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课:相应部47.念住相应13经.《纯陀经》
相应部47.念住相应13经.《纯陀经》
主讲:JK
老师:我们今天学习《纯陀经》,它是南传相应部的一个经,相应部相当于我们的杂阿含,那么,这部经讲了什么内容呢?
相应部47相应13经/纯陀经(念住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看下这个经的名称和分类:相应,就是指把属于一类的、相似的内容,都放在一起,所以,相应部的经,都是很小的经,而且数量很多,如果不这样归类呢,就会杂乱无章。
那么,大家看这里“念住相应”,就是说,这个经是属于讲四念处的,四念处也叫作四念住,把讲四念住的经都编辑在一起,叫作“念住相应”,那么,这个经,讲了四念住的什么内容呢?
我们看第一段经文: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当时,生病、痛苦、重病的尊者舍利弗住在摩揭陀国的那罗迦村,而纯陀沙弥为尊者舍利弗的侍者。
由于南传的经文,庄春江居士的版本,都是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所以比较好理解,还有个版本,是日本元亨寺翻译的,都是古汉语。
这段就是讲:舍利弗得了重病,他的侍者是一个叫作纯陀的沙弥,在照顾他。
那时,尊者舍利弗因病般涅槃了。
那时,纯陀沙弥拿了尊者舍利弗的鉢与僧衣后,到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去见尊者阿难。抵达后,向尊者阿难问讯,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纯陀沙弥对尊者阿难这麽说:“舍利弗得了重病,然后去世了。”
这个时间,大概是在佛陀入涅槃之前的半年左右,舍利弗去世不久,目犍连尊者也去世了,舍利弗去世后,侍者纯陀沙弥,需要把他的衣服和钵交给僧团处理。
因为,新受戒的比丘还需要这衣服和钵,那个时候就是这样的,衣服和钵都是不扔的,这个人去世了,新来的比丘接着穿。同时,由于舍利弗是僧团中享有威望的教导者。
据说,在僧团里,除了佛陀之外,他讲法的次数是最多的,经常帮助佛陀教授比丘,所以,他的地位在僧团里,是仅次于佛陀的。
那么,他去世这件事呢,是重大的事情,所以,纯陀需要把这件事儿,告诉佛陀的侍者阿难,这就等于是通知了僧。
所以,纯陀就拿着舍利弗的僧衣和钵去找了阿难。阿难认为事件太重大,应该让纯陀去佛陀面前亲自禀报,于是就领着他到了佛陀的住所。
看下段经文:
“「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这是他的鉢与僧衣。」
「纯陀学友!这是一个应该去见世尊的谈论主题,来!纯陀学友!让我们去见世尊。抵达后,告诉世尊这件事。」
「是的,大德!」纯陀沙弥回答尊者阿难。”
这段就是刚才讲的意思,看下段经文:
“那时,尊者阿难与纯陀沙弥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阿难对世尊这麽说:
「大德!这位纯陀沙弥对我这麽说:『大德!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这是他的鉢与僧衣。』大德!听到『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后,我的身体就像被麻醉了一样,我不辨方向,法对我也不清楚了。」”
大家注意这一句:“大德!听到『尊者舍利弗已般涅槃了』后,我的身体就像被麻醉了一样,我不辨方向,法对我也不清楚了。」”
阿难向佛陀禀报舍利弗的死讯时,告诉佛陀说:当我听到“舍利弗已经入涅槃”的消息时,我的身体僵硬了,无法动弹,东南西北也搞不清了,大脑一片空白,好像连什么是佛法我都搞不清了。
这是阿难听到舍利弗死讯后的反应,你们看懂这句话了吗?
