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温润如玉贵在知(15)
修养:温润如玉贵在知(15)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到这里“学而第一”篇已经接近了尾声,这一篇基本把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都介绍出来了。这一段又是一种对话形式,记得以前读书会,每当读到有对话形式的段落,大家都会莫名兴奋。因为会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同学演子贡,有的同学演孔子。一组一组表演,每一个人理解不同,演出的味道也都不一样。有时候不过瘾,还要再演一次。把每个人心目中的孔子演出来是很好玩的事情,孔夫子要是知道我们这些后人,这样读他老人家的经典,真不知作何感想?之后还要彼此分享心得,大家发现演完后,对这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一些。
看文中南怀瑾先生讲的,也是一出好戏:“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子贡所谈的“贫富问题”,不一定指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指知识、才能,甚至是美貌等等。只要是两个人在一起,有比较就会有高低,有高低就有“贫富问题”连带的心理问题:富者得意,贫者失意;得意者获得优越感,容易忘形,发展成肆意妄为;失意者丢失优越感,也容易忘形,跌入失魂落魄的深渊。在比较中,很容易产生优越感的得失。我们常开玩笑说,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他的邻居,邻居越幸福他就越感到不幸,邻居越不幸他就越感到幸福。这就是比较带来的烦恼,也是人的心理错觉。
文中的子贡也在比较中,觉得自己比一般人高明,获得了优越感,得意起来了。不过他所提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确实是很高的修养,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孔夫子淡淡地回了一句:“可也。”我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遇见一位对你说“可也”的老师。因为这句话既有对学生的肯定,又有点出学生的不足。所以说单单一句“可也”,这里面有学生受到肯定的喜悦,有老师看到学生进步的喜悦,有学生发现自己可能还有不足的迷惑,有老师发现学生不足,并开始悉心教导的慈悲之心。“可也”饱含了无尽的温情,是孔子“温良恭俭让”,“温”一面的体现。
《论语》宪问篇里有一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时不仅有谄媚,还会有怨恨的心理。我们从“去恶为善”的角度来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属于去恶的层面,把比较带来的心理问题压制住了,但是感觉上人是紧绷的,不放松;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属于为善的层面,放下了比较心理,不需要再压抑恶念;心态很平和,善念的光辉展现了出来。“贫而乐”不是阿Q精神,是“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前者去恶只是基础,后者为善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贫而乐,富而好礼”确实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修养上要更加深入。
在孔子的指点下,这时子贡突然领悟到了君子修养的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句出自《国风•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君子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九句。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修养,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此诗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我们不妨一起读一下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论语别裁》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看子贡有如此领悟,很是高兴,叫了子贡的名字,说你可以开始读诗、读书了。“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很慈悲,马上又点出了读书的关键:书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已知,还需应对未知。所以你看好的老师遇见好的学生,就是三言两语的事:学生悟一点,老师点一下;老师点一下,学生举一反三,很是美妙。换做我们一般人,老师点一下,两三年后能弄明白就算是不错了。不能比,不能比。
古文的特点,言简而古朴,义广而深远。同样一段话,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读书有时候会把书读“酸”,就是过于书本化、教条化了比较呆板;也有时候会把书读“甜”,被书里的美好境界带走了,美是很美,可是因为不现实,一定会有忧伤。无论是注重逻辑分析,还是体会美感,都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而孔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关键是这个“知”字,通过了解已知部分,去体会未知部分,如此启发智慧,周全通达才是读书所追求的智慧境界。学而篇的重点就落在了这个“知”字上,且听下回分解……
每天读点《论语别裁》,带给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到这里“学而第一”篇已经接近了尾声,这一篇基本把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都介绍出来了。这一段又是一种对话形式,记得以前读书会,每当读到有对话形式的段落,大家都会莫名兴奋。因为会进行角色扮演,有的同学演子贡,有的同学演孔子。一组一组表演,每一个人理解不同,演出的味道也都不一样。有时候不过瘾,还要再演一次。把每个人心目中的孔子演出来是很好玩的事情,孔夫子要是知道我们这些后人,这样读他老人家的经典,真不知作何感想?之后还要彼此分享心得,大家发现演完后,对这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一些。
