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其实是个官二代,为什么会越活越穷?
杜甫的人生际遇,大致可用”悲苦“来概括。
然而,这是站在世俗角度,是以个人的短暂一生来衡量。
倘若视野放宽点,放远点,杜甫远比千万人活得长久。
他的名字,他的精神,他的诗歌,一千多来年广泛传颂,不难预料,只要人类存在,这种传颂还将继续。
但是,如果认为杜甫一生都与穷苦纠缠不清,却不合实际。
实际上,杜甫的苦愁,很大程度上,是他自愿,或者说性情导致的结果。
杜甫在十九至二十四岁时,曾经在全国各地漫游,相当于现在的游学。
这应该是杜甫一段颇为惬意的经历, 没有家庭的负担,没有金钱的牵绊, 有的是神童的赞誉,家里的支持。

杜甫的出身,其实相当显赫,其祖上,最有名的是西晋时期,曾经担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职的杜预。
至杜甫一代,近亲远戚虽不是达官贵人,但也都担任小职,比之平民生活经济水平,还是绰绰有余。
比如,杜甫曾祖父杜审言是五品上阶的著作郎,父亲杜闲曾担任奉天县县令。
换在今天,一个县长的儿子,没有好工作、好差使,难以想象。
在家庭的资助下,我们年轻的诗人四处游玩,学会一件让他后半生又爱又恨的事:喝酒。
喝酒让他诗意大发,文如泉涌,同时也摧残他羸弱的身体,老年患上了疟疾、痛风、肺病等 疾病。
这一时期,杜甫渡过黄河,对唐帝国的东南沿岸作了广泛游历,其中包括苏州、杭州、越州、台州等地的名胜古迹。
他甚至还打算雇一条小船,希望能到日本去看一看。
有趣的是,身处美女如云的江南水乡,年轻的杜甫却没有学会泡妞。
诗人四处留情已是常态,所以,当我们伟大的诗人杜甫,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妻子不离不弃,不能不让人肃然起敬。

这一时期,杜甫留下的诗歌极少,仅存的是一首小诗:《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轻,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
但是,杜甫真的就是越活越穷。这个时候,我们又要敬佩杜甫的夫人了。
杜甫先是把本该属于他的职位让给了弟弟,接着又拒绝接受朝廷指派的职务。
后来在四川慢慢积累起来的家产,又不知什么原因,全都拱手送人,自己携家带子,以舟为家,四处漂泊。
倘若杜甫是个善于钻营的人,凭借祖上资源及自身才华,定会混得不错。
偏偏我们这位大诗人甘愿放弃碌碌营营的生活,一门心思要为朝廷做贡献,无奈投抱无门。
作家生活越是充满苦难,作品越是打动人心,这似乎已成写作界定律。
杜甫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但唯其如此,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爱国诗人,是如何置自身苦难不顾,天天惦记着祖国的安危,国土的完整。
除了诗歌艺术达到浑融之境,杜甫更因其人格的伟大,受到后人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