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琪官 打卡+《忏悔录》+让 雅克 卢梭+4.5分 从秋天读到冬天,总算把上下两本都读完,如果还是以前,必然是读到哪里一句话有感触就摘抄下来,下面附上评论,不过这种事情,还是没有坚持的下来。 忏悔录,同样的是想起沉思录,不过一个出自两千年前国王,一个是十八世纪的钟表匠人的儿子,背景不同,出生不同,写法也不同。 1.翻译 翻译还行,还是原文好一点可能,感触一定不一样,里面充斥着大量情感色彩的词语,中文写不出来。看过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名利场》的英文,虽用词简单,但很多语句也可以做到读后回味。文字很拖拉,很多很多的心理描写。 2.成长环境的影响 父母相爱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亲的坚韧,母亲的温柔,教养,才学,阅读给孩子的影响,虽然介绍作者说是来源于钟表匠而非像伏尔泰孟德斯鸠那样资本家富裕家庭想做对比,我开始还以为真是。 环境给孩子的影响,在田园长大,第一份友谊,第一次虚荣心,第一次被人冤枉,第一次性启蒙,当你老了,回归本源,原来这些深藏于内心,作者真的是一个极为脆弱,敏感没有安全感之人。母亲很早去世,导致对华伦夫人这种亲情和爱情同时存在的半“乱伦”的情感,健康情况长时间困扰作者,影响他的正常生活(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感情生活),读到第二本下部份才开始讲述他的几次被放逐,被朋友误会而被赶出住所,被社会不容而下令逐出国家,被国家利用邀请入住却是极其简陋的环境,可怜。 3.唯一的女人 戴莱丝可能是唯一一直陪伴在作者身边的女人,忘记了,书里说她是一个仆人?作者当时对于能完全信任感情的向往,作者一生有并且好色,与多位女性来往,需要如戴莱丝一样的女人,既掌控不到,又能照顾她给予他无私的爱,而作者只需要付出金钱养活他们就能让她感恩戴德。毕竟似乎当时一个有名望的女人是可以正大光明交往不同人的?不得不感叹一句,当时资本家世界真是和我们很不一样了。 华伦夫人对作者的再造之恩,但是因为后期不再“偏爱作者”,后来华伦夫人落魄来找卢梭,而卢梭连华伦夫人面都不见,只让戴莱丝接待她。另外一件卢梭让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将几个孩子(3个还是5个,有一个号码可以寻找,然而后来一位夫人帮忙寻找也未找到)全部送到育婴堂,在书中也是觉得理所当然,因为怕给不了更好的生活等等,戴莱丝连留下自己孩子的权利都没有。 4.安静的生活向往 作者反复强调过对安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衣食无忧,每天能够散步,时常几个朋友来往,这样的生活与上层生活是格格不入的。然而,其实一部分原因是他的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过那种酒醉金迷的生活,当时社会对于他的隐居是看戏的,那么后来作者的坚持,是真的喜欢还是与社会中嘲笑他的人对抗谁又知道呢?更何况他作为一个靠笔吃饭的人,身体状况又不好,田园生活的舒适,而且还能因为坚持得到社会称赞,又有什么不好的??? 读《瓦尔登湖》是大一,那时候流行一个词是培养自己的孤独感,就像《托斯卡纳艳阳下》女主在自己的小屋门口喝着红酒,左眼换右眼的自己和自己玩。现在在看,梭罗可能是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了,如果说是描写景色,印象中最好的可能是《雪国》? 5.时势造英雄 卢梭死后十一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思想家,是能让自己死后的精神意志残留于每一本书中,作者在当时的社会敢于《写出社会契约论》,就像现在的社会敢于违背主流思想一样,值得敬佩。 6.与红楼梦的一些想法 卢梭十年忏悔录不幸从社会名人到政府驱逐的“罪人”,曹雪芹从奢华到贫困十年红楼梦,同样颠沛流离中写下,然而两者不一样的太多,曹雪芹无望再踏入官僚阶层,写出来大家族所有的龌龊和奢靡,忏悔录毕竟是自己的传记,作者让后人在他死后评判他,虽然看得出作者很多很多很多因为自己敏感脆弱而为自己辩解的话,但是身体不好颠沛流离中写下这些的作者,就这样吧。但是看他的描写,再想起《瓦尔登湖》,瓦尔登湖是大一看的,那时候觉得这本书真是教会了自己一种孤独感,然而现在体会再深一些,他可能就变成了为了写自然而自然。 6.华伦夫人对他的再造之恩 5.时势造英雄 卢梭死后十一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所以思想家,是能让自己死后的精神意志残留于每一本书中的。 6.与红楼梦 卢梭十年忏悔录不幸从社会名人到政府驱逐的“罪人”,曹雪芹十年红楼梦从奢华到贫困,然不是所有都能称之经典。 梭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