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欧洲史》(四)
第十九章 1870年到1914年,迅猛的工业化及其挑战
1856年,英国亨利 贝塞麦改进了炼钢技术,钢铁造价降低三分之二,欧洲进入了钢铁时代。其中收益最大的是德国。同样的,在1867年,德国维尔纳 冯 西门子发明了自激式电磁发电机,在电力方面,德国与美国走在了前列。德国的钢产量是英法之和,在化工产业也具备优势。
各种新技术促进了资本集中与垄断,大资本企业优势越发明显,他们彼此联合建立垄断性的卡特尔组织进行价格保护,各国也纷纷开始放弃自由市场理念进行关税保护。
1885年汽车诞生,内燃机技术的成熟刺激了石油的需求,当时的欧洲罗马尼亚是欧洲主要产油区,在1908年,伊朗油田被开发
1870-1914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大批新发明奠定了现代生活的基础,飞机,无线电,电影,照相,汽车等等,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这个时期欧洲人口从2.9亿增至4.35亿,占全球人口4分之一。其中德国的增长达到57.8%,三分之一的瑞典人,七分之一的希腊人,还有不计其数的意大利与爱尔兰人都移民至美国。
第二十章 快速变革的世界引发政治和文化反应
19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发展迅速,德国成为首个建立国家保险体系的地区,各国都开始扩大自己的管控领域,但这方面,英国已经谈不上先进。
187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成立,到了1914年,其已成为德国最大的政治党派,他主张进行对资本主义进行改良过渡至社会主义,又称修正社会主义。
在西班牙与意大利是无政府主义者的主要活动区域,他们策划了多次对各国政要的暗杀活动,以启妄图制造恐怖来推翻现有体制。
这段期间众多的发明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方式,在艺术与思想领域,开始流行非理性的思考方式。
1873年欧洲开始普遍的爆发经济危机。
第二十一章 欧洲帝国主义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提高了技术也提升了原料需求,拉起了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运动高潮
英国是毫无疑问一战前最大的殖民帝国,印度,加拿大(1867年自治),澳大利亚(1907年自治),新西兰,南非与埃及一带总计约非洲的五分之一
法国拥有印度支那,加勒比一些岛屿,主要的根基在西北非,差不多是非洲的四分之一
两牙已经彻底沦落二流国家,葡数巴西于1822年独立.1755年东印度群岛易手于荷兰。西班牙从当初的第一代日不落帝国仅剩古巴,波多黎各与菲律宾(1898年美国接手)
而新崛起的德国的殖民热情并不高,这也许是因为其在欧洲居于险要位置的缘故
意大利的殖民扩张因埃塞尔比亚的独立成功而贻笑大方
1836年,隶属于大英帝国的南非开普敦殖民地内的布尔人(多是加尔文派荷兰人)因不满于政府的解放奴隶运动而迁徙,建立了纳塔尔共和国。
1843年,纳塔尔沦为应该殖民地,布尔人再迁徙建立德兰土瓦共和国于奥兰治自由邦
1877年,布尔人的地盘内发现了钻石与金矿引发英国觊觎并又吞并了德兰土瓦共和国,此举彻底激怒了布尔人
1880年,布尔战争爆发,一年后,奥兰治自由邦获得英国的承认
1899年,英国再次派遣40万大军发动布尔战争,最终敌方寡不敌众,投降加入英联邦,
1910年,布尔人加入英属南非联邦,联邦包括开普敦,奥兰治自由邦,德兰土瓦与纳塔尔
截至世纪末,非洲仅有抵抗成功的埃塞尔比亚与利比里亚仍旧是主权国。
1857年,印度爆发西帕伊起义,原因是长期的压迫,尤其是英军用动物油脂做 润滑剂犯了穆斯林的禁忌,英国投入了总计达20万的大军镇压(多是印度人),最终取消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特权,印度改为英国直接管辖。
1887年,法国建立了一个包括东京,安南,科钦,柬普赛在内的印度支那联邦,在93年,老挝也并入。
在亚洲,真正保持独立地位的国家只有泰国与日本。
虽然在世纪末的殖民热情很高,但是英国对外投资多集中在独立主权国,如美国,比利时,奥斯曼。而法国绝大多数资本集中俄国、
1500年,欧洲控制世界7%的土地,1800年则为35%,1914年为84%