也就是说,阿难听到舍利弗的死讯后,精神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反应,这是一个噩耗,这个反应是严重的,因为此时,阿难已经证悟了初果,他居然说自己“好像什么是佛法都搞不清了”。
当然,初果圣人不可能搞不清佛法,这是向佛陀形容他当时的状态。为什么阿难会有这样的反应呢?因为,僧团里大多数比丘,包括阿难自己,都曾经接受过舍利弗的教导,舍利弗尊者,对于大多数比丘来说,就像老师一样,所以,阿难才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看佛陀是如何回答他的:
“「为什麽呢?阿难!舍利弗带走你的戒蕴后般涅槃,或带走定蕴后般涅槃,或带走慧蕴后般涅槃,或带走解脱蕴后般涅槃,或带走解脱智见蕴后般涅槃吗?」”
这里有个词,汉传佛教叫作“五分法身”,南传叫作“五种法蕴”,身和蕴,是一个意思,都是种类的意思。汉传讲,五分法身只有无学圣者才有,而南传讲,初果以上圣者就具备五种出世间法的蕴,这是区别。
这五种法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圣者具有的戒定慧,这个不用讲了,其实就是出世间的八正道,也就是圣道,这不是凡夫的戒定慧;解脱,应该就是指道智能够断除应断的烦恼;解脱知见,就是指这位圣者知道自己断除了哪些烦恼。解脱知见,放在十六观智里讲,就是最后一个观智,叫什么来着?
省察智。
十六观智里,省察智是最后一个,道、果、省察三个观智,都不是凡夫的观智了,证悟道果后,会观察自己断了哪些烦恼,证了什么果位,就是省察智,也就是这里的“解脱知见”。
戒定慧就不讲了,容易理解。解脱和解脱知见,搞清楚,五种法蕴就搞清楚了。简单的说,就是指圣者具备的五种功德了。
甲:老师,是不是解脱智见啊?
老师:智通知,叫作解脱智见应该也是可以的,不知道有没有人这样翻译。
解脱知见,是倒装句,意思是:知见解脱。知见(了解)自己的解脱这件事。
比如,知道自己证初果了,断了三种烦恼了,这是初果的解脱知见;比如,知道自己证四果了,断了所有的烦恼了,我生已尽,不受后有了,这是四果的解脱知见。
以前的经文里不是有: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阿含经里有这样的话。
好了,关于五种法蕴就讲到这里。
我们看佛陀这句话:
“「为什麽呢?阿难!舍利弗带走你的戒蕴后般涅槃,或带走定蕴后般涅槃,或带走慧蕴后般涅槃,或带走解脱蕴后般涅槃,或带走解脱智见蕴后般涅槃吗?」”
佛陀就问阿难:你为什么会那样子呢?那么的失魂落魄?难道舍利弗去世了,他把你的初果的戒定慧功德也都带走了吗?他让你失去了初果的果位了吗?
这就是佛陀的意思。这句话,既有安慰的意思,也略微带点批评的意思。
我们看阿难如何回答:
「大德!尊者舍利弗未带走我的戒蕴后般涅槃,或定蕴……(中略)或慧蕴……或解脱蕴……或带走解脱智见蕴后般涅槃,但,大德!对我来说,尊者舍利弗是教导者、指导者、开示者、劝发者、鼓励者、令人喜悦者、说法的不疲倦者、同梵行者的资助者,令我们回忆起尊者舍利弗的法之滋养、法之受用、法之助益。」
前面,佛陀为了安慰他,并且点醒他,说了那样的话;但是,阿难依然还在难过之中,没有被佛陀的话语点醒,他说:我知道舍利弗没有带走我的戒定慧功德,但是,对我来说,舍利弗是仅次于您的导师,是我的佛法教导者,指示者,鼓励者……他对我和僧团是多么的重要。我和比丘们经常的忆念起舍利弗尊者对我们的法之恩德,他对我们的法上的滋养,让我们在法上得到受用、得到助益,所以,我才会这样的难过。
阿难这是在讲,自己为何这么难过。
佛陀那个话,其实含义很深,但是阿难却没有醒悟,我们看接下来佛陀怎么教导他:
“「阿难!以前这不是被我说过吗?与一切所爱的、合意的分离、别离、异离。阿难!在这裡,这如何可得:『凡那被生的、存在的、有为的、败坏之法都不要被破坏。』这是不可能的!阿难!犹如有心材住立的大树,最大的枝干会断落。同样的,阿难!有心材住立的大比丘僧团,舍利弗已般涅槃了。阿难!在这裡,这如何可得:『凡那被生的、存在的、有为的、败坏之法都不要被破坏。』这是不可能的!”
