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则得,多则惑
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很符合我们时下的情形。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物质极大丰富的年代,任何事物都充满了选择,我们也经常迷失在选择中。 读书为例,改革开放前后书籍十分缺乏,能搞到一本小说已是幸事,恨不得翻来覆去读很多遍。 止庵就讲过类似的事情,家里借来一本《基督山伯爵》,限时三天归还。家几个人轮流读,人休息书不休息,最终他只读了上下册,中册没读。这样饥渴的阅读反而读的非常扎实,至今书中情节记得很清楚。 还有他读《水浒传》的经历,最后读到可以和另一个人一起复述情节,一人一回,这听着让我很震惊。
马未都也讲过一些类似的阅读经历,他说他插队时读过一本不完整的小说,读了好几遍,过了几年之后才知道这本书叫《简爱》。还有《红楼梦》,他说这些书大量的章回都是能背诵出来的,这可能这就是“少则得”吧。 “多则惑”在今天其实挺常见的,我书架上摆着好几百本书,有一些都没读过,或浅尝辄止,经常站在书架前一脸茫然,不知该读哪一本。 我想有的女生应该是站在衣柜前发愁今天穿什么。抖音上看到过富丽堂皇的家庭,衣帽间很大,衣服鞋子琳琅满目,多的惊人,选择穿什么可能是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不能让信息吞没,要有效的隔离不必要的信息,如果方方面面的信息都想了解,人一天24小时都不够用。 所以我建议缩小个人关注的范围,找到自己合适和喜欢的领域扎下根来,精耕细作必有所得,同时也会减少迷惑。
日本有个《断舍离》的书籍好像挺符合这种观念的,不持有过多的东西,确实有很多东西在家里没有起到作用,而只是在不停地囤积。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