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丨关于 Simon Baker,Ancient Rome:The Rise and Fall of An Empire
Information
- 罗马帝国的六大转折点
- 作者 Simon Baker
- 译者 李俊,杨帆 等
- 新世纪出版社
Notes
首次阅读29th,Dec.2018

III. 序 (此序由Mary Beard写)
提比略,卡里古拉,尼禄
暴民政治和暴君统治都是恐怖的。
IV. ibid
“仁慈”却一直是他的座右铭
但小加图却拒绝接受所谓“仁慈”,如Tom Holland言“仁慈是只有君主才能实施的”。小加图、布鲁图斯、卡修斯等人宁可死而为共和国之公民,也不愿苟且偷生接受僭立之人假仁假义的“仁慈”。 塞内卡评屋大维,“那不是仁慈,不过是耗尽了残暴罢了”
p9 引文 冲突:贵族与平民
在整个罗马历史进程中,兴国安邦与否被认为完全取决于审的旨意。
与希腊人相比,罗马人迷信得多。 他们对各种宗教事务的虔诚程度到了夸张的地步。同时,罗马人比希腊人务实,他们也不擅长复杂的思辨性的哲学活动。他们对宗教的迷信和这种哲学传统的欠缺和务实的实用主义精神有关:他们相信“相信神是有用的”或者“因为神有用所以相信神存在”
p13 ibid
古罗马对土地的占领形式不同...吞并...拨给罗马公民...结成联盟...授予无选举权的公民权...
罗马社会和其他古典城邦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开放性。她不断通过吸纳外部力量、同化被征服者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 See Mary Beard. SPQRR. Cpt4
p30 章一. 大革命 转折:扫平迦太基
罗马将要违背共和国最古老也最神圣的传统:真诚或诚信——在政治事物上守信用。
尽管作者暗示罗马共和国的衰落具有一定道德因素的想法有些唯心主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时间上,迦太基的灭亡和共和国的衰败的开端很接近,如果存在一个清晰具体的开端的话。 TomHolland也说过“迦太基是罗马的镜像”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第三次呢?罗马已经得到了地中海世界的霸权,还有必要不顾道义地对一个已经失去竞争力的文明古国赶尽杀绝么?
p57 ibid 刺杀
小提比略的一些同僚们也认为他过度使用保民官职权
小Ti.G提议罢免其他保民官的行为合法么?另外,罗马Comitiae Curiae的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无视Senatus将导致罗马滑入暴民政治,他们忘记了雅典民主是如何衰亡的了吗? 他们当时当然不可能想这么多,Ti一心为民的目的也使他无法预料或者顾及这种后果。
在这场政治嬗变中,平民的行为应了Cicero的“过分自由滋生奴役”,Ti和贵族也要付很大责任,他们当时如果能互相做出一些让步和妥协就好了。但是都没有,最终贵族先动手了。
(有人说小提比略)“篡夺权力...控制共和国权力构架”
无论Ti的内心是如何想的,他的所作所为,包括后面的续任计划,都在切切实实地造成了这种“破坏权力构架”的客观后果。这正应了那句话“即使是最美好的初衷也能带来最恐怖的恶果”。 改革一方面确实挽救了罗马的内部危机。给罗马续了一命,但是也深刻地损害了共和国的权力制衡体系和政治构架,如果后来再有道德不如你Ti的人援引你做先例篡夺国家权力,该怎么办呢?事实也的确如此。
p59 ibid
将小提比略之死视为共和国内战的开端并非毫无道理。虽然他也如前所述破坏了共和国权力构架,但是那都最起码还是“温和的,程序上能说的过去的”范围里超越职权。而此刻的保守贵族却完全无视法律对tribunus plebis人生安全的绝对保护,公然打死保民官。这有利于维系共和国么?这其实不就是在告诉民粹派“只要拳头硬,能打就能赢(事实上这在政治斗争中也的确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吗?打死保民官浇灭了平民试图和平改革的希望,开了“大武斗”的先例,让日后登上历史舞台的Marius,Sulla都有了学习榜样。
等到恺撒专权时,再如法对他进行肉体消灭,还能挽救共和么?不能,用Mary Beard的话,他们那时刺杀一个具体的人,做得“too little,too late.”

p60 尾声
不该使罗马民众和元老院进行如此直接的对抗...各种政治阶层的和谐与协作...
这没办法,此时平民与贵族的分裂和对立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扫清一切外部敌人之后,罗马的内部矛盾就上升成为了主要矛盾。
p66 章二. 平民政治
民众作为一支政治力量实在不可小觑。但是在共和国最后那几十年中,这支“武器”被两大阵营同时利用。
民众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集合,因而感情敏感容易冲动、多变、健忘、缺乏理性。要想控制他们必须用尽可能简单通俗、口号式的东西刺激他们的情感而不是给他们讲理。要想在社会活动中获得优势,必须利用他们;但是不要完全相信他们,他们在对方掏出枪时会立刻抛弃你四散而逃,不能幻想他们忠诚,不能把本全押在他们身上。
p80 ibid 势力均衡
他们唯一效忠的是能够给予他们利益的恩人——将军
士兵不再为国家而战,不再是共和国的力量,开始变成了将领争夺政治权利的个人工具和资本。
p144 章三.
反倒是由禁卫军官员一锤定音
皇帝产生开始由军队主导。内战期间,由将领为争夺国家权力而发展的“私人军队”终于反噬了它的培养者。
Caligula,Claudius,Nero之后,禁卫军的力量变得无法控制,成为了选择皇帝的主导力量。
p151f ibid
希腊艺术对国民教育做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然而,物极必反。 人们对希腊艺术的无比热爱,没能阻止希腊的没落。事实上,也正是这种狂热才导致了它的灭亡。
柏拉图和卢梭都反对浮华、下流的文娱。老加图更是批评希腊“国之将亡,声乐必昌”,正是唱歌跳舞把雅典唱衰跳败了。
p249 章五. 君士坦丁
那些仅仅“堕落、过于迷信”的人又该如何处置呢?
这是一个任何时代都有的问题。为什么大众总是对数学家、哲学家嗤之以鼻,对那些毫无理性的迷信顶礼膜拜呢?大众为什么总是会相信那些低劣伎俩的毫无理性的迷信而不愿意学习理性的学科呢? 能终结宗教当然很好,但是如果能终结宗教的需求那就更好了。大众因为生活虚空、痛苦,没有接受足够的教育,才会相信迷信。
p288 ibid
他对这些复杂的神学问题毫无兴趣
他是聪明的。他只想利用宗教,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没有必要对宗教内容斤斤计较,只要明白“宗教对控制人民有用”就可以了。 See 任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章一. 对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的分析。
这个翻译非常糟糕,作者的描述也带着很大认为具体英雄人物决定历史进程的唯心主义思想。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