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在2016这波房价上涨前上海买房的
时值2019初始,经过2018下半年的苟延残喘一二线的楼市基本是稳中微跌的趋势。距离我买完房也已经过去三年啦,分享一下2015年底买房的一些经历和思考,一方面是总结和观察自己决策的过程(最近正好在看《原则》, 希望能够总结一些大的决定的过程,反思逻辑的产生过程以及是否可复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帮助在未来一段时间有买房计划的同学。
相信很多北漂、上漂的同学来到奋斗城市的第一天都一直想什么时候可以不用租房子,住在自己家里,想怎么来怎么来,我也是一样。
所以平时多少会关注一些楼市政策、房价,有次偶然的机会在哪里看到下面的一段话,我当时还摘抄了下来, 想不到后来的决定还真的受这个影响了

大概是在2015国庆回老家的时候,在家里提起要买房的事情,主要基于几个相关政策:
内容参考自http://www.jxhaof.com/fang/8219.html
政策一:2015年2月28日,央行2015年来首次降息央行决定,自2015年3月1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5.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5%。
解读: 贷款利息更低,买房还款压力下降
政策二:2015年3月30日 央行宣布二套房款首付可低至四成3月30日,《中国人民银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个人住房贷款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央行、住建部、银监会联合下发通知,对拥有一套住房且相应购房贷款未结清的居民家庭购二套房,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不低于40%。
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首套普通自住房,最低首付20%;拥有一套住房并已结清贷款的家庭,再次申请住房公积金购房,最低首付30%。
解读: 首付比例下降,买房门槛下降
政策三:2015年3月30日购买2年以上普通住房销售免征营业税3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发布《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通知要求,自3月31日起,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免征年限由5年恢复至2年。
个人将购买不足2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2年以上(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解读: 交易时需要支付的税赋下降,进一步降低买房门槛,以上两条史称”330新政"
政策四: 外地户口购房资格下降,“自购房之日起算的前3年内累计缴纳满24个月”之前是5年
解读: 让更多的人可以进来买房,释放市场需求
政策层面的事实已经如此,那真的买房还需要什么呢?
1.有钱吗?
2.买完会跌吗?
2)其实很简单,回归商品价格定义的本质,供需关系以及资源的稀缺性,上海的房子买在稍好一点的地段,至少不会大跌。
1)其实是个相对问题和目标定义的问题,只要控制房屋总价在自己可承受的范围就没有这个问题,另外我们经常被困的思维是不愿意承担负债,这个其实是个非常不好的财富思维。小至个人家庭,大至国家都需要考虑合理负债。
所以,只需要大概考虑下准备借多少,能借到多少就妥了。
那么接下来就是要考虑买在哪里,以及目标的房型,关于看房这里面的东东比较杂以后有时间的话再细说。
当时选择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定位,方便锁定范围,有目的性地开始看:
1.位置或者说地段。我当时因为在周围附近的两个小区都有租过房,所以对于周围小区的优缺点相对都比较了解,所以也就考虑在当时租的小区周围找
2.房型。因为是第一套房,所以主要的功能定位是未来的三口之家小两室即可
3.交通。出于一段时间内没有购车计划,以及在当时阶段也就才工作3年多主要考虑上班通勤方便,所以能够靠近地铁是第一位
4.新房还是二手房。考虑到前面三点因素在我们周围只有二手房,如果买新房的话要么得牺牲3去郊区,要么就是得增加成本,本身并不拒绝二手房。
考虑清楚后就在各大房产app上、房产中介开始预约看起来,平时工作日以在线看为主,约在周末。集中4周看房,看到满意的就会拉着老婆再看一次,最终大概一个月时间就定好了(前后看了大概二十几套房子),所以对周围小区的房型、位置、价格基本都比较熟悉,到后面几套看房的成本也就降低了。
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曲折故事,比如刚开始摸索着看的时候有套房子特别赞,但因为刚开始看不是太了解没能及时下手,结果很快就被抢走。
还有就是现在买的这套,也是在有一天看到最后快晚上8点了,本来看了一天完全没有中意的,但是恰巧这最后一套看着比较中意,而且就和当时租房在同一小区,很快我们就敲定了在11月底就定下来,走交易流程。
回顾整个时间,从有想法到敲定房子走流程前后也就一个多月,算起来是比较快的,但决定做的并不草率。
以上就是买房前期的一些过程,希望对有买房计划的你有那么一丢丢帮助或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