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性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为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先生所著的《传习录》是非常高深很难看懂的,其中最经典最重要的两句话便是知行合一和格物致知。这八个字是蕴藏着玄中之众妙法门的,有的人知道却做不到,有的人做得到却不知道,有的人却可以即知即行,知道和做到是完全两码事,正因为即知即行的艰难,正因为生命有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之分,才有了纷繁复杂的万千世界,才更要弘扬即知即行,知行合一。
佛教中的顿悟和渐悟都不是你所能控制的,只要生命还在延续,我们对生命的探索就没有停息,我们就不可以人命为论断轻易下结论。
初看王阳明说的四句话“无善无恶性之体,为善为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有自相矛盾之处,然而少数悟得易经之人却是知道它的浑然天成所在。“无善无恶性之体”,他可能指的是人最初的本性是无善恶之分的,这便是《薄伽梵歌》中的原人—(真我),即那个灵魂,是纯粹的也是唯一无阴阳之分的物质。“知善知恶是良知”说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在作用的结果了,这只是在一个思维的层面,还不到行动层面,只是纯粹的“你认为的”何为善何为恶。潜意识由我们的月亮控制,意识由我们的水星控制。这便是薄伽梵歌中所说的原质,原质分为喜、忧、暗三种,但原质不只是指思维层面的,还包括了我们的火星。原人以外的全部都叫原质—(假我),也就是我们的全盘。《薄伽梵歌》中称为三种原质不同占比的组合形成了我们,形成了这个世界上不会有完全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
“为善为恶意之动”是什么意思呢?这里的“意”说的是我们为生存而奋斗的意志力。无法改变的是整个社会人类所渴望所关注的,那便是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着快乐与幸福的途径 。真实的东西总是深邃的压抑的,快乐的总是肤浅的短暂的。生者受,逝者脱,生为短暂,逝为长久,出生入死,出生则已入死。你的财富,你的安逸,你的幸福,都是践踏在别人劳作终日的血肉之躯上的,这世上有活着就是来压榨鱼肉百姓的欺人者,就有活着就是来熬受土星之沉重劳役,来服务社会,来做着长城、金字塔的搬运工的被欺者。
人类作为自然界生物链最顶端的动物,社会是人类活动的产物,经济市场则是社会随着时间变迁发展的产物。经济学中有一个公平与效率的理想世界,称为帕累托最优,也叫帕累托效率。指的是固有的一群人和固定的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分配状态的变化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情况,这是一种资源分配的理想状态,它的达成意味着没有任何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市场是不完全的,经济学上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极端形式是垄断,完全的经济市场永远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永远都存在帕累托改进,追求这一途径的过程,便是管理决策、资源分配、实现效率的过程。效率,指的便是最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的状态。不变的是人性,是人性中永无止境的贪婪的欲望。世界永远都是存在未利用资源和非效率的。资源永远都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配置,就是说总有人的境遇可以在不使任何人受损的情况下得到改善而没有得到改善,总有人不能尽其材,物不能尽其用的情况存在,总有一种更好的分配方式和补偿措施在经济总量不变的情况下使得所有人的境遇都得到改善却没有发生。
穷与富,对于少数人只是一个数字,其实对他本身的境遇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原则,对于很多穷苦苍生,却是为了五斗米可以折腰的事情。有人在贫穷中富有,就有人在富有中贫穷。我纵是个大富翁,内心只是一片空,纵使财富堆积如山,夜里还是睡不安。万贯家财填不满他的心,也未带来生命的真,未经历肚皮的空,就体会不到食物的美好。痛苦与喜乐,贫穷与富有,造作与无为,圆满与漏空,皆是一体中的两面,生命,在光中,亦在黑暗,就像经历过黑夜的无为滋养,天亮后才有能量继续前往,就像经历过坚持忍耐的沉默酝酿,才有跨越生死、不负勇往的力量。弱肉强食,资源是稀缺的,正因为经济市场中帕累托这条不变的定律的存在,总有人在干活,有人在享乐,很多人在为善,很多人在为恶,这狭义的善恶之分的举动。即使很多人知道自己在为恶,但他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做此举动,但在你已经拥有很多时,请试着去惠及他人。很多人知道自己做的举动对生活毫无利益,却是善举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最高级的善良就像水一样汩汩流动而不问归处,故几乎等于是道。水代表的是智慧、思虑、担忧、惊恐、害怕,“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使智者不敢为也“,“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这些话在《易经》中都是有严密的前后联系的逻辑的。“夫唯不争,而莫与之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摒弃了占有和执著,一无所有,才会无所不有。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句话是所有世间苦难之生命的写照,是苦行林中任冰刀霜剑严相逼,任苦难欺压却纹丝不动,或者超然物外超脱了个人死生之存亡,荣辱祸福而行动的释迦的一生。致知在格物,什么叫格物呢?就是摆脱了那个浮华沧桑皆幻灭的物质世界,摆脱了那个阴与阳、矛与盾永恒消长变化的自然世界,当心不随外物而转,甚至能以心转境,转变了外物的功能,这便是格物。这样子的人世界上少之又少,是《薄伽梵歌》中写道的世间的佼佼者。他让感官摆脱了感官对象的束缚,通过感官眼、耳、鼻、舌、身的自我约束,而摆脱了感觉对象色、声、香、味、触对原质的迷惑和使用。那些依然在行动却无所执著于行动结果好坏,把一切行动都奉为对至上奉献的人,那些依然活动在感官对象中,却时刻能自我控制感官的人,欲望流入他就犹如江河流入满而不动的大海。通过感官的向内收敛,就像乌龟的四肢缩入龟壳一样,而后便能照见亦去亦来,来去自如,不受任何事物所累,不受宇宙天地束缚之绚烂的意识之光,那沉睡已久的真我,真正的自性,抵达自己的梵,与至上联结,即樊我相连,天人一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致知在格物是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是指当你想要验证一种道理时,你必须亲力亲为,需要我们用尽一生去发现真理所在,是指我们要利用科学,不要被科学麻痹了,科学即是已被探明的宇宙的冰山一角,我们人类需要时刻保持谦虚之心。致知格物,仅仅四个字,却是无数修行之人的毕生。无知者无畏,"傲慢是天生的,谦虚只在人工"。—木心
以王阳明先生的智慧怎会识不得那个“性之体”是什么?只不过他更倾向于“格物” ,倾向于“有执”,倾向于身体力行的修持—修行加坚持罢了。而南怀瑾更倾向于“归无”罢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其实两人都是悟道后明心见性了的高人,可能只是南怀瑾错解了王阳明,这就是二人的八字五行对不对气,二人的合盘效应所决定的,就像南怀瑾于学佛的人所推崇,阳明心学自然会被另一群人所奉为瑰宝,其精髓和王阳明被奉为圣人的原因便是格物致知。其实,这些逻辑思维是非常严谨的,是推理周密的哲学性学问,是很劳累心智的,特别是心地和智慧不够清明的人,根本是读不进脑子去的,这一点,研究过《易经》的人应该心里都会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