这段话可能看起来有点绕。
佛陀经常讲两句话:
1 与自己所爱的人、合意的人,迟早都会别离。
这是八苦中的哪个苦?
乙:爱别离苦。
老师:对,很好。
阿难看到舍利弗尊者去世了,这种感情虽然是出于对导师一样的贤友的怀念而难过,但既然佛陀这样讲,那就说明,他还是纠缠在了难过的烦恼中,对不对?
初果的圣者,并未断除贪爱,所以他有这样的感情,也是正常的。这是第一句。
乙:四果才完全断贪爱。
老师:对。佛陀还经常说第二句话:有为法必然会坏灭,或者,五蕴是坏灭法。这个能理解吧?
阿含经读诵选集里,好多经就翻来覆去讲这个“坏灭”。凡是有为法,一定会坏、会灭去,没有任何例外,因为有为法都是缘起法、无常法。缘起法必然会消失,无常法必然会消失,这是有为法的性质。
舍利弗尊者,是个代号,真实法是他的那堆五蕴,他的五蕴身是有为法,所以他一定会死,没有人能例外,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裡,这如何可得:『凡那被生的、存在的、有为的、败坏之法都不要被破坏。』这是不可能的!"
大家注意这句话:
意思是:阿难,你想让一个有为法不坏灭,想让一个已经出生了的人不死去,这怎么可能呢?
出生了就必然会死去,因为生缘老死,要想没有老死,就得没有出生,对不对?
这是十二缘起最后的两个,生缘老死。佛陀经常说“生者必灭”,就是这个意思。
佛陀的意思是说:阿难,你为什么会感到难过呢?这是因为,你希望一个有为法不会坏灭,你希望一个出生的人不会死去,你执着在四种颠倒的“常倒”当中,所以你才会感到难过。
四种颠倒:无常认为常,苦认为乐,无我认为我,不净认为净。
其实初果圣者已经看到了三法印,已经证悟了四圣谛,他的执着已经没有我们这么严重了,但是可能舍利弗这件事,与家里的亲人死亡不太一样,这是僧团的重大损失。但无论怎样,这也还是一种常的颠倒导致的难过。
阿难!犹如有心材住立的大树,最大的枝干会断落。
心材,心是坚实的意思。
一个坚实的大树,最先掉落的树枝,是最大的那棵,这是比喻:舍利弗是僧团里最重要的弟子,结果他最先陨落了。
但是佛陀又强调了一遍:凡是出生的一定会死,凡是有为法必定会灭,你想阻止这宇宙的规律是不可能的,你想阻止无常的法则是不可能的。
我们看佛陀下面讲了什么,下面的话,是这个经的核心,中心思想:
“阿难!因此,在这裡,你们要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以法为岛,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佛陀说:你的亦师亦友的舍利弗尊者去世了,你感到难过,因为你之前依止他学习,所以你难过。有为之法必定会灭,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你真正的依止呢?什么才是你真正的皈依呢?
佛陀说:自己是自己的岛屿,法是自己的岛屿;除了自己和法之外,没有其它任何人或物,是我们真正的依止之处,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对象。
说法是我们唯一的依止,这个能理解,但是为啥说“自己是自己的依止”呢?岛屿,就是指河流中、海洋中,我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地方,岛屿就是依靠的意思。
乙:因为只有自己修行才能解脱,所以自己才是岛屿。
老师:嗯,乙,虽然你理解的不错,但还不够透彻。
丙:观察身心五蕴。
老师:你们要注意,“依止自己和依止法”,二者完全是一回事儿,为啥这样说呢?我们看看后面的经文:
“而,阿难!比丘如何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以法为岛,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呢?”
这是佛陀自问了:什么是依止自己、依止法,不依止其它呢?
