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局限性
太平天国的《奉天讨胡檄》,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主义故事。“中国乃中国人之中国,非胡虏之中国”这句话,颇有朱元璋《谕中原檄》里那句著名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风范。但和朱元璋相比,太平天国的秩序似乎带有更强的宗教性。
满清曾左之流,喜欢把太平天国军人称为【长毛】,这恐怕是太平天国乐见的,因为他们不剃发,而且把留发看作汉人的荣耀。而后清兵称其“发匪”,则体现曾左之流的背祖无耻,下限之低。反过来,天国却称清军为“清妖”,而不是胡虏,这就让太平天国革命民族性淡了,宗教性浓了。
一个马基雅维利主义者认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如果你不认同马基雅维利主义,很容易误解孙中山把列宁主义秩序引入中国的真正目的,从而得出孙中山比袁世凯独裁,国共一丘之貉的错误结论。但太平天国后期,那个光复大汉的理想早已被时间抹平。满清进入南京城,汉人百姓纷纷剃发,时代再次凛冽得没有一丝温情。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