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虚构和真实搭建的“敦刻尔克”,好看得过分了
没有值得歌颂的胜利,有的只是难言的失败,
没有累赘的台词,有的只是激荡不安的背景音乐,
没有伟大的英雄,有的只是吓破胆的普通士兵,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新片《敦刻尔克》就这样毫无保留,不加修饰地表现了1940年那场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5月,时值二战初期,当时德军在欧洲战场上如鱼得水,先后攻占了波兰、挪威、丹麦等国,但英法联军此前一直消极备战,战火都快烧到家门口了,才想起来赶修防御工事,也就是著名的“马奇诺防线”。

然而由于防线造价昂贵,法国人仅用来防御法德边境,可德国人进入法国不是只有这条路。

1940年5月10日,德军绕过号称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借道”法国北部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抢占法比边界地形崎岖的阿登高地,集结在比利时海岸附近的数十万盟军还没明白发生了什么就已经被困,英法联军防线也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势下崩溃……
这次战略失误让德军在法国如入无人之境,短短十天,德军装甲部队横贯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
5月25日,40万盟军且战且退,直至位于法国东北部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面对德军的逼近,英国统帅部下令实施撤退行动,这项代号为“发电机计划”的撤退就是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行动——敦刻尔克大撤退。
在撤退行动之前,英国首相才从张伯伦换成了丘吉尔,在丘吉尔的预估中,此次行动最多能撤回35000人,而最终共救出了338000名士兵,是丘吉尔预估的整整十倍之多。
这要归功于英国的“私家船”。
将士兵们隔绝在希望之外的英吉利海峡,其实并不宽,但因为水深不够导致撤退所需的大型船舰无法入港,加上德军在此区域内击沉许多船只,而英国方面并没有足够的船只补给,等待撤退的士兵们只能在铅灰色的海滩边无助地等待最后的希望。


撤退从5月26日一直到6月3日,电影中通过三条主线串联故事,导演特意将“一周”海滩撤退,“一天”私家船救人,“一小时”空军对战置于平行发展的空间中,记录式的表现形式让人如临其境。
影片中,驾驶家庭游艇执意去救人的道森先生是主线之一。

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发动了战争,为什么让你们这群孩子去付出代价。
相信看过电影的人都对道森先生这句台词印象深刻。道森先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参加英国空军,入伍三周便已牺牲,他自己对空军知识了如指掌,只凭声音就能判断各国机型。
这个人并不是导演诺兰的虚构,他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人。
他叫查尔斯·莱托勒(Charles Lightoller),敦刻尔克大撤退时,莱托勒先生66岁,如同影片所述的那样,他带着儿子义无反顾地朝最危险的敦刻尔克驶去,以期拯救更多处于绝境中的士兵。谁也没想到他的小船最后救起了130个人(甲板55人,船舱75人)。
而他的传奇远不止于此。
1912年4月,从英国南安普郡开出的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与冰山相撞,沉入海底,莱托勒当时是泰坦尼克号的二副,主管驾驶设备,他也是泰坦尼克号获救的船员中级别最高的一位。

据说当时的前任二副代维·布莱尔被调到另一艘船工作,却忘记把保管瞭望镜的钥匙交给继任的莱托勒,导致船员没能及时发现冰山而撞上。
这一点在电影《泰坦尼克号》中也有体现。

莱托勒先生后来还写了一本著名的自传《泰坦尼克号和其它船》。

之后他还在一战中指挥HMS Garry号驱逐舰击沉了一艘德国U型潜艇。
从军队退休之后,他做生意赚了些钱,于是买了游艇“落日号”。
在敦刻尔克的营救中,莱托勒拒绝海军们驾驶他的船,他说:“如果有人能驾驶它,那个人就是我。”当德国轰炸机还在不停轰炸时,他一直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人。
诚如电影所示,莱托勒在二战中失去了一个儿子——他最小的儿子赫伯特·布莱恩,布莱恩在英国皇家空军服役,1939年9月4号,他在驾驶威灵顿式重型轰炸机对德国威廉港进行轰炸时,英勇牺牲。布莱恩在生前教过他爸爸如何躲避空袭。
莱托勒在1952年去世,他的小船曾参加2012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纪念活动。
如莱托勒一样,在真实撤退中,一共有700来艘私家船穿越英吉利海峡。影片中,导演诺兰特意征用了12艘曾参加敦刻尔克救援行动的私家船。

电影《敦刻尔克》的动人之处,即在于此。导演融真实与虚构于一体,讲述的不是关于胜利者的史诗,而是失败者的真实的险象环生,是直面恐惧的人性白描。

当几个经历生死煎熬的士兵面朝茫茫大海,镜头从堆积如山的泡沫边缘扫过,海风呼呼地吹着,无尽的希望和绝望从四面八方涌来……

丢盔弃甲,仓皇逃离,当他们终于踏上祖国的土地,面对祖国给予的温情时,又不得不惭愧地表示“只是保住了命,别的什么也没干”,然而“这就够了”。

影片最后,士兵在列车上干涩地读着报纸上丘吉尔那篇著名的演讲,演讲中说:
战争不是靠撤退赢得的。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次援救却孕育着胜利。
——现在的敦刻尔克——
敦刻尔克(Dunkirk)位于法国东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这里和诺曼底一样,都是因战争而闻名的城市。
敦刻尔克过去曾属英国,1662年,英格兰国王查理二世以四十万镑的价格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

不过,这里的人使用的是荷兰语的佛兰德方言,其城市名也源于荷兰语——Duinkerke,意为“沙丘上的教堂”。以教堂为名,冥冥中似乎庇佑了盟军。
二战中,敦刻尔克的城市建筑被德军轰炸所剩无几,重建后的敦刻尔克是排在勒阿弗尔和马赛之后的法国第三大港口。这里拥有绵延不绝的海岸和沙滩,形式各异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在敦刻尔克大撤退行动的Alliés海滩,建有一面石砌的纪念墙。据海滩不远,还有一座专门记录1940年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纪念馆,陈列诸多关于此次撤退的档案文献以及武器装备。


站在Alliés海滩上,即可远眺英吉利海峡,退潮的时候,还能看到当年撤退时留下的船舰残骸。
战争给敦刻尔克蒙上了一层阴影,现代工业城市的标签又掩盖了这个拥有多种风情的城市,其实敦刻尔克的内里饱含着浓郁的法国风情。
每年春季,敦刻尔克都会举办狂欢节,当地人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欢庆节日。

港口博物馆中,陈列着这个城市作为港口发展的历史,表现港口人员的工作状态,以及千百年前那些振奋人心的海上传奇故事。

想要一睹敦刻尔克的海港风采,在落日余晖中感受碧蓝大海的浪漫,你只需要避开巴黎的人潮,搭上前往敦刻尔克的列车,一个半小时之后,就能看到真实的、浪漫的、精致的敦刻尔克了。

文章原创,请勿转载。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