截至1900年,大英帝国控地450万平方英里,法国350万。德国,比利时与意大利皆为100万左右
第六部分 人间浩劫
第二十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欧洲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有如下几个难以调和的矛盾:普法战争导致的英德民族仇怨,俄国煽动奥匈帝国境内巴尔干地区斯拉夫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试图染指巴尔干分裂奥匈,以及俄国对奥斯曼君士坦丁堡的重要战略位置的垂涎。这导致奥匈帝国与文化相近的新贵德国结盟,就连锁反应导致俄法的结盟,尤其法国在俄国境内有大批的投资。
英国做为当时的第一强国是左右局势最大的变量,其一贯保持这孤立传统,其在全球各殖民地的利益上与俄 法 德均有冲突,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英国也是站在日本背后以试图遏制俄国的扩张。但是面对德国在最近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构成的威胁,与海军竞赛的直接威胁,使得英国最终认定德国是比俄国更难缠的对手,最终加入了法俄阵营。
1908年,由于奥斯曼土耳其内部政治动荡,保加利亚宣布独立,奥匈迅速宣布其将归属本国,此举极大的触怒了俄国,但最终俄国忍受了德国的调停。史称波斯尼亚危机
1911年,法国插手了本属于德国的摩洛哥,德国要求交换法属刚果,法国拒绝,两大阵营再次一触即发,最终法国割让10万平方英里土地换取了德国对法国占领摩洛哥的承认。史称 第二次摩洛哥危机
1912-1913,爆发了两次巴尔干战争,其中一直活跃的塞尔维亚受到了奥匈帝国的明显有意针对,为明年的刺杀埋下种子。
1914年6月28日,奥匈皇储费迪南大公遇刺,凶手为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德国迅速表示对奥匈进行军事报复行动给与支持,英国调停未果,8月1日德国率先对俄宣战。最终一场很多人早已预见到的战争到来了。
德国在毛奇的总指挥下奉行着在05年既已制定的作战计划----施里芬计划,即希望在东线俄国完成战争准备之前迅速解决掉法国再回头治理俄国,解决双线作战的问题。
但当9月5日两支德军孤军深入至巴黎35英里外处遭到狙击时,退守以待援兵,9月14日,英法联军在马恩河战役狙击了德军的势头,施里芬计划已经宣告破产。截至年底,西线战场双方死亡达30万,伤病60万
陆地战场的僵持很快把双方的争斗搬到了其他领域,飞机很快从单纯的侦查到具备了战斗能力,德国的潜艇时刻如幽灵般的打击试图补给英法的船队,但是在常规的海战中,在15年1月,英国仍然具备明显优势并封锁了德国的海港。
出乎意料的胶着战局考验了各国的后勤力量,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双方尽情丑化对方,其中恶行有真有假,以保证国内的士气,此类宣传也许更加刺激了后进战场的人的恶行,双方在战场上已经没有底线,毒气战已经司空见惯。几百码的推进都要耗费至少几万人的代价。
15年,英法许诺厚利拉拢到了意大利参战,奥匈帝国也面临了东西两线的困局,在远东,日本垂涎德国的在华利益而参战,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在东线,德军拥有埃里希 鲁登道夫与保罗 冯 兴登堡两位名将,他们在14年8月就包围歼灭了12万人,随后的接连胜利彻底把俄国拒于国门之外,截止18年,大半乌克兰,波兰,波罗的海等国地区皆由德军攻陷。
14年11月土耳其加入德国方,遏制了英对俄的补给线,英军发动了入侵土耳其的加利波利战役,但结果是惨败,海军大臣丘吉尔因而失势。
在非洲,德国的属地几乎全部沦陷,在太平洋的据点则被日本夺取。
单单15年,法国就损失了130万人,16年,德军对凡尔登要塞开启了大规模攻势,在法过将军 菲利普贝当的率领下,法军以54万人的代价不仅坚守住了要塞还反攻了数座据点,德军死亡43万
在凡尔登战役不久后的7月,英军主导的索姆河战役爆发,整整四个月双方在索姆河一带的僵持导致英军伤亡42万,法军20万 德军65万,索姆河战役前三天,英军所损失的士兵数量是对抗拿破仑十五年死亡人数的四倍,多于美军在一战,越南战役,朝鲜战役死伤之总和。百万的英灵徒劳的消耗,更加坚定了德国,必须运用无限制潜艇战术,彻底扼杀英国对大陆的支援才有可能打破僵局。
15年5月,德军曾击沉了美国客轮路西塔尼亚号,导致1200人死亡,其中包含128位美国人,美国严重抗议,德国承诺停止潜艇战