看文中南怀瑾先生讲的,也是一出好戏:“这一段很值得注意的。以前一直讲学问,这一段则是描写有一天子贡问孔子的故事。有如电视上的一个短剧。子贡说,老师!人穷了,倒楣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低头;发财了,得意了,还能够对人不骄傲,何如?这个‘何如?’若演起戏来,导演一定教演员作得意状。子贡这个时候,似乎认为自己学问修养做到这个地步已经很不错,很有心得了,心里在想一定可以得到老师的欣赏,给一个一百分,至少九十分,所以他这‘何如’用白话来说是:‘老师!你看看我怎么样?’那种自肯的味道,完全在这‘何如’两个字上表现出来了。”
子贡所谈的“贫富问题”,不一定指物质财富,也可以是指知识、才能,甚至是美貌等等。只要是两个人在一起,有比较就会有高低,有高低就有“贫富问题”连带的心理问题:富者得意,贫者失意;得意者获得优越感,容易忘形,发展成肆意妄为;失意者丢失优越感,也容易忘形,跌入失魂落魄的深渊。在比较中,很容易产生优越感的得失。我们常开玩笑说,一个人幸福与否取决于他的邻居,邻居越幸福他就越感到不幸,邻居越不幸他就越感到幸福。这就是比较带来的烦恼,也是人的心理错觉。
文中的子贡也在比较中,觉得自己比一般人高明,获得了优越感,得意起来了。不过他所提出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也确实是很高的修养,非一般人所能达到。孔夫子淡淡地回了一句:“可也。”我觉得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就是遇见一位对你说“可也”的老师。因为这句话既有对学生的肯定,又有点出学生的不足。所以说单单一句“可也”,这里面有学生受到肯定的喜悦,有老师看到学生进步的喜悦,有学生发现自己可能还有不足的迷惑,有老师发现学生不足,并开始悉心教导的慈悲之心。“可也”饱含了无尽的温情,是孔子“温良恭俭让”,“温”一面的体现。
《论语》宪问篇里有一句:“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贫时不仅有谄媚,还会有怨恨的心理。我们从“去恶为善”的角度来看:“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属于去恶的层面,把比较带来的心理问题压制住了,但是感觉上人是紧绷的,不放松;而“贫而乐,富而好礼”则属于为善的层面,放下了比较心理,不需要再压抑恶念;心态很平和,善念的光辉展现了出来。“贫而乐”不是阿Q精神,是“安贫乐道”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前者去恶只是基础,后者为善才是关键所在。所以“贫而乐,富而好礼”确实比“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在修养上要更加深入。
在孔子的指点下,这时子贡突然领悟到了君子修养的方法:“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句出自《国风•卫风•淇奥》,是《诗经》中的一首赞美君子的诗歌。全诗三章,每章九句。诗采用借物起兴的手法,每章均以“绿竹”起兴,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君子的修养,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此诗运用大量的比喻,首章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第三章“如金如锡,如圭如璧”表现了一种变化,一种过程,寓示君子之美在于后天的积学修养,磨砺道德。我们不妨一起读一下原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论语别裁》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是引用古诗里的原句。这诗是讲做玉石的方法,如花莲的玉石,最初是桌面大的一块石头,买来以后,先将它剖开,里面也许能有几百个戒指面,也许只有十个八个也说不定。做玉器的第一步,用锯子弄开石头叫剖,也就是切;找到了玉,又用锉子把石头的部分锉去,就是第二步手术叫磋;玉磋出来了以后,再慢慢地把它雕琢,琢成戒指型、鸡心型、手镯型等一定的型式、器物,就是琢;然后又加上磨光,使这玉发出美丽夺目的光彩来,就是磨。切、磋、琢、磨,这就是譬喻教育。一个人天生下来,要接受教育,要慢慢从人生的经验中,体会过来,学问进一步,工夫就越细,越到了后来,学问就越难,所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这句话大有推崇孔子的意思,好像说:‘做学问还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我懂了。’”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看子贡有如此领悟,很是高兴,叫了子贡的名字,说你可以开始读诗、读书了。“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很慈悲,马上又点出了读书的关键:书是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看清已知,还需应对未知。所以你看好的老师遇见好的学生,就是三言两语的事:学生悟一点,老师点一下;老师点一下,学生举一反三,很是美妙。换做我们一般人,老师点一下,两三年后能弄明白就算是不错了。不能比,不能比。
古文的特点,言简而古朴,义广而深远。同样一段话,可以读出不同的味道。读书有时候会把书读“酸”,就是过于书本化、教条化了比较呆板;也有时候会把书读“甜”,被书里的美好境界带走了,美是很美,可是因为不现实,一定会有忧伤。无论是注重逻辑分析,还是体会美感,都容易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而孔子所说的“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关键是这个“知”字,通过了解已知部分,去体会未知部分,如此启发智慧,周全通达才是读书所追求的智慧境界。学而篇的重点就落在了这个“知”字上,且听下回分解……
每天读点《论语别裁》,带给您不一样的生活体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