手操纵了整场话剧,把自己不擅长的事完全杜绝。
而对于其他人呢?作为剧中剧,再尴尬的演技也能借口说是为了演出效果,简单说来,也就是把尬演说成是假装尬演了。
陈悠想着,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为什么自己总是在简单的事情上思考这么多东西。
啊,这是不是也算一种叙诡呢。走到路上,陈悠突然想到。这个作中作叙诡,我是否给出了一些提示和伏笔?
大概有吧。“通过发音和表演给分”,而“陈悠”因为脚伤无法参加,再加上陈悠“每个人都能混个分数”的心理描写,大致上暗示了“陈悠”与老师的对话也属于表演的范畴。
既然是剧本的话,也就只有心理描写才是真的“戏外部分”了。
想来想去发现,谜面的解答,似乎已经比谜面本身都还要复杂了呀。
陈悠脸上露出了自己都察觉不到的微妙表情。
果然,生活胜过一切叙述性诡计。
啊,好像有事情忘了。
陈悠一看手表,果然,计时忘了关。陈悠赶忙按下开关。
十三分三十秒,去掉五分钟左右的走路时间,应该是八分钟多点,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