17年2月,德军重新宣布再开无差别潜艇战,并煽动墨西哥以牵制美国参战。4月,美国对德宣战,战争天平开始倾斜。
同年东线,在国内极度的厌战情绪中,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史称二月革命(实则是3月15日,2月为儒略历),但临时政府想继续战争,11月6日,在德国帮助下从瑞士流亡归国的列宁指导的布尔什维克推翻了临时政府,并与1918年3月与德议和签订《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俄国放弃了大批领土,包括波兰,乌克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还是在17年,绞肉机的战场终于逼疯了士兵,法军12师中十个师拒绝进行自杀式的攻势,公然的开始违抗军令。
17年12月,英国在中东地区煽动阿拉伯人起义摆脱土耳其的控制,耶路撒冷沦陷,土耳其已经摇摇欲坠
18年3月21日,德军发动了开战以来的最大攻势,投入了160万人,成功突破了西部防线,联军在法国元帅福迪南 福熙的指挥下,在巴黎城外挡住了德军。在7月15日的另一次强攻未果下,德军已经强弩之末,德国国内物价飞涨,抗议不断。9月,联军已经反攻并把德军逼退回开启此次春季攻势之前的状态。
19818年10月4日,德国宰相马克思 冯 巴登亲王求和,议会通过法律要求大臣向议会负责而非以往的皇帝,德皇威廉二世已经被架空。11月7日,德意志共和国建立
1918年9月,保加利亚退出德国阵营,10月土耳其步入后尘,11月3日奥匈帝国停战,德国已经孤家寡人
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停战议和,一战就此结束。
一战直接造成940万人死亡,2100万人受伤,数百万人死于战争相关的食物缺乏。1918-1919又爆发了大流感,5000万人因此而亡,短短五年,欧洲直接损失近亿人,损失近四分之一。其中尤以俄法奥匈三国损失最为惨重。
第二十三章 俄国革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一战的爆发造成了俄国国内的同仇敌忾的团结,甚至反专制的自由派,孟什维克也号召全民抗战,很快仓促上阵的装备不齐的农民大军遭遇了耻辱性的失败,国内的资源全部为战争服务,生活水平极速下降。1916年12月,贵族暗杀了 格里高利 拉斯普京,他是一位号称可以治疗沙皇独子血友病的神棍,贵族们担忧他有干政的风险,皇后便热衷于此。
儒略历2月25日,饥恶与厌战情绪达到了临界点,大批人罢工,难民涌入彼得格勒,卫戍部队也多有叛变起义者。到了3月2日,仅数日,在伤亡千人的代价下,沙皇的统治结束了。国家杜马组建的临时委员会开始接管俄国,但与此同时,布尔什维克组建的彼得格勒的苏维埃也宣布成立,两套临时的权力机构并行,苏维埃承认了临时委员会的权威。
4月,列宁归国领导布尔什维克,确立了不承认临时政府,不继续战争,向欧洲输出革命,确立无产阶级与农民专制等政治纲领。布尔什维克正式与临时政府公然叫板,他们的优势便是正确的摸准了平民渴望土地与和平的呼声。
7月,苏维埃发动了首次起义,但最终失败,列宁流亡芬兰。这次起义也反应出了临时政府的权威不稳的表现
8月,军队最高统帅拉尔夫 科尔尼洛夫将军公然与临时政府决裂
10月24日(儒略历),1.2万人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在彼得格勒再发起义,军队多数仍然保持中立,在小规模冲突后,运行8个月的临时政府倒台,苏维埃内多数的孟什维克不满于布尔什维克的起义与社会革命党人脱离苏维埃,布尔什维克掌管了政权。
12月,集权警察机构契卡诞生,其职责为逮捕一切与布尔什维克政见不合者。
1918年3月,布尔什维克政府与德国议和,放弃了曾经帝国四分之一的领土
1918年,军队高层不承认苏维埃的政权,爆发内战,苏维埃称红军,反抗军称白军。白军得到了英法美的支持,内战一直持续到了1922年,红军才最终得以获胜。
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包含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塔吉克,哈萨克,吉尔吉斯。
21-22年,俄国爆发大饥荒,数百万人饿死,此举让列宁开启了新经济政策,承认了自耕农与一定的市场经济。但在政治上的权利丝毫不让。
22年5月,列宁中风,被心腹斯大林架空隔离。12月,再次病发。
24年1月,斯大林掌权上位。
© 本文版权归 leonardozhang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