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到底哪里“香”?
查看话题 >大幕已开,为我而来——从香港“戏曲中心”到“关公驾到”,说说中西融合那点事
初见它,是在飞驰的的士上。
一瞥而过,过目不忘——现代感极强的金属,筑成将要拉开的传统帷幕,像舞台、像灯笼、背靠高耸入云的ICC,相邻银龙盘旋的西九高铁站,白昼里发光,大有时空交融的永恒之感。
后来才知道,这是即将开幕的香港“戏曲中心”,与那拉开的帷幕、那赠人想象的银色灯笼完美契合。
2019年第一周,我再为持续关注的它而来。“戏曲中心”最吸引人的,是这惊艳设计、更是它在“中西融合”里,发出“我是主角”的坚定声音。


【大幕拉开,我是主角】
其实“戏曲中心”的走红,并不是因为设计,而归功于它有趣的译名“Xiqu Centre”。
众所周知,在香港自有一种“粤语式”翻译,点心译成“dim sum”、饮茶译成“yum cha”等。
在译名上,若立足于“本土化”,落地香港的戏曲中心的音译为何不用粤语“Hei keh”而用汉语拼音“Xiqu”?若立足于“国际化”,京剧的翻译是“Beijing opera”,为何戏曲中心不译为“Chinese opera”或者“Chinese Traditional theatre centre”?
关于这个争论,笔者有幸在2018年底在港听过一场关于“戏曲中心”起源的论述,得知粤剧名伶阮兆辉先生立法会上的一场舌战群儒——老先生的思路很清晰:戏曲千年历史,唱词遍及中国三百方言(不止用粤语),“xiqu”是对神州大地的尊敬。而“Opera”则特指西方歌剧,中国戏曲并非在中国的“西方歌剧”,“xiqu”更能还原戏曲的文化特色。
“戏曲中心”的译名背后,是对戏曲文化的准确呈现。“我是主角”——不仅用“地方特色”来凸显自己、不再用“西方视角”来定位自己,文化发展,不能自私,却要自立。吹拉奏唱、水袖飞舞,粤语、吴腔、都是“xiqu”与opera全然不同的美。
“我是主角”的决心不止在译名,更在对设计的选择上。四项被放弃的案例中,华丽现代感皆具,但论及融合“戏曲故事”,则现在这款设计优势尽显——戏台灯笼、戏曲大幕、天圆地方,皆是中国故事的无尽想象。建筑内核大显“主角之风”,而建设上,戏曲中心则向世界“拉开大幕”——内外部结构、用料源自西方,打造静态中的“动态”感,在幻彩香江上、维港月光下,向全世界“拉开帷幕”,唱一台中国戏曲。


【大幕拉开,才有精彩】
香港是饱受西方文化浸染的城市,但在这个看似“崇洋媚外”的地方,却有着“中西融合”的最高境界——中西融合,不失本色,更有特色。
这样的境界可以在诸如“戏曲中心”的大舞台上,也在随处可见的小细节里。此番旅行再探“大馆”,在这座被活化的殖民时期中区警署里,“关公驾到”主题展让人印象颇深。
展览由“关公”带路,阐述“关公信仰”的传播、应用、变化。义薄云天的关羽大人坐上叮叮车、拿剪刀、操秤砣,从历史走进庙堂、走进人家、走进电影、走进戏曲,经历了西学东渐、经历了中国崛起,再走进西方人的画里、书里。
展览手段则向西方“大幕敞开”,用各种科学图表、曲线、星图、融合西方油画、漫画。关公身上,是拿破仑的勇猛、果敢,是蜘蛛侠的仗义,形象立体、直观,西方人更易理解,知识量远超一堂历史课。(笔者有幸于此骑上关大侠的宝马,于江湖驰骋一番!文末有图为证)
中区警署里,对“公平与正义”的追求本就是“仁义忠勇”传统美德跨越时间、地域的传承。红脸关大侠,自然而然地生于中国,走向世界。









【大幕拉开,为我而来】
从闭关锁国到现在,“大幕拉开”大概有三个阶段,先是大幕紧锁,自我幻想,自我标榜。再是大幕洞开,万物皆来,不知所求。三则是大幕拉开,我是主角,邀你起舞,成就精彩。笔者之所以对香港情有独钟,大概是觉得在这争分夺秒、文化多元的现代都市里,总能呈现“中西融合”的最佳形态。
他们“冬至大过年”,他们也“圣诞十二月”,在浓厚的圣诞气氛里,也不忘为关羽大侠披上一身过节装,莞尔一笑中,是中西双方对幸福、团圆的共同初衷。相对于闹了一阵子的谣传“抵制洋节”,这些幸福的时光反而更显珍贵。
中西文化,本就不是二元对立的文化,毫无根据的“抵制”是最原始笨拙的表现。当孩子拿到包住礼物的袜子、当一家人在圣诞树旁吃甜蜜的汤圆,当你跟恋人牵手靠着沙发品尝Hermes包装的月饼——拉开大幕,中西融合,“小孙能笑长能歌”“天涯共此时”“美人尽如月”字字句句在眼前。
一个国家的文化大概跟人一样,敢立在舞台之上,有与人共舞的气度,为人伴舞的从容,更有领舞的自信和冲动。
大幕已开,这个时代,我已不再害怕地把你推出门外。我是主角,我邀你来,你将为我而来——这次,请跟着我的节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