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万没想到》有感
想在豆瓣写书评,但转念一想,想我这样的读书渣渣,万一被喷可能会玻璃心自闭,反而是知乎很很和谐(感觉会被打),总会有一些沾沾自喜的小骄傲吧。
在高二分班的那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学理(是的他们都说我适合学文),我就一文艺青年,没事还爱天马行空胡诌,但我的理由是我喜欢天文,没有理由,甚至有点偏执。
思考型的性格总是喜欢探索世界的未知,好像万事万物都要找出个运行规律才能罢休,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偏激了,可能会根据统计、直觉、洞察力来把一群人按星座编个号,才能正常相处,时间久了,要是找不到规律,还可能过度焦虑,毕竟我是个善于伪装的内向的人。不过还好,目前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没错,就是天蝎座的迷之自信)。
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心里是满怀激动的,很久之前在当当试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喜欢了,但一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买,这次也不知道是以什么为契机,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似的,打开当当购物车,不带犹豫地买了。
读完之后的唯一感受是,我没后悔学理。
读文的话以后转理好难啊,万一那些该死的公式定律我学不会怎么办,学理转文就好了(依然对自己有迷之自信),可能会容易很多。带着这种念头学理的我,一路上当然很坎坷,因为你学不好,大家都把原因怪罪在没有学文这件事上,有时候那些舆论隐隐约约在脑子里碰撞着,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究竟是不是选错了的怀疑,但没有后悔的余地,但我仍旧没有后悔过。
难得有种理科生的世界观能够看清楚这个世界,说罢我们大多都被蒙蔽双眼。
废话讲完了,开始。
反常识思维
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
作者提到文人思想总是容易夸大事实,的确是这样,一个人用感性思考问题时难免会陷入情绪的怪圈里,自我陶醉,无论好坏都不想出来,唯有待在里面才是让人安心的选择。人类极有可能感情用事,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那对于某一方来说是坏的,它只是在告诉我们做选择的时候要理性而谨慎,就算最后还是选择感情用事也要得到一个合适的、不会让人后悔的结果。理性的选择常常与道德丝毫不挂钩,那些看起来惨无人道的选择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理性的,理性的人总是愿意将利益最大化的。但我想既然存在文人思维,那也就意味着事情还没有槽糕到人类放弃自己的感情意识,但也说不定像古时许多郁郁不得志的文人墨客一样,写诗消遣罢了,不过那样的意境的确能让人感到放松吧,毕竟人类有逃避的本能。
接下来是关于概率,有相关性的东西不一定有因果关系。因为人类擅长寻找规律,所以它们总认为某些事物间存在着某种规律,只要用自己所知的某种常识能够解释,他么们就深信不疑。
“统计出来的东西尤其不能作为成熟理论,而只能作为科学研究的缘起。”
作者在文章里认为有大多数科学新闻都可以当做娱乐新闻看,大多数的结论都只基于小规模的统计上,但实际上影响一个结果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往往不能做出一个完全理想的实验,这些结论的的靠谱性也并不能看它是不是发表在某知名科学杂志上的论文,因为论文也仅仅是论文,完全证实一个结论还需要更多更精确的实验,它们并不能影响你在生活中的某种选择,比如补钙要加维生素D这件事就完全不靠谱。“真实的科学研究其实是一个充满曲折,甚至有时候错进错出的过程”
另外,在科学研究中,都必须要使用模型,其本质原因是,我们对世界的观察是主观的。
“哲学才研究绝对真理。科学研究的是有效的真理,是有限的真理。”科学研究追求的是可预测性的、可观测到的规律,而我们看世界总是主观的,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同,有人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有的人认为世界是建立在人类意识上的,但这些都不是科学,因为观测条件的不允许,它无法科学必须具备的严谨性。
到这里我想到了许老师给我们讲的阴阳,联系物理来说,我更觉得那是一种哲学,而并不是科学,这种思想教给了我们一种看世界的角度,教给我们思考事情的方法,甚至是生活中处事的态度,你相信什么,它如果能成为你的信仰,你的精神支柱,那么它就是好的,因为它让你更好地生活,这和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相同的,但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辨别真伪。