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
宋时女子地位已大不如唐时,三寸金莲盛行,可李清照的这首闺中小令在闲情雅意之余,也显社会阶层地位。富贵人家的千金小姐,不仅衣食无忧,更有酣醉晚起懒梳妆,一应晨昏定省俱无影,当得起家境优渥、宠爱非常之说。
晚起的第一件事,便是问卷帘人,屋外的海棠是否让雨给打坏了?卷帘人回说,花开依旧。怎能呢?应是叶多花少春将去。
现代人总是对古代人的生活抱以极大的好奇,他们怎样穿衣?他们如何饭食?他们见面打招呼也是‘吃了吗’?倘若有一天有穿越旅行团,必定极火。而今没有,只能用《知否知否》聊以慰藉。先是看了剧作,太长且更得太慢,转战小说,甚为过瘾。
作者曾言这部小说的架构背景偏向于宋朝,又取了这个名字,莫名有好感,也莫名想李清照在里面会是谁呢?不通庶务却夫妻恩爱的大秦氏吗?女子在那个年代何其艰难,似李清照这般的才女,更是不容于世俗。虽有人欣赏敬仰,却难入家庭难有儿女天伦。也不知晚景凄凉的李清照,可曾有过后悔。
女子无才便是德,十余岁的孙氏让李清照大吃了一惊,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想特立独行。大多数人想做个普通人,相夫教子阖家欢。就像盛明兰,清楚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对爱情的毒汁,远远避开。爱情啊多么美好,她想要吗?她想的,可是她不能。
而反观李清照,她是倔强的。早期夫妻和谐志趣相投,后来丈夫在抗金时懦弱退缩,她就很看不上,夫妻感情迅速降温,尬然无言,没多久,赵明诚病死了,这段情分结束得恰到好处。
倘若不是宋末,是宋初或中兴时期,李清照的境遇会好过些吧。找一座山头,茅庐隐居,也免了被人评说晚节不保。当然,在当今也不存在什么晚节之说,只心疼她后来遇人不淑。
按理她快到天命之年,嫁人不过是找个靠山,帮她保管半生累积的名贵金石。到了那个年纪,父兄大抵俱以不在,自己又没有子嗣,那时也无图书馆可以捐赠,最大的图书馆皇帝本人自身难保,何其愁也。
知否知否?无人可依。史书上并无记载李清照具体死于何年,大抵是在亲友处辗转流离,落寂而终。这才是现实,小说只作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