我们看看答案:
“阿难!这裡,比丘住于在身上观察身,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在受上……(中略)在心上……(中略)住于在法上观察法,热心、正知、有念,能调伏对于世间的贪与忧。”
这段经文与《大念住经》的经文几乎一样,什么是自依止与法依止呢?
佛陀回答:一个比丘,如果能够以身体观察身体,精进的用正念和正知观察那身体色法,就能调伏贪和嗔,以感受观察感受……以心观察心……以法观察法……
这是什么修法?
乙:四念处。
老师:对,这就是四念处,或者叫内观。
丙:观察身心各自的自相与五蕴的无常苦无我的三共相=四念处。
老师:好了,那么,为啥佛陀说,“一个比丘如果能够修四念处,他就是自依止和法依止”呢?首先看看这个“依止自己”。
各位,四念处的观察对象是什么?
丁:自己的身心。
老师:很好,丁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
四念处,观察的是自己的身心,不是观察别人的身心,所以,修四念处,就是“依止于自己的身心”,这就叫作“自依止”。
那么,“法依止”是什么意思呢?
佛陀临终遗言是:以法和律为老师。
所以,所谓的佛陀的法,虽然广说有经律论,有戒定慧,但是从实践的角度,就是一个东西:四念处。
法就是四念处。依止于法,就是修四念处,时时刻刻用正念观照身心的四个地方。自己是自己的岛屿,依止自己,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依止;法是自己的岛屿,依止于法,除此之外什么都不依止。这就是让我们依止于“四念处”。明白了吗?
丙:观察自己的身心=四念处=以自己为归依=以法为归依。
老师:对,丙。
佛陀临终时,有比丘问佛陀:您在世的时候,我们依止于您,您去世了,我们依止谁呢?
佛陀回答:你们应该依止于自己,依止于法。
意思就是说:你们应该时刻修四念处,时时刻刻用正念观照自己的身心,这是你们唯一的、真正的依止之处,除此之外,无论是舍利弗,还是佛陀,都不是你们真正的依止之处。因为,我们唯有时时刻刻依靠正念来观照身心,才能看到真理而解脱,舍利弗不能让我们得到解脱,导师佛陀也不能让我们得到解脱,唯有“法——四念处”能让我们得到解脱。所以,《大念住经》里说:四念处是获得涅槃的唯一途径。
这就是“自依止和法依止”的含义。
我们看经文:
“阿难!比丘这样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以法为岛,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
这句话就是说:阿难,舍利弗不是你真正的依止之处,我本人也不是你真正的依止之处;以身观身,以受观受,以心观心,以法观法,“时时彻知身心的无常”,这样才是以自己为岛屿、皈依,以法为岛屿、皈依,除此之外不以其它任何事物为岛屿和皈依。
我们看最后一段经文:
“阿难!不论现在,或我死后,凡任何住于以自己为岛,以自己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以法为岛,以法为归依,不以其他为归依者,阿难!对我来说,这些比丘必将是任何那些对学热衷者中第一的了。”
“对学热衷者中第一”,意思就是:对于戒定慧三学能够最精进修行的人。
这段话含义已经很清楚了,佛陀提到:我不在世的时候,你们也没有失去真正的依止,你们的依止之处是你们自己的身心,用四念处时时观照身心,是你们真正的岛屿和皈依。
佛陀临终之前的半年,舍利弗去世,佛陀讲了一遍“以自己为岛屿和皈依,以法为岛屿和皈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岛屿和皈依”;隔了一两个月,目犍连尊者也去世了,佛陀又讲了一遍“自皈依和法皈依”;舍利弗和目犍连是佛陀坐下的双贤,目犍连的地位,几乎和舍利弗一样;隔了几个月,佛陀临涅槃前,他又讲了一遍“自皈依和法皈依”,讲了四念处是自皈依和法皈依。
“我入灭后,你们当以法和律为导师”,就是这么来的。
任何外在的事物,甚至包括佛陀本人,甚至包括三藏经论,都不是能够让我们直接得到解脱的东西,唯有正念的观照,是真正的解脱之道。这就是佛陀的话的意思。
我们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