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众音乐火了,为什么老粉哭了


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名叫“蜻蜓队长”的用户发了这样两张图,配字“饿死你才是真牛逼,一旦你吃上饭了,大家就觉得你变质了”讽刺一些最初的观众(老粉)在自己喜欢的作品或者创作者拥有更多的观众后,认为作品或者创作者变质的现象。
确实,在云村听歌的时候,会有热评“希望这首歌不要被大家发现”、“希望XX不要火起来”这类言论,我可以理解这种想法。
有人会以“听冷门歌曲”作为自己独特的标志;也会有“别人喜欢的我不喜欢”这种想法。小众是否意味着高逼格,这点有待商榷。但追求特立独行可以说是自我意识逐渐清醒的必然后果。没有人想要什么都和别人一样,所以有人会用各式各样的标签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彰显自己的不同。一旦,自己用以区分他们的标签被贴在所有人身上后,那“我”和他们还有什么区别呢?“我”便成了他们中的一份子,落入了“俗”。承认这点是需要勇气的,那么没有勇气的那部分人则会趋向于认为:不是我变“俗”了,而是作品变了,它不再是之前的样子了。当然,也确实会有一些创作者会根据市场变化,迎合观众的喜好,创作出更加通俗的作品。毕竟,月亮虽美好,可没有这六便士我便活不下去,也就再也见不到月亮了。
也有初粉对于小众作品是“希望很多人喜欢,同时也怕。”跟上述不一样的是,不是怕失去自身的独特性,而是怕自己的朱砂痣变成别人的蚊子血。老粉们大多关注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作品本身传递的东西,他们会去了解创作者的故事,明白作品背后表达的东西。而一炮而红之后被吸引过来的观众(有些可能算不上是粉丝)可能只是出于好奇、跟风、或者蹭热度而已,并非喜欢作品本身,但这些又确实给创作者带来经济效益——也就是开发出了商业价值。这对于老粉来说确实很失落,一方面可能正是这些热度捧红了创作者,但同时又觉得作品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喜爱。其实,别人对作品的态度与自己无关,不管别人是因为什么喜欢作品,只要作品里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变,那它对你的意义就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